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秦汉韬略:干预征辟察举,垄断仕途,结党营私

秦汉韬略:干预征辟察举,垄断仕途,结党营私

更新时间:2025-09-1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征辟制和察举制是东汉主要的选官制度,把持、控制征辟和察举就意味着控制了用人权。通过把持征辟、察举制,凡与权宦沾亲带故者,均可为官。这样宦官便通过控制仕途,结党营私的手段,使其势力由中央扩展到地方,形成一个上上下下、盘根错节的庞大集团。至此,宦官集团遭到了毁灭性的打击。东汉外戚、宦官自和帝时干政以来,互相倾轧近百年之久。

征辟制和察举制是东汉主要的选官制度,把持、控制征辟和察举就意味着控制了用人权。随着东汉宦官势力的发展,宦官们要结党营私,要安插自己的亲戚、朋友为官,便将魔掌伸向了征辟、察举制,“盖其时入仕之途惟征辟察举二事,宦官既据权要,则征辟察举者无不望风迎附,非其子弟,即其亲知,并有赂宦官以辗转于请者。”,在宦官干预、把持选官制度的背景下,东汉政府所选出的官是“举秀才,不知书。察孝廉,父别居。寒素清白浊如泥,高弟良将怯如鸡”。这既反映了宦官把持下的选官制度的混乱和所选官吏素质低劣,同时也是对当时选官制度极为生动形象而辛辣的讽刺。通过把持征辟、察举制,凡与权宦沾亲带故者,均可为官。例如,在协助桓帝除去梁冀过程中,宦官单超、徐璜、具瑗、左倌、唐衡立有大功,他们五人也因功同日被封侯,史称“五侯”。这“五侯”不仅自己挟权自重,作威作福,俗语称他们为“左回天(左倌权能回天),具独坐(具瑗骄贵无偶),徐卧虎(徐璜恶似老虎),唐两坠(唐衡随心所欲)”,而且宦官的党羽布列职署,或年少庸人,占据守宰之职,单超之弟单安是河东太守,侄单匡为济阳太守,外甥董援为朔方太守。徐璜之兄徐曾是平原国相,弟徐盛是河内太守;左倌之弟左敏为陈留太守。具瑗之兄具恭是沛相。唐衡之弟唐珐是京兆尹,真乃“一人得道,鸡犬升天”。那些被宦官荐举的官员,对保荐自己的宦官自然感恩戴德,忠心耿耿,他们在宦官面前趋炎附势,阿谀奉承,唯命是听。这样宦官便通过控制仕途,结党营私的手段,使其势力由中央扩展到地方,形成一个上上下下、盘根错节的庞大集团。

宦官以“刀锯刑余之人”的卑贱、可怜身份进入宫廷,他们本是封建制度的受害者,可一旦专权得势,不仅政治上无法无天,威福权要,生活上更是骄奢淫逸,极尽奢华挥霍之能事,五侯“皆竞起住宅,楼观壮丽,穷极技巧。金银毛织品,施于犬马”,他们还霸占美女,娶妻妾,养嗣子。这些生理和心理均畸形之小人,一旦得势,其贪婪、凶残更甚于常人。

盛极必衰,物之常理。宦官权倾人主,势力发展到登峰造极的地步也就是这股势力走到了尽头。灵帝中平六年,代表豪强大族利益的袁绍率兵杀入宫廷,结果大大小小二千“宦官”被杀,“无少长悉斩之”。至此,宦官集团遭到了毁灭性的打击。(https://www.daowen.com)

诸葛亮在《出师表》中曾感叹说“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诸葛亮所感叹的,与其说是桓灵之政,不如说是整个东汉后期的腐朽政治。东汉外戚、宦官自和帝时干政以来,互相倾轧近百年之久。外戚也好,宦官也罢,无论谁上台都是穷尽心机,揽权结势,在他们的淫威之下,不仅忠良受斥,佞人递进,民众遭殃,就是皇帝也不得不匍匐在他们的权杖之下。如是,伴随着他们的凶残、狠毒和狡诈,在自身不可调和的矛盾和危机中,东汉朝廷走向穷途末路。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