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蒙娜丽莎再现!57个闪耀作品回顾艺术史

蒙娜丽莎再现!57个闪耀作品回顾艺术史

时间:2023-09-2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虽然艺术家自杀动机是否真的源于《蒙娜丽莎》令人生疑。不过,无可否认莱昂纳多·达·芬奇那副荒谬的名画对那些欣赏到画作的人带来了精神上的困扰。在这幅大半身像中,蒙娜丽莎坐在圆椅上,静静凝视着我们。马塞尔·杜尚《L.H.O.O.Q.》,19.4厘米×12.4厘米 通过在蒙娜丽莎的明信片复制品上涂了小胡子和胡须,并附上了作品标题首字母,用法语发音时,听起来像是粗野俚语“她的屁股很性感”。

蒙娜丽莎再现!57个闪耀作品回顾艺术史

(约1503年—1506年)

蒙娜丽莎》是艺术史上最著名的画作。为何世世代代以来达·芬奇的这幅肖像画依然扑朔迷离,让人浮想联翩却不得其解?

传说,1852年,一位名叫卢克·马斯佩罗(Luc Maspero)、抱负远大的法国艺术家打开了巴黎酒店四楼某个房间的窗户,跳楼身亡。死者的遗书解释了他自杀前的绝望心情:“多年来,我一直在努力参透蒙娜丽莎的微笑背后的奥秘,殚精竭虑、徒劳无功。活着对我来说已经毫无意义。”虽然艺术家自杀动机是否真的源于《蒙娜丽莎》令人生疑。困扰和嘲弄马斯佩罗的名画表情固然高深莫测,然而,是否存在马斯佩罗这个人比蒙娜丽莎的微笑更加扑朔迷离。不过,无可否认莱昂纳多·达·芬奇那副荒谬的名画对那些欣赏到画作的人带来了精神上的困扰。19世纪艺术评论家阿尔弗雷德·迪梅尼(Alfred Dumesnil)于1854年写道:“蒙娜丽莎的微笑充满了吸引力,但这个病态灵魂的险恶吸引力令人抓狂。她的眼神如此柔和,却像大海一样贪婪地吞噬着一切。”法国历史学家朱尔斯·米凯莱(Jules Michelet)同样告诫他的读者:“当心!这幅危险的画作有一股奇怪的磁力,让人欲罢不能。”随后,他又补充道:“这幅作品召唤我,侵袭我,最终吞噬了我;我不顾一切地走向她,就像一只鸟走向贪婪的蛇。”

但究竟是什么让达·芬奇的画作让一代又一代人如此烦恼不安呢?可以这么说,从这位文艺复兴时期大师开始为佛罗伦萨丝绸商人的妻子丽莎·德吉孔多(Lisa del Giocondo)画像的那一刻起,她就迷住了来访者的目光。从一开始,最让人眼花缭乱的是画作主题的不可思议的能力,看起来既真实又魅惑:逼真可信、栩栩如生,而又怪诞诡谲、异乎寻常。文艺复兴时期著名历史学家兼传记作家乔治·瓦萨里(Giorgio Vasari)与《蒙娜丽莎》渊源颇深。我们所知道的关于这幅作品委托、创作和接收的大部分信息均来自于瓦萨里。他总结了他对与其同时代的杰出画家雕塑家和建筑师所做的评论,并提出了矛盾性的观察结果:“在莱昂纳多(达·芬奇)的这件作品里,有一种令人愉悦的微笑,它是比人类更神圣的东西,它被认为是一种非凡的东西,这绝不仅仅是凡人。”《蒙娜丽莎》永远在“比人类更神圣”和“不仅仅是凡人”这两种事物之间的门槛上摇摆不定,散发出一股不安的魔力,激发人们的想象力。她既不在这里也不在那里,既不是凡人也不是神灵,而是两者兼具。

莱昂纳多·达·芬奇《蒙娜丽莎》(约1503年—1506年),板面油画,77厘米×53厘米

《蒙娜丽莎》右手局部的食指变化

3个世纪之后,英国散文家沃尔特·佩特(Walter Pater)将目光投向了肖像难以捉摸的魅力,这幅作品依旧难以捉摸、引人入胜。佩特写到:“她比她所坐的岩石还要古老,就像吸血妖魔一样,她已经死过很多次,深谙坟墓的秘密。”佩特认为,蒙娜丽莎居住在我们遇到她的现实世界以及她曾经和可能在任何时候都会回来的一个无形世界之间的门槛上,在他之前还是在他之后的任何人,都没有他那么接近识别肖像的危险魅惑力的神秘本质。他如此写道:这幅作品“活着”,“它塑造了不断变化的线条,如此微妙精巧,使眼睑和手蒙上了一重神秘色彩”。(www.daowen.com)

对于蒙娜丽莎相貌,我们往往会留意她的嘴唇。帕特尔把我们的注意力从蒙娜丽莎的嘴唇转移到她手上,将我们推向控制肖像模糊能量的真正的“眼钩”方向:她右手“变化的线条”。右手食指隐约带点重影,只能看到一半,这是另一只魅惑手指(处于静止状态的左臂微微颤动的一只手指)的朦胧轮廓。大多数历史学家认为这个幻影手指仅仅是“Pentimento”(原画再现),或者是艺术家所做的方向变化。事实上,另一只手在我们认知的消失点之外颤动的这种暗示对于作品的审美成功至关重要;它迫使我们不断集中注意力并重新调整我们的注意力,从而对作品的稳定性产生困扰。它的重影凸显了影响蒙娜丽莎头上的透明面纱所产生的全息效果,给人一种这样的印象:她的身体不停地在阴郁薄雾的迷幻背景下移动。这种轮廓分明的效果,加上使她的面孔每一个轮廓都变得柔和的“晕涂法”,令人难以忘怀。蒙娜丽莎显现于在她所端坐的世界的某个角落,又让人感觉不存在于那个地方。

突然间,关于蒙娜丽莎的一切似乎都在存在状态之间摇摆不定:有限和无限、粒子和波、可见宇宙和未知宇宙。在这幅大半身像(达·芬奇时代的一种创新姿态)中,蒙娜丽莎坐在圆椅上,静静凝视着我们。这种圆椅被艺术家的同时代人称为“Pozzetto”,意为“小井”。“Pozzetto”下意识地强化了这样一种感觉:蒙娜丽莎暂时性地坐在我们此时此刻的现象世界和她随时都可能消失的深不可测的深渊之间。

马塞尔·杜尚《L.H.O.O.Q.》(1919年,复制莱昂纳多·达·芬奇的蒙娜丽莎,用铅笔添加了小胡子、山羊胡子和标题),19.4厘米×12.4厘米
通过在蒙娜丽莎的明信片复制品上涂了小胡子和胡须,并附上了作品标题首字母,用法语发音时,听起来像是粗野俚语“她的屁股很性感”。马塞尔杜尚恶作剧地说明一个事实:即使是最伟大的艺术作品也无法完全摆脱粗俗的消费主义。

罗伯特·劳森伯格《无题(蒙娜丽莎)》(约1952年),拼贴画(版画、打印纸、织物、纸、铅笔、铝箔纸和胶水,纸面),24.1厘米×19.1厘米
杜尚的反传统作品《L.H.O.O.Q.》影响了一代人,其中就包括罗伯特·劳森伯格的仿旧拼贴画。这幅拼贴画采用蒙娜丽莎这一元素,只是作为用于复制和采样的另一个文化作品,表明《蒙娜丽莎》这幅名作已处于审美饱和边缘。

耶罗尼米斯·博斯《人间乐园》(1505年—1510年)(展开式三联画),板面油画,220厘米×390厘米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