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鞍钢名师组织:跨厂际攻关,众志成城

鞍钢名师组织:跨厂际攻关,众志成城

时间:2023-08-3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不久,由王崇伦执笔的7人联名建议信送到了全国总工会主席的手中。1959年初,王崇伦找到老英雄孟泰合盘托出组织全鞍钢能工巧匠开展大规模技术协作活动的设想。王崇伦的家成了能工巧匠交流聚会的“据点”,这个鞍钢技协骨干最热闹的“据点”一直热闹了近20年,直至王崇伦调离鞍山。在他俩的领导之下,500多名由干部、工程技术人员、能工巧匠组成的技协积极分子众志成城,从炼铁、炼钢到铸造形成一条龙跨厂际联合攻关。

鞍钢名师组织:跨厂际攻关,众志成城

1954年初,全国工业战线相继涌现出的一批有影响力的技术革新能手,应中华全国总工会的邀请,聚会首都北京,座谈讨论如何为实现第一个五年计划作出更大贡献,王崇伦提出了联名向中华全国总工会建议,在全国开展技术革新运动的想法得到了张明山、唐立言、黄荣昌、刘祖威、朱顺余、傅景文的一致赞同。

不久,由王崇伦执笔的7人联名建议信送到了全国总工会主席的手中。中华全国总工会对这封具有特殊价值的建议信进行了专题研究,并于同年4月下发了《关于在全国范围内开展技术革新运动的决定》。从此,一个群众性的技术革新运动在长城内外大江南北蓬勃兴起。当年9月,王崇伦光荣当选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1955年,王崇伦所在的工具车间被团中央命名为“青年工具车间”。翌年,王崇伦被提任为该车间生产副主任。同年,中国科学院辽宁省分院聘任王崇伦为特别研究员

1956年,王崇伦被授予“全国先进生产者”称号。1959年初,王崇伦找到老英雄孟泰合盘托出组织全鞍钢能工巧匠开展大规模技术协作活动的设想。两位忘年交的劳动模范一拍即合。经过两人的精心筹划,年底,鞍钢拥有了一支以劳动模范、先进人物为骨干的技术协作队伍,达1500多人。每逢星期天,他家门前都停放一排自行车,来自各厂矿的“刀具大王”“焊接大王”“吊装大王”纷沓而至,经过一番切磋交流,不久一场场技术攻坚战便打响了。王崇伦的家成了能工巧匠交流聚会的“据点”,这个鞍钢技协骨干最热闹的“据点”一直热闹了近20年,直至王崇伦调离鞍山

1959年4月,王崇伦当选为第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同年,王崇伦应邀参加辽宁省机械工业先进技术表演观摩队,先后到沈阳、丹东、本溪3市23个企业进行技术交流。王崇伦利用交流空隙时间为12家企业解决15项技术难题,各单位纷纷致信鞍山市、鞍钢,盛赞王崇伦的高尚精神和高超技艺。(www.daowen.com)

20世纪60年代初,我国遭受连续3年自然灾害苏联政府撕毁合同,撤走专家,停止对我国供应大型轧钢机轧辊,鞍钢各轧钢厂面临停产的危险。在这严峻关头,王崇伦与孟泰主动请缨,承担组织研制大轧辊的攻关任务。在他俩的领导之下,500多名由干部、工程技术人员、能工巧匠组成的技协积极分子众志成城,从炼铁、炼钢到铸造形成一条龙跨厂际联合攻关。历时一年之久,先后突破十几项重要技术难题,终于试制成功大型轧辊,填补了中国冶金史上的一项空白。此项重大成果轰动全国冶金战线,被誉为鞍钢谱写的一曲自力更生的凯歌。1960年7月17日,王崇伦被破格晋升为工程师。1962年11月,王崇伦被提任鞍钢机修总厂北部机修厂副厂长。

工作中的王崇伦

接踵不断的技术攻关硕果,对有志于革新创造的先进工人产生了极大的吸引力。到1962年年底,王崇伦领导的鞍钢技协队已拥有15000人之众,车、钳、铆、电、焊等各工种齐全,设计、施工、抢修配套成龙。这支队伍凭着高度的主人翁精神和精湛的技艺,先后为鞍钢解决了一大批生产和技术改造中遇到的难题,而且还应邀为鞍山市、辽宁省以及东北地区的许多生产厂家排解重大生产难题,为鞍钢赢得了殊荣。

1968年,王崇伦担任鞍钢“双革办”副主任不久,遭到造反派的揪斗,王崇伦被扣上“假劳模”“大工贼”等莫须有的罪名,惨遭迫害,王崇伦刚直不阿,毫不屈服。1969年,他在被押送机修厂劳动的日子里,仍然悄悄地进行技术革新,为维系鞍钢正常生产作出了贡献。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