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土保持的水资源效应,简称为水土保持的水量效应,是指水土保持措施对流域或区域水资源数量变化的影响。水土保持措施能够有效地减少小流域的径流、产沙模数,消减洪峰流量、降低径流含沙量,滞后洪峰出现时间,改变洪水历时,改变降水产流、产沙关系,从而对流域或区域的水循环和水资源量造成影响。
目前,已有很多学者对单项措施的水资源效应进行了研究,如毕慈芬等通过原型和室内模型试验分析了黄土高原砒砂岩地区的支毛沟中植物“柔性坝”的拦沙效果;焦菊英等根据黄土高原绥德、延安、离石、安塞等地的草地径流小区资料,分析不同次降雨条件下,人工草地的减水减沙效益和水土保持有效盖度。也有学者在较大尺度的流域统计分析各项水土保持措施的拦流拦沙量,如冉大川等、刘斌等对河龙区间水土保持措施的减洪减沙情况进行了统计研究;杨爱民等通过模型模拟了水土保持对广义水资源的影响等。
课题组在对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黄土高原沟壑区、风沙区、土石山区全面考察的基础上,并在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水土保持研究所、黄河水土保持绥德治理监督局、黄河水土保持西峰治理监督局等单位的配合下,重点考察了陕西韭园沟小流域、甘肃南小河沟小流域、陕西安塞径流试验场等黄土高原小流域综合治理和科学研究典型区域,取得了黄土高原典型小流域水土保持措施水资源和水环境效应的原始观测资料。
在前期积累的大量资料和项目实施以来取得的新资料的基础上,全面开展了研究:
(1)建立了黄土高原水土保持对水资源和水环境效应评估的技术体系。
(2)通过国内外流域研究管理的文献资料,从宏观的角度,分析了非点源污染对流域水环境的影响。(https://www.daowen.com)
(3)根据典型小流域的降雨产沙和土壤养分观测资料,采用成因分析法对韭园沟流域和南小河沟流域各项水土保持措施的拦水、拦沙、控制养分流失等方面进行了分析计算,确定了典型小流域各项水土保持措施对径流、泥沙及氮、磷、有机物的拦截能力(单位面积水土保持地块的年拦截量)。
(4)通过各项水土保持措施对水、沙、土壤营养物的拦截能力的定量分析,论证了水土流失对水质的影响,并据此提出了减轻研究区域非点源污染的技术和政策建议。
(5)计算了韭园沟流域和南小河沟流域水、沙及全磷、全氮和有机物的输移总量,以及各项水土保持措施拦截量占总量的比例。
(6)采用分布式模型SWAT对韭园沟小流域特征年份的水沙过程进行了模拟。
(7)根据分布式模型AnnAGNPS对砖窑沟典型小流域的已有模拟成果,进一步探索了水土保持对水资源、水环境的作用机理,并证实了砖窑沟小流域中各项水土保持措施对径流、泥沙及氮、磷、有机物的拦截能力对比与韭园沟流域的成因分析法计算成果一致。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