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张良与《黄石公三略》中的秦汉韬略

张良与《黄石公三略》中的秦汉韬略

时间:2023-09-1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但也有人认为《黄石公三略》就是《太公兵法》,有的认为是张良所著,还有的认为是西汉末年熟悉张良事迹的隐士所为。这是有关张良与“黄石”公及其受书的最早记载。《黄石公三略》分上略、中略、下略。《黄石公三略》属于治国理军的战略性的权谋著作,收揽众心、驾驭将帅,揽贤去奸是其分别反复阐述的论题。这种黄老思想支配着全书所言的治国理军的法术,也正是这一思想赋予了《黄石公三略》在诸种兵家经典中的特色。

张良与《黄石公三略》中的秦汉韬略

黄石公三略》又名《黄石公记》,是一部享誉海内外的兵谋经典,即所谓《武经七书》之一。然此书的作者是谁至今尚难定论。

旧题黄石公撰。但也有人认为《黄石公三略》就是《太公兵法》,有的认为是张良所著,还有的认为是西汉末年熟悉张良事迹的隐士所为(许保林《黄石公三略浅说》)。这些意见虽不相同,但都认为此书与张良有关系则是共同的。当年张良在下邳避难,圯(桥)上老父(神人)向张良授《太公兵法》,并说:“十三年后年轻人来见我,济北谷城山下的黄石就是我。”十三年后,张良随高帝经过济北,果见谷城山下的黄石,取回去祭祀。留侯死,一起葬了黄石。以后每逢扫墓以及冬夏节日蔡祀张良也同时蔡祀黄石。这是有关张良与“黄石”公及其受书的最早记载。以上所列各家之说,皆由此歧生。东汉刘秀于建武二十七年(51)大段地引用此书。若保守一些讲,此书产生在此年以前上至张良这一段时期,是毋庸置疑的,若从其思想内容而言,此书可能是张良隐退时的手笔。

《黄石公三略》分上略、中略、下略。全书四千余言,较广泛地论述了许多治国、治军、用将、统兵的深刻道理和谋略。

《上略》是全书的主要部分。主题思想是“设礼赏,别奸雄,著成败”,即规定礼仪的内容和奖赏的准则;区别英雄和奸人的界限;提醒人们要多思成功、失败的原因。晓《上略》,“则能任贤擒敌”,甚或可以“为帝王师”。

为什么要设礼赏?“夫用兵之要在崇礼而重禄。礼崇则智士至,重禄则义士轻死。故禄贤不爱财,赏功不逾时,则下力并、敌国削。”“香饵之下必有悬鱼,重赏之下必有死夫。”为收揽人心,才能战胜敌人。作者提出“将帅者,必与士卒同滋味而共安危,敌乃可加”,才能战胜敌军,获得全胜。从前良将用兵,有人送他一箪美酒,他叫人把酒倒在河里,与士卒同流而饮。一箪美酒虽不能使一河水都有酒味,而全军却因此愿为之效死力战,这是由于将帅与士卒同甘共苦的缘故。

别奸雄,即区别谁是英雄良将,谁是奸邪败将。“良将之统军也,恕己而治人;推恶施恩,士力日新,战为风发,攻为河决,故其众可望而不可当,可下而不可胜。以身先人,故其兵为天下雄”。怎样才算是良将呢?良将者,必须是严于律己,以身示范,所谓“军井未达,将不言渴。军幕未办,将不言倦。军灶未炊,将不言饥。冬不服裘,夏不操扇,雨不张盖,是谓将礼”。至于奸邪败将,作者将其特点归结为八个方面,即“拒谏”“策不从”“善恶同”“专己”“自伐(夸)”“信谗”“贪财”“内顾”,由此导致“英雄散”“谋士叛”“功臣倦”“下归咎”“下少功”“众离心”“奸不禁”“士卒淫”等众多弊端。

著成败,即分析成功之原,以励为成功而奋斗。总结失败之因,以免重蹈失败之覆辙。

《中略》的主题思想是:“差德行,审权变。”即论述德行的差别,审察权术之变。作人主,深晓《中略》,“则能御将统众”;作为人臣深晓《中略》,“则能全功保身”。

《中略》非常重视德行,强调要想治国治民,作为帝王必须“体天之道,法地之理”“制人以道,降心服志”,这样一来,才能“有言有令,天下太平”。(www.daowen.com)

审权变,作为国君和统兵的将领,要对权变有高度的认识,并要善于运用,才能克敌制胜。在讲述以权变用人时说:“使智、使勇,使贪,使愚,智者乐立其功,勇者好行其志,念者邀趋其利,愚者不顾其死,因其至情而用之,此军之微权也。”这就是说要根据智、勇、贪、愚四种不同类型的人的不同特点而实行不同的驾驭方法,唯有如此,才能战胜敌人。

战事结束后,君主如何安置功臣,作者指出:“敌国灭,谋臣亡。亡者,非丧其身也,谓夺其威,废其权也。”实行封赐“以悦其心”。为君主安置功臣提供了途径和理论。同时对功臣“全功保身”,也具有极大的借鉴意义。

《下略》的主题思想是“陈道德,察安危,明贼贤之咎”。即阐述道德、分析安危,说明迫害贤人必遭灾祸。深晓《下略》,“则能明盛衰之源,审治国之纪”。

作者指出“有德的君主,是用乐来使众人快乐;无德的君主,只知击鼓吹笙,使自己快乐。与民同乐的;国家就能长治久安,只知道使自己快乐的,不久就会灭亡”。作者进而一针见血地说:正人之本在自身,放弃自己不先正而去教训别人是违背常理而难以服人的;先使自己的品行端正而后去感化别人的,理顺而易服人。所谓:“正人必先正己。”因此,君主要治理好国家使臣下遵纪守法,必先从自己做起,然后,才能去正人。

作者简明扼要说明任用“善者”与“恶者”将会造成的不同影响和后果。废弃一个好人,就会导致许多好人丧气引退,奖赏一个坏人,就会导致许多坏人蜂拥而至。贤臣被亲近,奸臣就会被排斥在外。奸臣掌权,贤臣就会被陷害。亲近奸臣,疏远贤臣,祸乱就会延及后世子孙。

《黄石公三略》属于治国理军的战略性的权谋著作,收揽众心、驾驭将帅,揽贤去奸是其分别反复阐述的论题。

《黄石公三略》的思想体系具有明显的汉初黄老道家的特点,兼采有儒、法、阴、阳而揉为一体。如“柔能制刚,弱能制强”“全功保身”、提倡“逸政”等都是黄老思想的精要之所在。“崇礼而重禄”“赏罚必信”“主不可无德”“不可以无威”“务广德者强”等都是其所糅合进来的儒法思想。这种黄老思想支配着全书所言的治国理军的法术,也正是这一思想赋予了《黄石公三略》在诸种兵家经典中的特色。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