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明清时期景德镇徽商集团的形成与瓷业发展

明清时期景德镇徽商集团的形成与瓷业发展

时间:2023-08-3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明末清初,徽商的发展到了顶峰,其活动范围遍及全国,位居全国之首。如果说,在我国是由于商品经济的发展带动徽州人走上神州大地;那么,在景德镇则是由于陶瓷工业发展,促进景德镇徽商集团的形成的。景德镇徽商集团形成于明代中叶。促进景德镇徽商集团的形成,大体有三个原因:第一,瓷业的发展,带来商业的繁荣。

明清时期景德镇徽商集团的形成与瓷业发展

在景德镇,历来是陶瓷工业的发展,带动商业和其他行业的发展。

瓷业兴,百业兴,这是历史的结论。“新平冶陶,始于汉世”,早在1700多年以前景德镇地区就有了陶瓷业。唐代瓷器已有“假玉器”之称。宋代的青白瓷名扬天下,并以北宋景德年号定名“景德镇”。元代制瓷技术出现了新水平。明代建御窑,集中全国各地制瓷技术,成为全国的制瓷中心。清代的康、雍、乾进入了技术娴熟、工艺精湛的黄金时代,所制瓷器具备“白如玉、薄如纸、明如镜、声如馨”的风格,为中外消费者所赞赏。

与景德镇陶瓷工业一样,徽州人从事商业活动,也是历史悠久、源远流长的。据《徽州简志》记载:徽商萌生于东晋,成长于唐宋。明代中叶我国出现资本主义萌芽时,徽州人便开创了“徽商的时代”,并以其雄厚的经济实力与晋商匹敌抗衡。明末清初,徽商的发展到了顶峰,其活动范围遍及全国,位居全国之首。

如果说,在我国是由于商品经济的发展带动徽州人走上神州大地;那么,在景德镇则是由于陶瓷工业发展,促进景德镇徽商集团的形成的。景德镇徽商集团形成于明代中叶。这个时候,正是景德镇陶瓷工业发展的鼎盛时期,也是徽商发展的黄金时代,两者时间是相一致的,发展是同步的。

据有关志书、族谱记载:明末,祁门人潘辄,便成为“徽州瓷商会首”;歙县人潘次君“贾昌江,居陶器,统一瓷器价格,赈济陶家”;婺源人洪宗旷“侨居景镇,理陶业,尝舟载瓷往外江”,冯宗烈“往浮邑景德镇制陶业”。到了清代,徽商在景德镇的经商活动进一步扩大,乾隆同治年间,祁门人倪前松“陶于江右景德镇”,“旋以贷殖、多才,亿在屡中”;道光年间,倪炳经“少承父业,窑厂云集”,资本已相当雄厚;后来,倪人才仍然“陶于江右景德镇”。乾隆年间,婺源人滕昌檀“经商之景德镇”;道光年间,詹永樟“随父客景德镇,督建徽州会馆”;咸丰年间,婺源人唐隆梓“随父营昌江瓷务”;嘉庆年间,黟县人苏源“经商于景德镇”,以后,婺源人张光玮“营生景德镇,两弟皆往就,协力经营”;詹腾“因家贫就贾,偕兄经营瓷业”。(www.daowen.com)

促进景德镇徽商集团的形成,大体有三个原因:

第一,瓷业的发展,带来商业的繁荣。明清时期,景德镇已由昔日的陶业都会发展成为商业水平很高、闻名中外的瓷都。据《陶说》载:“以陶来四方贾商,民窑二三百区,工匠人夫不下数十万,藉此食者甚众”。这时经济已相当繁荣,市场也颇为活跃,对各地商贾和劳力具有强大的吸引力。徽州与景德镇毗邻,近水楼台,捷足先登,来景德镇经商者,自然优于其他各地。

第二,徽州本身的物资交换,促进徽州人参与流通领域。徽州地区山多田少,盛产杉木、松木、桐油、茶油、桕油、生漆、药材、瓷土等,这些都必须通过商业流通途径往外倾销。景德镇与徽州仅一山之隔,又有昌江、婺水通联,徽州地区不少物产,如木材茶叶、药材等,都通过昌江西运,景德镇便成了这些物资的集散地;而徽州地区所需的粮食和生活用品,也通过景德镇溯入徽境。景德镇陶瓷生产的原燃材料,如瓷土、杉木、窑柴(松柴)等,相当部分来自祁门与婺源。这些都必须由大批商人来经营,而徽州人从事这些经营,便是情理之中的事了。

第三,景德镇是徽州入江西、往湖广的主要通道。由于徽州与景德镇毗邻,徽商在江西活动,是从景德镇开始。旧时陆路交通阻塞,主要依靠水路。发源于祁门大洪岭的昌江贯穿景德镇注入鄱阳湖,成了徽州商人到江西、入湖广的水上走廊,景德镇也就成为徽商往西南开发的第一站。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