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大唐僧人的福利:金钱与土地并蓄

大唐僧人的福利:金钱与土地并蓄

时间:2023-09-1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据大唐对僧人的种种福利显示,僧人不仅有钱拿,而且还有地种。僧人们将净人分成了两个等级。商人们经营着原本属于僧人们的邸店和车坊等地产,然后僧人继续收取租赁费用。虽说对僧人的定义是看破红尘、弘扬佛法这些和金钱、土地不沾边的词汇,但生活在红尘里,而且生活在对僧人福利那么好的大唐,没有钱的寺庙几乎不存在。

大唐僧人的福利:金钱与土地并蓄

大唐对僧人的种种福利显示,僧人不仅有钱拿,而且还有地种。一位僧人30亩地,到僧人老了的时候,土地就归寺院所有,不用上交国家。这么一算,两三个僧人凑到一起,估计就能发展出一个寺庙。寺庙存在的时间越长,占地面积就会越大,只要国家政策好,稳稳当当进行扩建。

虽然僧人们有属于自己的土地,但自己种地的僧人还是不多,僧人们喜欢把自己的土地出租给普通农民,也就是佃户。僧人们不用种地耕田,只要按时收租就行。是不是感觉有点儿达官贵人的节奏?光收租还不算什么,佃户们除了平时要交租金给僧人,还要在寺院做一些杂务。比如帮僧人们买菜做饭,整理僧人们的小金库等,因为僧人是看破红尘的特殊存在,所以这些俗事琐事都是由大俗人来代为办理的。

此外,如果你在寺庙中见到这样的人,不能叫“农民伯伯”,要称呼他们为“净人”。僧人们将净人分成了两个等级。对待上等净人,寺庙提供服装和盒饭,而下等净人就什么也没有了。净人的构成比较复杂,不过大部分都是自愿的,这一类人估计是想锻炼自己,积累工作经验,感受一下寺庙的气氛。

寺院在繁忙的时候,还会出钱雇用一些临时工来干活,所以总的来说,僧人们的日常生活和普通地主家没什么区别,而且还比地主过得舒服,因为僧人不用交税。

在规模大的寺庙中,有上百位僧人,里面有各种杂役,还有小沙弥和童子,总共加起来有上千人,难怪当时有人咆哮着说:“长安的好地方都被寺庙给占了!”

鎏金铜观世音造像·唐

由于僧人有土地,他们也发展了许多产业。但这种事情同样由红尘之外的人看着,而且真正操作的都是一些商人。商人们经营着原本属于僧人们的邸店和车坊等地产,然后僧人继续收取租赁费用。如果你在长安发现哪家店铺其实是属于寺院僧人的,也不要惊讶,因为僧人才是长安的“地产大亨”之一。(www.daowen.com)

某寺交割实物历·唐
⊙敦煌藏经洞出土。大英图书馆藏。这是一份寺院日常开销的记录簿。内容涉及寺院收获和地租收入的豆、麦等,同时详细记载了僧官、僧人以及与寺院相关的运输、磨坊的收入支出情况。在藏经洞出土的敦煌文书中,有大量关于寺庙经济的原始资料,是研究唐代寺院经济的重要依据。

僧人们的收入来源广,除了出租农业用地,还能出租商业用地;不仅可以接受布施,知名寺庙还有达官贵人的丰厚赏赐。就算僧人们把一部分钱花在了雇人干活、修建寺庙上,钱还是多得花不完。可以说,大唐曾经把相当的财富都放在了寺庙上。

虽说对僧人的定义是看破红尘、弘扬佛法这些和金钱、土地不沾边的词汇,但生活在红尘里,而且生活在对僧人福利那么好的大唐,没有钱的寺庙几乎不存在。所以,想在唐朝过得好,考虑当个僧人也不错啊。

兴教寺

兴教寺又名“护国兴教寺”,位于西安樊川少陵原畔,唐代著名僧人玄奘法师葬骨处。玄奘从印度取经回国后,曾先后在洪福寺、大慈恩寺、西明寺、宜君县玉华宫等处译经。唐麟德元年(664)二月初五日圆寂于玉华宫,先葬长安城浐河东岸白鹿原,总章二年(669)迁葬于少陵原并修建砖塔。次年又在塔院所在地建立寺院,命名为“大唐护国兴教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