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孟荀论人性》:人性善与生俱来

《孟荀论人性》:人性善与生俱来

时间:2023-09-2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在孟子看来,人性之善,是与生俱来的。在《孟子·告子上》里,有孟子和他的弟子告子、公都子的两段对话:告子曰:“性犹湍水也,决诸东方则东流,决诸西方则西流。人性之无分于善不善也,犹水之无分于东西也。”

《孟荀论人性》:人性善与生俱来

先说孟子。在孟子看来,人性之善,是与生俱来的。在《孟子·告子上》里,有孟子和他的弟子告子、公都子的两段对话:

告子曰:“性犹湍水也,决诸东方则东流,决诸西方则西流。人性之无分于善不善也,犹水之无分于东西也。”孟子曰:“水信无分于东西,无分于上下乎?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今夫水,搏而跃之,可使过颡;激而行之,可使在山。是岂水之性哉?其势则然也。人之可使为不善,其性亦犹是也。”

…………

公都子曰:“告子曰:‘性无善无不善也。’或曰:‘性可以为善,可以为不善……’今曰‘性善’,然则彼皆非与?”

孟子曰:“……若夫为不善,非才之罪也。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弗思耳矣。故曰:‘求则得之,舍则失之。’或相倍蓰而无算者,不能尽其才者也。(www.daowen.com)

告子的观点是说没有善恶之分,人性就像池塘里的水一样,在东边开个口子,水就向东流,在西边开口就向西流,向东流或者向西流都是人性的体现。可是孟子说,水的本性不是向东还是向西,而是由高到低、从上到下。人性之善,就跟水从高处流向低处一样,是必然的。而我们发现的人不善的一面,乃是人为的因素造成的。就好比水一样,本来是从高处流向低处,可是,你拍打一下,它就向上,甚至高过你的头顶;你逆势激荡,甚至可以让它流到山顶上。而针对公都子的疑问,孟子进一步解释说,人之所以做恶,并不是“才”——也就是人性的罪过。人性之善,乃是“我固有之”,是我们人本来就有的,“非由外铄我也”,而不是外力强加于人的。并且,他解释了“善”的内涵,就是“仁义礼智”,也就是所谓“不忍人之心”。他说:“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就是说,每个人的本性都有“善根”,假如有一个人,突然发现一个小孩子马上要掉到井里去了,他的内心就自然会“怵惕恻隐”,焦急、担心、同情,去救他。这个时候,他并不是为了让孩子的父母报答他的恩德,也不是为了让邻里乡党给他多高的美誉,更不是因为不喜欢听小孩子大哭大喊的救命声才这样。那为什么呢?就是人的本性使然。而这个人,也许是所谓的“善人”,也许是所谓的“恶人”。所以孟子说人性本善。但是,孟子的观点,却忽视了一个前提,那就是人的基本欲望。虽然他说过“食色,性也”,但是并没有充分论述,所以,常常被其他学派或者学者讥刺。荀子说孟子是“沟犹瞀儒”,也就是像愚昧无知的瞎子一样的儒者。

那么,荀子的“人性恶”又如何呢?《荀子·性恶》开篇这么说:“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今人之性,生而有好利焉,顺是,故争夺生而辞让亡焉;生而有疾恶焉,顺是,故残贼生而忠信亡焉;生而有耳目之欲,有好声色焉,顺是,故淫乱生而礼义文理亡焉。然则从人之性,顺人之情,必出于争夺,合于犯分乱理,而归于暴。故必将有师法之化、礼义之道,然后出于辞让,合于文理而归于治。用此观之,然则人之性恶明矣,其善者伪也。”人性之所以是恶的,是因为人与生俱来是“好利”“疾恶”和有“耳目声色之欲”的,这才是人的本性。而且这些欲望无穷无尽,假如“顺是”——放任自流,人们就会“无所不用其极”,就会肆无忌惮,社会必然暴戾不安。想一想,每个人在利欲面前是个什么形象,就觉得荀子说得极有道理。

既然如此,为什么人还是有“善”的表现呢?在荀子看来,人们“善”的一面是“伪”的。什么是“伪”?并不是伪装、虚伪之意,而是人为的意思。也就是说,人善的一面是人们掩盖或者克制了自己“恶”的一面以后的表现。人为什么会克制自己“恶”的一面呢?荀子认为主要有两个原因:一个是因为政府“明礼义以化之”,即人们受到“礼义之道”的教育而产生了变化。他很重视学习,认为教化可以使人知道“辞让”,明白是非,日积月累,促成人性的涵养和气质变化,从而改变人性。《荀子》一书以“劝学”开篇,就是这个原因。另一个呢?是因为政府“起法正以治之,重刑罚以禁之”,人之所以没有表露“恶”,乃是政府制定了严格的法律予以禁止,所以不敢做“恶”。所以荀子的思想,其实是隆礼重法,“礼”“法”并重,吸收了早期法家的思想。因此我们看到荀子最著名的两大弟子韩非李斯,都是法家学派的代表人物。总之,由于这两方面的原因,人们各种各样的欲望或者本性之恶,被人为地改变或者克制,于是表现出“善”。

孟子、荀子是儒家战国时期的两大代表人物,他们在人性的观点上截然相反。那么,儒家的人性观究竟如何?可以这样说,孟子没有重视人的欲望,所以说人性善,荀子只看到人的欲望,所以说人性恶。看上去都言之有理,其实,都是静态地看人性,所以失之偏颇。虽然孔子不怎么讨论人性,但是不等于孔子就不重视人性,更不是他不懂得人性。孟、荀二位都以孔子为“宗”,那就还得从孔子说起。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