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大学生情绪活动的特点及心理阳光教育

大学生情绪活动的特点及心理阳光教育

时间:2023-09-2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另一方面,大学生的情绪仍带有明显的波动性。这种波动性是由大学生在生理、心理和社会性三方面发展的特点决定的。与中学时代相比,大学生的情绪稳定性有了很大的提高,情绪的表达更趋向理智和成熟。他们对社会政治、经济生活中的重大事件更为关心,并与自己未来的职业规划综合考虑。

大学生情绪活动的特点及心理阳光教育

(一)丰富性和复杂性

大学时期正是大学生面临多种选择的时期,学习、交友、恋爱等人生大事基本在这一时期完成。大学生对人、事、社会等各种现象特别关注,对友谊与爱情的执着追求,对新鲜事物的好奇,对学业和未来的期盼,朝气蓬勃,积极进取,拥有许多积极情绪,这些都使大学生的情绪领域不断拓展,情绪内容日趋复杂。但由于其处于心理断乳期,同时表现出既有儿童期残留下的天真与幼稚,又表现出成年期的深思熟虑,易受到外界的干扰。考试不及格,朋友误解,恋爱失败,甚至天气变化等,都可以导致消极情绪的产生。

(二)波动性和两极性

一方面,随着认知水平的提高,知识经验的积累,加上社会和自我的高要求、高期望,因而大学生的情绪稳定性有了很大的提高。另一方面,大学生的情绪仍带有明显的波动性。这种波动性是由大学生在生理、心理和社会性三方面发展的特点决定的。

大学生情绪波动性的极端形式就是情绪的两极性,从一个极端跳到另一个极端。具体表现是:①复杂与简单共存。②强与弱共存。③波动和稳定并存。与中学时代相比,大学生的情绪稳定性有了很大的提高,情绪的表达更趋向理智和成熟。但是他们毕竟涉世不深,自控能力有限,情绪的起伏不可避免。随着他们在人际关系实践中不断地历练,他们对自身情绪的适当表达和控制会更有把握和分寸。

(三)激情性和冲动性

由于知识水平、认知能力和文化修养的提高,大学生在多数情况下能理智地分析问题和思考问题,对自己的情绪能够有所控制。但大学生群体兴趣广泛,对外界事物较为敏感,加之年轻气盛和从众心理,因而在许多情况下,其情绪易被激发,表现得快而强烈,犹如急风暴雨,不计后果,带有很大的激情性和冲动性。如大学生可以为国足的胜利而欢呼雀跃,也会为一件小事而大打出手。大学生的激情和冲动具有两面性:如果这种激发结果是积极的,有利于大学生成才;如果激发是消极的,甚至是反面的,如为了哥们义气或小团体利益不惜违反校规校纪甚至犯罪,就会成为愚蠢的举动。另外,大学生在激情过后,往往会使自己的消极情绪得到延续,逐渐发展成为一种具有心境性质的消极体验,这种消极体验对于大学生的情绪健康有很大的危险,因而应予以足够的重视。

(四)阶段性和层次性(www.daowen.com)

大学阶段由于不同年级培养目标和培养重点不同,教育方式和课程设置有所区别,各个年级的大学生的特点不同,面临的问题也不同,因而情绪、情感特点也不同,因此大学生的情绪呈现出明显的阶段性和层次性特点。

刚刚跨入大学校园的一年级新生所面临的是适应环境,总体来说,新生的情绪体现出自豪感和自卑感并存,放松感和压力感混杂,新鲜感和恋旧感交替。

二年级的学生随着年龄和阅历的不断增长,大一时期的新鲜感和好奇感消失,对学习生活皆能应付自如,并具备了一定的情绪自控能力,普遍存在着适应感、随意感和自信感。他们已不再有新生的激动和盲目,也暂时没有毕业班同学那种临近毕业就业的紧张和忧虑。他们思想相对成熟,情感更丰富,独立性、主动性、表现欲和集体荣辱感都有了较大的发展。他们已经能够根据既有的条件逐渐克服自身的幼稚和盲目,妥善处理各种人际关系,思索人生与理想。

三年级大学生面临毕业、论文答辩求职择业等多方面的重大问题,压力大,情绪波动大,消极情绪多。他们的目光从校内转向校外,出现了对物质、家庭、择偶、工作单位等新的想法和打算,他们比低年级的同学更关心自己的前途和命运,使其情绪呈现出矛盾性和复杂性。归纳起来,不同程度地存在着3种心理状态:①忧虑感。毕业班的学生要面对人生驿站中的一个重大的两难选择:究竟是择业还是进一步深造呢?②紧迫感。“书到用时方恨少”,他们会珍惜最后一年的时间,学习的自觉性、独立性更强,迫切希望自己全方位、多层次发展,成为跨世纪的复合型人才。③责任感。他们对社会政治、经济生活中的重大事件更为关心,并与自己未来的职业规划综合考虑。

而且,即使同年级的学生,由于社会、家庭及自身要求、期望不同,能力、心理素质的差别,也会体验着不同的情绪状态,表现出层次区别。

(五)内隐性和外显性

大学生对外界刺激反应迅速,大学生的情绪与成年人相比,更易直接和外露,很多情绪是一眼就能看出的,喜怒哀乐形之于色。尽管他们的情感变化与外部表现多数情况下是一致的,但是与情绪不一致或文饰性的表现开始增多。对于自己内心的真实想法或真实情感,是说还是不说,多说还是少说,甚至是说真话还是说假话,都要依时间、对象、场合而转移,尤其是当内心的真实想法和真实情感涉及个人的隐私、彼此利益冲突与个人的公众形象等具体问题的时候。这是大学生适应社会生存的一种表现。大学生更愿意拥有更多的私人空间,更愿意以日志、网聊的方式宣泄自己的情绪与情感。与此同时,大学生内心深处也有一种“理解万岁”的渴望。在条件适宜,遇到知心、知音、知己的时候,大学生也会倾诉衷肠。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