理论教育 甘肃农垦志·1989~2010:农垦精神的形成与发展

甘肃农垦志·1989~2010:农垦精神的形成与发展

时间:2023-08-2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农垦精神的形成和发展,有其特定要素。王震同志进一步强调:“什么是中国农垦创业者的精神呢?最主要的一是艰苦奋斗,一是勇于开拓。”这是对农垦精神最明确、最权威的概括。农垦文化是我国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特别是“艰苦奋斗、勇于开拓”的农垦精神伴随农垦事业发展全过程,只有将农垦文化建设和现代企业制度建设、农垦深化改革相结合,才能形成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精神风貌。

甘肃农垦志·1989~2010:农垦精神的形成与发展

农垦精神是农垦企业文化的源泉,是农垦人在开发建设农垦事业的过程中所表现出的高度政治觉悟,崇高思想境界,奋发向上的精神风貌和无私奉献的核心价值观。农垦精神的形成和发展,有其特定要素。一是农垦事业开发的艰苦环境和艰巨任务。农垦事业是前无古人的事业,历代在新疆北大荒海南岛等地区都有过垦殖的历史,但都没有获得大规模的成功。只有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以人民解放军复转官兵为核心的农垦大军,才把这块事业开拓发展起来。在奋斗开拓的过程中,很多人贡献了青春,贡献了生命,贡献了几代人。这就是“献了青春献终身,献了终身献子孙”的无私奉献精神。二是思想渊源。主要来源于三个方面:中华民族勤劳勇敢的优秀品质,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光荣传统,著名的三五九旅南泥湾精神等三个方面。农垦精神和南泥湾精神是一脉相承的,很大程度上农垦精神是对南泥湾精神的继承和发扬。

“艰苦奋斗,勇于开拓”的农垦精神,是我国农垦事业的开创者、缔造者王震同志为黑龙江北大荒农垦题词时首先提出的。1986年2月,国家副主席王震为《当代中国的农垦事业》撰写的卷首语,所用的标题就是“艰苦奋斗,勇于开拓”。“今日国营农场欣欣向荣的大好形势,我们永远不会忘记新中国农垦事业的创业者。一是人民解放军几十万官兵,遵照毛泽东主席发布的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命令,先后几批成建制地转入生产建设,一手拿枪,一手拿镐,屯垦戍边,成为新中国第一代农业产业大军的主体。一是千千万万的内地有志青年,响应党的号召,怀着好儿女志在四方的豪情壮志,离开城市,告别亲人,投入开发边疆的伟大行列。当年那些风华正茂的创业者,几十年如一日,为开发边疆,发展我国的农垦事业呕心沥血,成为各级农垦部门的领导和骨干。他们不为名、不为利,把自己的青春年华、聪明才智,都毫无保留地献给了中国的农垦事业;现在很多人鬓须已白,他们的子女,绝大部分继承了父辈们为之奋斗了一生的事业,继续在那里建功立业。创业是艰难的,也是光荣的。中国农垦事业创业者的英雄业绩,已经载入史册;他们的创业精神,永远值得我们后人学习。”

王震同志进一步强调:“什么是中国农垦创业者的精神呢?最主要的一是艰苦奋斗,一是勇于开拓。”农垦创业者的精神,就是农垦精神。这是对农垦精神最明确、最权威的概括。因此,农垦精神是农垦企业文化的源泉,是农垦人在开发建设农垦事业的过程中所表现出的高度政治觉悟,崇高思想境界,奋发向上的精神风貌和无私奉献的核心价值观。(www.daowen.com)

大力弘扬“艰苦奋斗、勇于开拓”的农垦精神,推进农垦文化建设,汇聚推动改革发展的强大精神力量。农垦文化是我国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特别是“艰苦奋斗、勇于开拓”的农垦精神伴随农垦事业发展全过程,只有将农垦文化建设和现代企业制度建设、农垦深化改革相结合,才能形成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精神风貌。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