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西周先进商文化为基础的青铜文化发展

西周先进商文化为基础的青铜文化发展

时间:2023-09-1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从斗鸡台瓦鬲墓的文化遗存看来,周人的“先周文化”,高领袋足的分裆或联裆陶鬲,是代表他们文化的器物。先周文化的陶器组合,是鬲和圆肩或折肩的陶罐,这是主要的食物容器。所谓商周混合式铜器,实质上就是先周文化吸取了先进的商文化而得到进一步的发展。邹衡认为先周文化的联裆陶鬲和分裆陶鬲有不同的来源,联裆鬲来自东方的山西地区的光社文化,以太原北郊光社遗址为代表,东不越太行山,西包括陕西东北地区在内。

西周先进商文化为基础的青铜文化发展

从斗鸡台瓦鬲墓的文化遗存看来,周人的“先周文化”,高领袋足的分裆或联裆陶鬲,是代表他们文化的器物。陶鬲和陶鼎原是同类的原始烹饪器。《尔雅·释器》说:“鼎,款足者谓之鬲。”“款足”就是指鬲有三个空足,空足可以使鬲中盛的水下注到足中,便于用火加热把食物烧熟。先周文化的陶器组合,是鬲和圆肩或折肩的陶罐,这是主要的食物容器。斗鸡台遗存中作为青铜礼器的高领袋足鬲,当是从高领袋足的陶鬲发展而来的。

先周文化只有陶鬲而没有陶鼎,可知周人的铜鼎是从商文化中学来的,这种铜鼎正是商代式样,与殷墟的铜鼎形制相同。周人的主要青铜礼器如鼎、甗、罍、簋、觚、爵、斝、尊、觯、卣、瓿、盘等,都是商代流行的式样,可知周人的青铜文化,主要是继承了商代的文化,并有进一步的发展和新的创造。例如青铜兵器如戈、矛、镞等,都是沿用商代的形制而略有改进,戈的末端显著地往下弯曲,矛作叶形而较商代略长。同时就创造了一种戈矛相结合的武器,叫做“戣”,这就是后来“戟”的先驱形式。戟在春秋、战国时代很流行,见于《左传》宣公二年、襄公十年和二十三年以及《墨子·非攻中》。“戣”这种武器流行于西周初期和中期。《尚书·顾命》讲到四方守卫人员手执武器作为仪仗的,就有“刘”、“钺”、“戣”、“瞿”、“锐”等五种。像“十”字形的“戣”,宝鸡峪泉的先周文化的墓中已有出土。

邹衡《论先周文化》把先周文化中的青铜器分为三大类,第一类商式铜器如鼎、甗、簋、觚、爵、斝、尊、觯、卣、瓿、盘等,说明先周青铜文化主要来源是商文化;第二类商周混合式铜器如方座簋、圈足罍,铜兵器如戈、矛、镞;第三类周式铜器如罐形盉、广折肩罐,铜兵器如凸刃銎内戈、戣,车马器如歧形当卢,说明先周文化在接受商文化的技术基础上发展了非常发达的青铜铸造工业。所谓商周混合式铜器,实质上就是先周文化吸取了先进的商文化而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其中混合式和周式固然是周人所铸造,所有商式铜器也该是周人自铸。到商周之际,周人的青铜文化就由学习模仿发展成具有西周自己风格的体系了。例如形制方面有的加上方座,有的加上圈足,如著名的大丰簋(即天亡簋)和利簋都加上方座而形制比较庄严了。(www.daowen.com)

邹衡认为先周文化的联裆陶鬲和分裆陶鬲有不同的来源,联裆鬲来自东方的山西地区的光社文化,以太原北郊光社遗址为代表,东不越太行山,西包括陕西东北地区在内。分裆鬲的老家在甘肃洮河、大夏河一带,就是辛店文化和寺洼文化,正是氐羌民族的所在地区。邹衡特别指出,商周之际的青铜器上铭文有个族徽“”,就是分裆鬲的象形字,这族所铸铜器曾经见于著录的有一百件左右,其记明出土地点有十八器,有出土于陕西扶风、岐山、长安,山西灵石,河南洛阳安阳,说明此族由陕西而到山西,克商后有迁到河南的。制作时代大多相当于先周文化时期,少数约在穆王以前至西周初年。姜和羌原本一族,所谓“姜”姓就是羌族中比较先进的一支,姜姓的羌族和姬姓的周族联姻而成为同盟,从而取得克商的成就。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