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霍光与宣帝传承武帝国策,守成不失

霍光与宣帝传承武帝国策,守成不失

时间:2023-09-1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武帝临终前夕,“床前托孤”,选对了霍光为昭帝首辅大臣;昭帝去世后,霍光则选对了知民疾苦的宣帝。霍光、宣帝都能承继武帝晚年的国策,偃武修文、守成不失。但是桑弘羊不甘心其失败,不久后就加入以燕王旦为首的反对霍光的集团中。上官桀先是采取了借刀杀人的策略,企图愚弄昭帝,使其罢免霍光。霍光执掌大权而不专横跋扈,每事必奏明昭帝后行,君臣相安无事,成为历史美谈。

霍光与宣帝传承武帝国策,守成不失

武帝临终前夕,“床前托孤”,选对了霍光为昭帝首辅大臣;昭帝去世后,霍光则选对了知民疾苦的宣帝。霍光、宣帝都能承继武帝晚年的国策,偃武修文、守成不失。

1.立子去母与床前托孤

汉武帝共有六个儿子,太子刘据及卫皇后,死于“巫蛊之祸”。次子齐怀王刘闳早逝。巫蛊之祸后,可以继承皇位的还剩四人。在这四位皇子中,燕王旦与广陵厉王胥及昌邑王博均不为武帝所爱,于是武帝只有立其幼子弗陵为太子。武帝担心幼子继位后,其母钩弋夫人会掌握大权,而出现当年吕后专权的局面,遂找了个借口处死了钩弋夫人。因太子年幼,需有大臣辅佐,武帝“察群臣唯霍光能担重任,辅佐社稷”,决意让“进出禁宫二十余年,小心谨慎,未尝有过”的霍光辅佐太子,赐给其一幅周公负成王会见诸侯图,对其寄予厚望。

后元二年(前87),正在五柞宫游玩的汉武帝突然病倒,病势急剧恶化。霍光随侍右侧涕泣问道:“如果皇上有不测,当由谁来继位?”武帝说:“君还未明白前次赐画之意?立少子,君行周公辅佐成王一样的事。”霍光推辞自己不如在场的金日磾,金日磾不肯。于是武帝立遗诏,让刘弗陵继位,以霍光为大司马、大将军,金日磾为车骑将军,太仆上官桀为左将军,桑弘羊为御史大夫联合辅政。翌日,汉武帝驾崩,刘弗陵即帝位,是为昭帝。

汉武帝遗诏托孤,安排后事的策略可谓顾虑周全。他鉴于惠帝仁弱而吕后得以专权的教训,忍痛割爱处死了钩弋夫人,扫除了霍光等执政可能受到的干扰。而四位受遗诏辅佐幼主的大臣中,武帝最为信赖霍光,便以他为四人之首,领尚书事,金日磾、上官桀为助手,朝政操纵于霍光手中。至于桑弘羊,是武帝倚重的理财能手,地位也原本高于霍光等三人,但此时他所倡导的政策已不合时宜,因而让其做了一名外朝官御史大夫,地位反而在霍光之下。这样,就保证了武帝晚年对治国之道的转变能够继续下去。

2.盐铁之辩与燕盖逆乱之谋

汉昭帝继位之时年仅八岁,霍光、金日磾、上官桀、桑弘羊四人虽受遗诏共辅幼主,但不久在四人中发生了摩擦。首先是桑弘羊与霍光之间产生了矛盾;桑弘羊在制定和执行武帝前期重大策略方面,处于举足轻重的地位,此时反要受制于霍光,很感不服气。而且桑弘羊对武帝末年策略上的转变不能理解,因而对霍光奉行武帝末年与民休息的政策大加抵触,与其唱反调。为了继续武帝末年策略上的转变,霍光以昭帝的名义,于始元六年(前81)举行了“盐铁会议”。

“盐铁会议”由丞相千秋主持,一方是要求恢复武帝前期政策的桑弘羊,另一方则是代表霍光,主张奉行与民休息政策的六十多名贤良文学。贤良文学按照霍光的意图,对桑弘羊进行了猛烈的围攻和抨击,而桑弘羊也舌战群儒,作了针锋相对的答辩。双方争论的焦点,集中于盐铁官营等各项理财之道、对匈奴的和战策略及“德治”与“法治”之上。

在“盐铁会议”上,主持会议的丞相田千秋并未对辩论双方的观点作出明确结论。但是,“盐铁会议”无疑是霍光策略上的成功,因为贤良文学揭露桑弘羊政治策略上的一些弊端及对社会的危害,就为霍光奉行“与民休息”策略在舆论上作了宣传。而且,霍光借贤良文学之口批驳攻击桑弘羊,也起到孤立桑弘羊的作用,使其受到了沉重的打击。

但是桑弘羊不甘心其失败,不久后就加入以燕王旦为首的反对霍光的集团中。燕王旦是武帝活着的皇子中年纪最长者,未被立为皇帝而蓄谋反叛。另一辅政大臣上官桀原本与霍光亲密无间,在全日磾病死后,两人轮流执政。而且霍光与上官桀有姻亲关系,上官桀之子上官安娶了霍光的女儿。但过了不久,两人的关系也紧张了起来;上官安有一女儿,年方五岁,安贪图禄位,想把她许配给昭帝为后。霍光认为昭帝与自己的外孙女都年幼,不同意这么做。上官桀父子转而求助于昭帝的姐姐鄂邑盖长公主(在皇宫里抚养昭帝),由鄂邑盖长公主出面主持婚事,立上官的女儿为昭帝后,然后封上官安为桑乐侯、骠骑将军。上官桀父子为报答长公主,请求霍光封长公主的姘夫丁外人为侯,霍光不肯,为之求官,又不许。上官桀父子与长公主都怨恨霍光,很快与燕王旦、桑弘羊勾结起来,策划发动政变,先除掉霍光,然后废黜昭帝,立燕王旦为帝。燕王旦答应政变成功后封上官桀父子为王,而上官桀父子则图谋事成后尽诛燕王旦与长公主,自立为帝。

上官桀先是采取了借刀杀人的策略,企图愚弄昭帝,使其罢免霍光。元凤元年(前81)八月,上官桀暗中指使人为燕王上书,攻击霍光“专权自恣”,并称燕王请求到宗城宿卫皇帝,防止奸臣作乱。昭帝虽只十四岁,却能识贤辨忠,看出奏书有诈,对前来谢罪的霍光说:“朕知此书诈也,将军无罪。”后来,上官桀及其党羽干脆就在昭帝面前直接攻击霍光,昭帝发怒道:“大将军忠臣,先帝所属:以辅朕身,敢有毁者,坐之。”(www.daowen.com)

上官桀见无法借昭帝之刀,除去霍光,便与长公主密谋设宴请霍光,伏兵格杀之,然后再废昭帝,迎立燕王旦为天子。但事未及发,长公主家舍人之父稻田使者燕仓向大司农杨敞告发,杨敞畏事不敢揭发,以告谏大夫杜延年,杜延年向霍光及昭帝报告。这一年九月,上官桀父子、桑弘羊、丁外人等皆以谋反罪而被处以族诛,燕王旦、长公主自杀。

“盐铁会议”,霍光使自己与桑弘羊政见上的分歧,“歧于内而争与外”,借文学贤良之口攻击了桑弘羊,把桑弘羊孤立了起来。失势的桑弘羊、上官桀、燕王旦聚集起来,欲借昭帝之刀杀掉霍光。但昭帝年少老成,识破子他们的阴谋,铤而走险的谋反集团被杀身灭族。

3.因循养民,帝国中兴

政变粉碎后,昭帝对霍光更加倚重和信任,加冠亲政以后,军政大权仍委诸霍光。霍光执掌大权而不专横跋扈,每事必奏明昭帝后行,君臣相安无事,成为历史美谈。

元平元年(前74),年仅二十一岁的汉昭帝病死,没有子嗣。大臣议立昌邑王刘髆(汉武帝第五子)之子刘贺。刘贺即位仅二十七日,因昏乱无度被废。霍光议又立宣帝刘询即位。

宣帝刘询是汉武帝的故太子刘据的孙子,起自民间,因而颇知百姓疾苦。在霍光死后,他“始亲政事”,继续奉行霍光于地节二年(前68)所定的轻徭薄赋、发展生产的政策。地节三年(前67),宣帝下诏将苑囿和公田分给贫民和流民耕种,贷给种子与食物,不要百姓出算赋和给徭役,以解决农民破产流亡的问题。为了进一步减轻农民负担、鼓励农民安心从事生产,宣帝采取了一系列减轻赋税徭役的措施;元康元年(前65),诏“所振贷勿收”;元康二年五月,诏“其令郡国被灾甚者,毋出今年租赋”;甘露二年(前52),诏“减民算二十”,宣帝还派农业专家蔡葵为“劝农使”,巡视全国,指导农业生产。

由于多年的轻徭薄赋,休养生息,武帝晚年严重的经济危机安然渡过。宣帝时,连续几年丰收,谷价跌至每石五钱,农民少利,政府竟要创设“常平仓”来收购丰年余粮,以免粮价过低而损害农民的利益,挫伤其生产的积极性。

宣帝深知要让百姓安居乐业,关键在于吏治的好坏。而其整顿吏治的一条重要策略,就是“循名责实”。每次新任的刺史、郡守赴任之前,宣帝都要亲自接见,详细考察,要求他们写出任期责任状,以便以后对他们的政绩进行有针对性的考察。任期满后,对没有实现责任状任务的刺史、郡守要给予降职处分或免职,而对治绩优异者则给予表彰或破格提拔,此便为“循名责实”。这样,宣帝时的吏治一改于武帝时“以酷烈为声”的情况,出现了大批“上顺公法,下顺人情”的“循吏”,使得“吏称其职,民安其业”。

由于昭帝与宣帝时期能够继续武帝末年治国之道的转变,奉行“与民休息”“轻徭薄赋”“循名责实”的策略,使得汉帝国安然渡过了武帝末年的社会危机,出现了一派升平兴盛的景象,号为“中兴”。

向来“偃武修文”是治理国家的一项重要谋略。战争总要给社会生产力带来一定的破坏,加重百姓的负担。贤明的君主在战后常及时调整国家政策,修明文教,使社会经济得以发展。汉武帝轮台罪己,停止了对四边的大规模征战。而昭帝、宣帝也偃武修文,继续执行武帝对治国之道的调整,“扶大厦于将倾”,使汉帝国重又焕发起勃然生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