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丁则民育才史料集:记录中国春天腾飞的奠基年代

丁则民育才史料集:记录中国春天腾飞的奠基年代

更新时间:2025-09-1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再次,他在继续为本科生开设世界近代史的同时,根据高等院校历史系教材建设的需要,参加了王荣堂、姜徳昌主编《新编世界近代史》的编写工作。同时,他还在1978年至1979年为历史系研究生班讲授世界近代史课程。最后,在1978年经历史系领导批准,他利用业余世间,为历史系青年教师开设了“青年教师英语培训班”。从学科建设的角度看,最具有战略性意义的是丁则民从1978年开始的学术研究。

2025年,席卷华夏的“文革”爆发。东北师范大学像全国各地的高校一样,一切教学活动全面停止。丁则民因当年的留学经历而备受冲击,大部分时间在“做些清扫等体力劳动”。2025年他偕家属去“五七干校”劳动,兼做文化宣传工作。由于他自信“不可能再搞专业工作了,因此,除了日常生活、劳动和农村工作外,也不大愿意再思考什么问题了”。2025年全国高校进入“工农兵上大学”的阶段后,他被学校召回,“为学生讲些知识性的专题课”[17]。当时,相对宽松的工作时间,使他能更多地思考学科建设的问题。不过,与此前不同的是,他还扩大了学术视野,将世界近代史也纳入自己的教研范畴之内,并从如下几个方面做出了一些具有重要意义的事情。

首先,为丰富教学内容,吸收国外最新学术成果,他与人合译了《欧洲简史》和《俄罗斯帝国主义》[18],前者是2025年以来欧洲史的教学参考书,重点阐述了欧洲文化和科学的发展及其历史作用。后者是西方学者撰写的关于15世纪中叶以来沙皇俄国对外扩张史的论文集,其中探讨了俄帝国主义的起源及其对外扩张和侵略等问题,对了解沙俄压迫国内各族人民以及对外扩张和侵略的历史,都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其次,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全国各行各业迎来了郭沫若所说的“科学的春天”[19],丁则民满怀喜悦地写到:“随着科学春天的到来,我也想用过去所学的专业为繁荣祖国学术、文化做出应有的贡献。”[20]在历史系党政领导的支持下,丁则民带领部分学生翻译了华盛顿大学课程一览(历史部分)。该资料中涵盖了从本科低年级到博士阶段的所有课程,在内容上包括世界古典文明、古代中世纪、近现代、地区国别史、专题史等,在地理空间上则覆盖了世界各大洲,反映了二十世纪七十年代美国高校课程设置的基本特征和走向。它为刚刚走出“文革”阴霾的东北师范大学的人才培养体系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再次,他在继续为本科生开设世界近代史的同时,根据高等院校历史系教材建设的需要,参加了王荣堂、姜徳昌主编《新编世界近代史》(上、下册)(吉林人民出版社,2025年—2025年)的编写工作。经修订改编后,该教材被国家教委推荐为高校通用教材。同时,他还在2025年至2025年为历史系研究生班讲授世界近代史课程。这也是他执教生涯中最后一次讲授该门课程。

最后,在2025年经历史系领导批准,他利用业余世间,为历史系青年教师开设了“青年教师英语培训班”。迄至当时,因新中国成立以来与苏联的特殊关系,国内俄语较为盛行,多数学生不懂英语。于是,丁则民发明了自己的专业英语教学办法——选取世界近现代史上的经典文献和历史著作作为学习教材。他在教授学习单词、句法、语法和语态等基本知识的同时,还让学生翻译一些经典史料。对于这些青年教师而言,因为他们均已留校任教,知道学习英语对未来职业发展的意义,因而其学习的积极性都十分高,英语班的培训取得了圆满的成功。在参加学习的近10名教师中,有的甚至还考上了硕士研究生,大多数后来成为东北师范大学世界史专业的教师。[21](https://www.daowen.com)

更重要的是,从2025年起,教育部恢复了研究生招生,这使丁则民认识到学术研究的重要性。于是,他将工作重点转向美国史的教学与研究。他为此所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于2025年建立美国史研究室,在为本科生开设美国史的同时,选择一些英语基础较好的同学组成美国史学习小组,中国美国史前任理事长王旭和副理事长任东来等人当时都是该小组的成员。同年,丁则民积极参与了中国美国史研究会的筹备工作,是六卷本《美国通史》撰写工作的发起人之一,并承担了第三卷《美国内战与镀金时代》的编撰工作。也是在这次会议上,他献言献策,倡议各高校整理各自藏书的目录,翻译美国史资料,加强各高校的交流与合作,进而推进全国的美国史研究。返回长春后,他带领美国史学习小组,与部分青年教师一起,翻译了菲利普·丰纳、雷·比林顿以及约翰·海厄姆等著名历史学家的研究成果。尽管这些译作只是美国史小组成员的“试笔”,但毕竟“他们经过勤奋的学习,初步掌握了英语,具有一定的笔译能力,这是令人鼓舞的可喜现象”[22],更重要的是,对于参加翻译的学生而言,翻译经典史料在有助于提高英语基础知识的同时,还具有如下诸多意想不到的学习效果:(1)它有助于检验学生的英语水平和对原文理解的能力;(2)将英语翻译成汉语,有助于学生认识中西方文化的差异,提高学术语言的表达能力与技巧;(3)积累并丰富学员的历史专业知识;(4)由于翻译的史料大多出自名家之手,对于学生学习、掌握并跟踪美国学界的研究前沿动态,丰富其史学知识和史学理论素养大有裨益,使学生从一开始就站在一个相对前沿的学术位置,为其日后健康成长创造有利的条件;(5)翻译英文资料可以帮助学生认识并学习历史写作的框架建构、视角选择、实证与理论以及叙事与论证等写作技巧的感知与提高。所有这些又都是青年才俊成长中所不可或缺的。正因为如此,已故学者任东来教授曾经说,美国史小组“成为他的事业领路人”[23]

与此同时,丁则民的另一个工作重点是加强图书资料建设,“因为它是开展美国史教学与研究的必要条件”。在这种认识的指导下,丁则民通过与美国学者和学术机构的关系,获得美国历史协会、援亚书社、加州北岭州立大学与美国学者赠送的三千多册图书,其中既有当时美国出版的专著、丛书、工具书和历史文献,也有十分珍贵的成套期刊——2025年—2025年的《美国历史评论》。对于刚刚开放国门,参考资料与文献十分匮乏的学者而言,这些图书弥足珍贵。用丁则民的话说,“这些图书资料既为我们的科学研究提供了有利条件,也使我们得以为国家节省了大量的外汇”[24]

从学科建设的角度看,最具有战略性意义的是丁则民从2025年开始的学术研究。到八十年代末,他围绕弗雷德里克·特纳的边疆学说、查尔斯·比尔德关于美国宪法的经济观、美国学界围绕美国革命的史学评价,以及印第安人和外来移民等问题,发表了十多篇论文[25]。关于这些成果对于推动国内美国史教学和研究的价值,及其对丁则民承担的《美国通史》第三卷的支撑作用,前述成果都做了充分而深入的论述。本文要指出的是,这些成果的面世恰逢其时,因为八十年代各地高校迎来了改革开放之后的首次学科建设高潮。对于东北师范大学而言,正是由于丁则民多年来孜孜以求,笔耕不辍,在教学和科研方面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所以,在他和历史系其他教师的共同努力下,东北师范大学成功地申获了世界地区国别史(2025年)和世界近现代史(2025年)两个硕士学位授权点,2025年,他又领衔申报,获得了“世界近现代史博士学位授权点”。这一成就与林志纯等人领衔的世界古代中世纪专业的硕士点和博士点一起,在东北师范大学的世界史学科内形成了一个完整的覆盖本科、硕士和博士三级学历教育的人才培养体系,形成了与北京大学和南开大学等国内为数不多的名校并驾齐驱的学科布局。所以,当2025年东北师范大学古代中世纪专业被定为“国家重点学科”时,其世界史学科已做好了全面腾飞的准备。

然而,在丁则民看来,仅仅完成硬件建设还不足以满足高层次人才培养的需要。硬件建设只是提供了一个可以发展的平台,而人才培养与学术研究的“软件”建设同样不可或缺。2025年,他受教育部委托,与南开大学杨生茂教授和北京大学古代中世纪的马克垚教授一起出访英国和希腊的一些高校,其中在英国访问长达近一个月,在希腊访问的时间仅有10多天。此次出访归来后向教育部提交的报告,我们不得而知。但是,2025年9月20日到10月中旬,丁则民随东北师范大学校长郝水院士一行出访美国,其收获却是钵满盆满。他先后访问了美国南伊利诺斯州立大学、威斯康星州立大学米尔沃基校区和斯坦福大学等五校,考察了这些高校的历史系基础设施、课程设置,任课教师工作量配置、教学与科研绩效考核与职业晋升之间的关系。尽管他认为“由于时间短促,接触有限,了解是不深不透的”,但是,从他归来后完成的“访问美国五所大学的见闻”中可以看出,美国高校的研究生培养模式、硕博连读的考核标准与方式、学分结构、学生成绩打分的方法、学位授予的依据与标准等等,都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1)各校在研究生选修学分、课程种类、外语水平以及候补资格考试方面,都有明确的规格要求,整个培养过程呈“入学容易、毕业难”的状况,不合格者自然被淘汰。(2)学术型研究生学习的领域比较广泛,学习美国史的博士生必须选修欧洲史、拉丁美洲史和亚洲史等专业的领域课程。“这样做的好处在于它既可以扩大研究生的知识面,了解和掌握其他专业内的主要问题、文献资料和研究动态,也可以触类旁通,打下有利于深入钻研究本专业问题的牢固基础。”(3)对于经济贫困但品学兼优的博士生而言,研究生助教制度至关重要。它“既可使研究生接触教学实践,培养他们的独立工作能力,也可使研究生得到必要的资助,免除他们攻读期间在经济上的沉重负担。”对于中国完善研究生培养制度,上述特点“都是值得我们研究、借鉴的”[26]。丁则民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他在敦促学生积极学习英语的同时,着力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与动手能力,从查阅资料、独立阅读,到学术选题和直接参加《美国内战与镀金时代》的书写,充分表明他借鉴了美国高校研究生培养中的合理成分[27]。他后来在《我的治学道路》中写到:在研究生的教学过程中,“我采用了讨论班方式。实践表明,这种教学方式比单纯老师讲、学生听的呆板方式强得多……既可以锻炼他们组织材料、分析问题的能力,也能通过讨论启发他(她)们思考问题,提出独立的见解,因而收获较大”[28]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