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大学生学习心理调整方法

大学生学习心理调整方法

时间:2023-09-2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造成大学生学习动力不足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包括社会、家庭、学校、职业变化及大学生自身状况。自我效能感是指自己能够成功地执行产生某种结果所需行为的信念。自我效能感高,则对自己是否有能力完成学习任务的自信心就高;反之,自我效能感低,甚至缺乏,则学习的自信心就低,自我效能感会直接影响大学生能否正确面对并努力克服学习中的问题和困难。大学生的学习疲劳具体表现为心理疲劳和生理疲劳两种。

大学生学习心理调整方法

(一)学习动力不足问题及其调适

1.学习动力不足问题

学习动力系统由学习动机、学习兴趣和学习态度组成,这三者密切联系,互相促进,贯穿于学习过程的始终。大学生的学习动力概括起来来自两个方面:一是内部动力的驱使;二是外部动力的吸引。内部动力源于大学生个体的内部需要和兴趣,主要是心理需要,如安全需要、认识需要、情感需要、成就需要等。外部动力来自学习目标、学习诱因和学习强化物的作用。

大学生的学习动力缺乏,是指学习没有内在的驱动力量,没有明确的学习方向,无知识需求,更无学习兴趣,缺乏学习的自尊心和自信心,不相信自己有学好的潜力;厌倦学习,尽力逃避学习,对学习冷漠、退缩;容易分心,缺乏正确的学习策略和方法等。这也是某些学生常说的“学习没意思”。很多大学生存在学习动力不足问题。

造成大学生学习动力不足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包括社会、家庭、学校、职业变化及大学生自身状况。从大学生自身角度看,可归为以下几点。

(1)社会责任感不强,学习动机不明确。

(2)对所学专业缺少兴趣。

(3)缺乏自我效能感。自我效能感是指自己能够成功地执行产生某种结果所需行为的信念。自我效能感高,则对自己是否有能力完成学习任务的自信心就高;反之,自我效能感低,甚至缺乏,则学习的自信心就低,自我效能感会直接影响大学生能否正确面对并努力克服学习中的问题和困难。

(4)错误归因。归因是个体寻求理解导致某种结果的原因的一种心理倾向。例如,某大学生考试失败了,他往往会去分析导致错失败的原因,是自己努力不够,还是能力不及抑或老师教学不当。若归因分析正确,他就会认为学习的成败是可以由自己控制的,当失败时则认为是自己努力不够,失败则意味着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这样,他们的每一次学习活动,不论成功与否,都能增强学习动力。若归因分析错误,在他看来,学习的成败和好坏不能由自己控制,成功是由于自己运气好,失败是由于运气不好、考题太难或老师教学无方等,因此,他往往缺乏学习动力,对学习的反应和态度是消极的。

2.学习动力不足的调适

针对大学生学习动力不足的问题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调整。

(1)激发学习本专业的兴趣。兴趣是学习动机中最现实、最活跃、带有强烈情绪色彩的因素。大学生应努力去了解所学专业的性质、前景及社会意义,培养专业兴趣,一旦乐趣和志趣形成,学习就成为一种自发的追求和享受。

(2)建立合理的目标。学习目标的设定要符合具体性、可衡量性、可操作性、现实性、时限性的原则。

(3)进行正确的归因。在学习过程中我们有时会产生挫败感,这需要学生能进行正确的归因,你努力了但结果没有达到预想的效果,这时我们应将结果归因于外在的因素,并要对自已为这一过程而付出的努力进行奖励。

(4)适当运用自我奖赏。如记单词,当按时按量完成后可以通过美食运动等奖励自己,使自己产生愉悦的感觉。

需要说明的是,虽然学习动力不足会影响大学生学习效率和整体心理素质的提高,但也并非越强越好,只有适度的学习动力状态下才能取得最佳的效果。

(二)学习疲劳及其调适

1.学习疲劳(www.daowen.com)

学习疲劳是学习效率逐渐降低并伴有渴望停止学习活动的生理和心理的现象,具体表现为学习错误增多,学习效率下降,动机行为改变,生理失去平衡等。大学生的学习疲劳具体表现为心理疲劳和生理疲劳两种。所谓心理疲劳是指学生对学习感到倦怠,情绪烦闷、易怒、精神焕散、反应迟钝、注意力不集中、学习效率低等。生理疲劳主要是肌肉受力过久或持续重复伸缩造成肌肉痉挛、麻木、眼球发疼、腰酸背痛、动作不准确、上课瞌睡等。学习疲劳中,心理疲劳是主要的。

学习疲劳是一种保护性抑制,经过适当的休息即可消除,这是合乎生理心理规律的,对大学生的身心发展不会造成什么影响。但如果长期处于疲劳状态,大学生会对学习产生厌恶和烦躁情绪,学习效率大大降低。造成学习疲劳的原因主要是对学习活动缺乏兴趣,学习时间过长,不注意劳逸结合,学习内容枯燥且难度较大,睡眠不足等。

2.学习疲劳的调适

首先,要学会科学用脑。一方面,现代科学已经较清楚地提示了大脑两半球的不同功能,大脑的左半球与逻辑思维有关,大脑的右半球则与形象思维有关,因此,应根据大脑两半球的不同分工科学用脑。如在从事计算、语言、逻辑、哲学等科学活动时可穿插色彩、音乐、幻想等艺术活动,这样就可延缓疲劳现象的产生。另一方面,科学用脑要顺应自身生物钟规律,按时作息,劳逸结合。保证充足的睡眠时间,一般认为,每天睡眠时间应保证7~8小时。利用一天中最高效的时间(这个因人而异)来做最需要专心的工作,疲劳时做些不需要费神的事情。如果能把读书、计算、思考、写字、听音乐等脑力活动穿插进行,就能防止疲劳。

其次,注意不要用脑过度,因为人体工作机能具有一定限度,超过这个限度,大脑皮层会自动进入抑制状态。比如课间休息期间,要离开教室到走廊或户外稍事活动手脚,呼吸一下新鲜空气,教室也可播放平和畅快的音乐。

最后,适当调换学习内容,如学习英语一段时间后改做一会数学题,这样也可以避免大脑过度疲劳。最后,科学用脑还要注意戒烟戒酒,保证大脑充足的营养供应,比如多吃一些核桃仁、动物内脏、红糖水果、黄绿色蔬菜、豆类食品、五谷杂粮等健脑食物。此外,还要注意培养大学生对学习的兴趣和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学习环境尽量布置得优雅、整洁,使人感到身心舒畅。

(三)考试焦虑问题及调适

1.考试焦虑问题

学习考试过程中,适当的焦虑是必须而有益的,但若焦虑过度,则会对学习起破坏作用。考试焦虑是一种严重影响考试水平发挥的负性情绪反应。考试是滋生紧张情绪的土壤,学生考试信心不足又求胜心切,害怕挂课,再加有些学生个性着急,容易加重心理负担。大脑活动有一种“优势现象”,即当大脑某一功能区的活动占优势时,可使其他功能区的活动相对地处于休息状态,大学生求胜动机一旦在大脑皮层的某一区域形成了占主导地位的兴奋中心,致使其附近区域处于抑制状态,这会破坏知识之间的联系,妨碍对知识的调动与提取,容易造成错答、漏答或不知如何应答,从而导致考试失败。

2.考试焦虑的调适

影响考试焦虑的因素很多,相应地,消除考试焦虑的方法也很多。由于每个人都有各自不同的特点,不能一概而论。每个大学生都应结合自身的特点,找到合适的方法消除过度焦虑,以便在考试中正常发挥,取得好的成绩。以下就一般应试者形成考试焦虑问题提出一些应对策略。

(1)进行充分的复习。80%的人考试焦虑是由复习准备不充分引起的,因此牢固地掌握知识是克服考试焦虑的根本途径。

(2)正确评价自我,增强考试的自信心。有些学生产生焦虑的原因不是知识经验不足,而是自信心不足,对自己估价太低。所以,必须对自己树立信心,相信以自己的能力水平能够自如地应付即将到来的考试,并取得令人满意的成绩。当然,这种自信心应当建立在一定的知识基础之上,没有知识准备的盲目自信,不仅不利于消除焦虑,反而会使考生在失败后陷入更大的失望与焦虑之中。

(3)正确对待考试,确立恰当的学业期望。正确对待考试结果,不以一次成败论英雄;过于担心、焦虑不仅于事无补,影响水平的正常发挥,还会造成严重的心理压力。如果目标定得太高,超出自身的实际能力,就很容易因结果失败而失去自信,下次面临考试时,更容易出现焦虑症状。大学生应该正确认识考试的重要性,既不夸大,也不轻视。许多学生的考试焦虑,就是因为过分夸大了考试的重要性。只有把工夫下在平时,以一颗平常心对待考试,才会做到心中有数,镇定地迎接考试,才能更好地发挥自己的实际能力。此外,学校在对学生成绩进行管理的过程中,应注意淡化学生对某一次考试成绩的重视程度,结合学生平时的学习表现进行评分,鼓励学生平时努力,这也有助于减轻学生的考试焦虑。

(4)掌握必要的应试技能。在认真复习准备的基础上,再学会运用应试技巧,会使考生消除对考试的焦虑,顺利完成考试。一般而言,应试技能的第一点就是要做到对考试心中有数,考前对题型、解题思路、答题要点以及评分标准有较为全面的了解。其次,在考试过程中要保持平静。为了做到这一点,不妨在发试卷前的几分钟,闭目做几次深呼吸,排除一切杂念。发下试卷以后,先将试卷大体看一遍,了解题量以及各题的难度,以便分清轻重缓急,掌握好答题时间。最后,也是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在考试后不要过分关心考过科目题目的对错与否,特别是当后面还有考试时,应将已考过的课程暂时抛开,全心全意地准备后面的考试,这样才能保持平静的心态,不至于过度焦虑。

(5)学会放松。放松有许多方法,下面介绍一种简单易行的方法,步骤如下:①以舒服的姿势坐好,保持身体两边的平衡;②用鼻子深深地、慢慢地吸气,再用嘴巴慢慢地吐出来;③想象身体各部位的放松,放松的顺序:脚、双腿、背部、颈、手心。想象放松,可以放轻音乐,自己想象在轻柔的海滩上,暖暖的阳光照在身上,赤脚走在海滩上,海风轻轻吹拂,听海浪拍打海岸,将头脑倒空,达到放松的目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