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建筑施工技术实训指导-四等水准测量计算检核方法

建筑施工技术实训指导-四等水准测量计算检核方法

时间:2023-08-3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表2-3-3四等水准测量的主要技术指标(二)记录表计算与检核1. 视距计算后视距离:=[-]×100前视距离:=[-]×100前、后视距差:=-前、后视距差之值应符合表2-3-4 中的规定。③ 计算平均高差。任务三附表2四等水准测量成果计算表说明:1. 距离取位至0.01 km,测段高差、改正数及点之高程取位至1 mm。

建筑施工技术实训指导-四等水准测量计算检核方法

(一)三等和四等水准测量的技术要求

四等水准测量的主要技术指标如表2-3-3 所示。

表2-3-3 四等水准测量的主要技术指标

(二)记录表计算与检核

1. 视距计算

后视距离:(9)=[(1)-(2)]×100

前视距离:(10)=[(4)-(5)]×100

前、后视距差:(11)=(9)-(10)

前、后视距差(11)之值应符合表2-3-4 中的规定。

前、后视距累积差:(12)=前一站的(12)+本站的(11)

(12)之值应符合表2-3-4 中前、后视距累积差的限差要求。

2. 高差计算

① 同一水准差红面、黑面中丝读数的校核。

红、黑面中丝读数差按下式计算:

前尺:(13)=(6)+K -(8)

后尺:(14)=(3)+K -(7)

其中:K 前、K 后为水准尺红、黑面的常数差,分别为4 687 和4 787。

(13)(14)的值应符合表2-3-4 中红、黑面读数差限差的要求。

② 计算黑面、红面的高差。

黑面:(15)=(3)-(6)

红面:(16)=(7)-(8)

由于两尺的红面常数差K 分别为4 687 和4 787,因此(16)±0.100 后才是红面测得的高差。若后尺为4 687,前尺为4 787,应取“+”号,反之,后尺为4 787,前尺为4 687,则应取“-”号。

校核:(17)=(15)-(16)±0.100=(13)-(14)

(17)的值应符合表2-3-4 中红、黑面所测高差之差的限差要求。

③ 计算平均高差。

3. 测段的最终校核

① 高差部分。

∑[(3)+(7)]-∑[(6)+(8)]= ∑(15)+(16)]=2∑(18)(±0.100)

其中,括号中的±0.100 在测站数为奇数的情况下才需要。

② 视距部分。

∑(9)-∑(10)=末站的(12)(www.daowen.com)

水准路线总长:L=∑(9)+∑(10)

表2-3-4 和表2-3-5 为四等水准测量记录表格。

表2-3-4 四等水准测量记录表格(1)

表2-3-5 四等水准测量记录表格(2)

4. 测段的最终检核

① 高差部分。

红、黑面后视总和减红、黑面前视总和应等于红、黑面高差总和,并且等于平均高差总和的两倍(本例是奇数站,应等于±0.100)。检核计算如下:

∑[(3)+(7)]-∑[(6)+(8)]=(1.832+6.519+…+5.971)-(2.007+6.793+…+7.368)

=21.106-28.583=-7.477 m

∑[(15)+(16)]=(-0.175)+(-0.274)+(-2.218)+(-2.117)+(-1.296)+(-1.397)

=-7.477

2∑(18)-0.100=2×[(-0.1745)+(-2.2175)+(-1.2965)]-0.100=2×

(-3.6885)-0.100=-7.477 m

高差计算无误。

② 视距部分。

后视距离总和减前视距离总和应等于末站视距累积差。检核计算如下:

∑(9)-∑(10)=(26.5+43.8+47.1)-(26.7+43.6+45.6)=117.4-115.9=+1.5=末站(12)

视距计算无误。

测段总长:L=∑(9)+∑(10)=117.4+115.9=233.3 m

由表2-3-4 知,用DS3 水准仪观测,黑红面读数差(13)(14)不得大于2 mm;黑红面所测高差之差(17)不得大于3 mm;前后视距差(11)不得大于3 m;前后视距累积差(12)不得大于6 m。本测段的观测完全符合以上精度要求。

任务三 附表1

四等水准测量外业观测记录表

注:各测站高差中数取位至1 mm。

任务三 附表2

四等水准测量成果计算表

说明:1. 距离取位至0.01 km,测段高差、改正数及点之高程取位至1 mm。
2. 采用路线长度进行高差闭合差的分配。
3. 计算fh允=±20L (mm)时,L 小于1 km 时,按1 km 计。

【课后练习】

1. 熟悉掌握如何进四等水准测量,一级闭合导线实操及内业计算?

2. 水准测量布线、导线测量布线有哪些内容?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