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天津文史资料选辑:第一个发展时期》

《天津文史资料选辑:第一个发展时期》

时间:2023-09-1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形势在发展,任务在增加,人员、机构也在逐渐扩大。这个时期,报社的工作有很大的发展,工作人员由草创时期的七、八个人增加到四十一位。社部、编辑组、总务科加上《国防最前线》社以及第一印刷所住在东峪,化名仍为“五合”;第二印刷所和《老百姓》报的编辑人员住在北峪,化名“江滨”。《救国报》在鲁家峪时期,业务、人员、机构各方面都有很大发展,但冀东根据地以外的消息来源,始终是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天津文史资料选辑:第一个发展时期》

鲁家峪是遵化南部的一个山村,在卢沟寨的西面,相距大约三十里左右。这个山村东西长约十里,南北宽约八里,山势雄莽,地形复杂,大山峪中有小山峪,山峪多如点刺。这里是一个花果之乡,果树布满所有的山沟,各山沟里的农民多半把房屋盖在自己的果园里,居住比较分散。在这里办报,便于隐蔽。山村所属的东峪和北峪,山半腰有数不清的火石洞,这是多年来农民开凿火石的遗迹。火石洞最深的有六、七十丈,稍为加工挖凿就可以互相通连,成为山肚子里的“迷宫”,这是打游击进行隐蔽的最好的天然条件。很多后方机关都设在这里。

《救国报》社部就设在鲁家峪东峪,化名“五合”。在这里,报社建立了第一个根据地,社部以外的其它小组,如刻字组、印刷组则在鲁家峪东面的白园、耍儿峪、豹子峪一带活动,建立了报社的第二个根据地。后来,活动到鲁家峪西南面的榛子峪、井儿峪一带,又在这里建立了第三个根据地。

形势在发展,任务在增加,人员、机构也在逐渐扩大。《救国报》由创刊时的一千多份,增加到三千多份,后来又增加到五千份;由七日刊改为三日刊。即使如此,也不能满足广大群众尤其是基层干部的要求。他们不仅要求看到时事新闻,而且要求能够读到与工作有关的文章和学习材料。因此,报社于一九四一年秋季,又出版了一种通俗小报《老百姓》。

《老百姓》也是一个八开两版的油印小报。它刊登一些时事解说、形势评介、政策解释、抗日英雄事迹以及歌曲、漫画、连环画等等。这个通俗小报一出版,就受到广大群众的热烈欢迎。这个小报也引起了敌人的注意。敌人曾冒充《老百姓》或《老百姓》上经常发表文章、漫画的作者的署名,炮制反动宣传品,混淆视听。(www.daowen.com)

因为报纸较好地发挥了团结人民、打击敌人的武器的作用,一九四一年,在冀东区党委分委领导下,又成立了一个“抗敌文化社”,翻印、出版一些政治、文化学习材料,编印一个八开两版的油印文艺刊物“文艺轻骑队”。这年秋季,抗敌文化社这个机构结束了,翻印、出版学习材料的任务,由《救国报》担负起来,同时出版一种三十二开本的综合性油印刊物《国防最前线》,其编印出版等业务都由《救国报》社代管。

这个时期,报社的工作有很大的发展,工作人员由草创时期的七、八个人增加到四十一位。实际上,这时候的《救国报》已经成了报社和出版社的综合体。大部分同志分散在峪里打游击的办法已经不适应工作的需要。一九四一年冬,报社的全体人员都集合到了鲁家峪,并且在这里“安家落户”。报社的组织机构有了一定规模。社部之下设立了一个编辑组、一个总务科、一个电台、两个印刷所。第一印刷所翻印出版学习方面的读物;第二印刷所负责印刷《救国报》和《老百姓》报。社部、编辑组、总务科加上《国防最前线》社以及第一印刷所住在东峪,化名仍为“五合”;第二印刷所和《老百姓》报的编辑人员住在北峪,化名“江滨”。

《救国报》在鲁家峪时期,业务、人员、机构各方面都有很大发展,但冀东根据地以外的消息来源,始终是个亟待解决的问题。一九四二年初,军区司令部拨予一部收报机,派来两名报务员,组成了报社的电台收报组。这个极为难得的报务机构设置在鲁家峪以东的豹子峪。两位报务员只熟悉工作联络的收发报业务,不知道怎样才能接收延安新华社的电讯新闻。他们一直在摸索、试验。可是,直到一九四二年四月敌人开始大进攻的时候,报社电台还没有收到新华社的新闻。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