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美国史教学与研究编:丁则民育才史料集

美国史教学与研究编:丁则民育才史料集

时间:2023-09-2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教学与研究编”由四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是丁则民1951年在北京师范大学任教时制定的《美国史教学计划》;第二部分是丁则民在1979年率领美国史学习小组翻译的“美国华盛顿大学课程设置一览”;第三部分是摘自中国美国史研究会主编的1982年《美国史译丛》上刊载的丁则民带领学生翻译的六篇文章;第四部分是丁先生为研究生开设的美国通史和移民史讲义。他率领的东北师范大学美国史学习小组参与翻译的史料均被收入本集中。

美国史教学与研究编:丁则民育才史料集

“教学与研究编”由四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是丁则民1951年在北京师范大学任教时制定的《美国史教学计划》;第二部分是丁则民在1979年率领美国史学习小组翻译的“美国华盛顿大学课程设置一览(历史部分)”;第三部分是摘自中国美国史研究会主编的1982年《美国史译丛》上刊载的丁则民带领学生翻译的六篇文章;第四部分是丁先生为研究生开设的美国通史和移民史讲义。

如果说制定美国史教学计划和翻译美国华盛顿大学本硕博历史课程体系资料,反映了丁则民教育思想中特有的开阔的国际视野,那么,他在1980年至1982年带领美国史学习小组翻译美国学界的成果,对培养人才则具有重要的深远意义。翻译美国史资料,是当时在老一辈学者的策划之下,中国美国史研究会为史料共享、扩大影响并吸收更多的青年才俊学习美国史的一种积极措施。丁则民先生是策划人之一。他率领的东北师范大学美国史学习小组参与翻译的史料均被收入本集中。这些文章均出自美国史学名家之手,或者是精心挑选的原始材料。

对于美国史的初学者而言,翻译上述史料具有十分重要的多重性意义。第一,对于在改革开放之初进入高校的大学生而言,在俄语盛行的时代,多数人的英语基础较差。选择美国学者的成果作为翻译材料,在教学上属于非常理想的英语教学材料,其语法、句法、时态和英语书写都十分规范,有助于学生在专业英语学习方面少走弯路。第二,检验学生的汉语文字能力,训练其汉语学术语言的表述方法与技巧。第三,学习、积累并掌握美国历史的基础知识。第四,由于选择的笔译材料皆出自著名美国史学家的新成果,因而翻译者也就在一定程度上“紧贴”美国学界研究的前沿位置,并在史学史知识方面奠定必要的基础;第五,通过对美国著名学者成果的翻译,有助于初学者学习其历史研究方法的建构、视角选择、问题意识的培养、选题方法以及论述技巧等,使得参加者在历史书写的专业化方面站在较高的起点上。(www.daowen.com)

除上述翻译的史料外,本文集中还收录了丁则民先生部分讲义。就美国通史而言,主要选取了北美殖民地时代到十九世纪六十年代的美国内战后重建这一段,之后到二十世纪初期的内容,则因为与《美国内战与镀金时代》(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有重复而未被收录。而移民史则是以专题的方式呈现,对后人研究丁则民先生在研究生教学方面的教育思想与实践大有裨益。丁则民先生讲义的特点是视野开阔,学术的逻辑清晰,其讲义的结构、授课方法、与学生的交流等,带有明显的“西洋”风格,也是那个时代研究生培养模式的写照。

因为讲义不是在公开刊物上发表的成果,而是丁先生自己在日记本上写就的,语句比较通俗,标点的使用和段落安排,都未经过正式的学术加工。为保持原貌,我们在编辑的过程中原样收录,未作较大的改动。例如,在讲义中用英语书写的人名、文件名称、地名及河流山川名称等等,都用英文表述,这与丁先生在教学中十分重视历史概念的习惯是一致的。丁先生在研究生招生中,经常以一些历史人名和地名等基础概念作题目。有几次研究生复试时,他让学生按照时间顺序回答美国总统的姓名及其任职时间、美国宪法修正案颁布的时间与内容、美国各州最大的城市与州府所在地等,或者是美国的山川河流的名称与走向,等等,目的是要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树立基本的历史时空概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