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广州蕃坊-清真寺的诞生

广州蕃坊-清真寺的诞生

时间:2023-09-2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蕃长由蕃坊内的穆斯林公推德高望重者,上报地方官府,获朝廷或官府批准后,正式出任。蕃商在中国获封赐荣誉性质的官职,或授予实职的情形,也不罕见。最初到广州的穆斯林,多数是商贾,平时居住在蕃坊,很少在非穆斯林的中国人中传教。宛葛素请求在广州西城外建筑清真寺,得到朝廷允准后,他与侨居广州蕃坊的穆斯林合力,修建了中国第一座清真寺——怀圣寺。

广州蕃坊-清真寺的诞生

依据大唐律法,“化外人法不当城居”,即外国人不能居于州城内,大约在贞观年间(627—649)至开元年间(713—741),官府在广州西城外划出一块地方,让蕃商集中居住,称为“蕃坊”。

“蕃坊”一词,最早见于大和元年(827)人房千里所撰《投荒录》一书,他写道:“顷年在广州蕃坊,献食多用糖蜜脑麝。有鱼俎,虽甘香而腥臭自若也。”蕃坊大致以今光塔路为中心,东至朝天路、米市路,西至人民中路,南至惠福西路以南,北至中山六路。光塔路东段(海珠中路以东)旧称蕃巷、大食巷,多为大食人居住。那时大食并非单指某个国家,而是泛指阿拉伯帝国诸国。

蕃客以大食与波斯人为主,大食人信奉伊斯兰教,而波斯人则很多是信奉祅教。祅教也叫拜火教,是波斯的国教。651年,波斯萨珊王朝亡于阿拉伯帝国,但唐朝却接纳了不少流寓长安的萨珊王室成员,并支持波斯复国。因此,来广州做生意的波斯人非常多。

蕃坊设蕃长(亦常写作蕃客大首领、蕃酋等)一人,管理蕃坊事务,对内负责裁决蕃客之间的纠纷,对外负责招邀蕃商前来贸易。蕃长由蕃坊内的穆斯林公推德高望重者,上报地方官府,获朝廷或官府批准后,正式出任。

阿拉伯人苏莱曼(Sulayman)的《中国印度见闻录》,对蕃长职责,有如下记述:“在商人云集之地广州,中国官长委任一个穆斯林,授权他解决这个地区各穆斯林之间的纠纷。这是照中国君主的特殊旨意办的。每逢节日,总是他带领全体穆斯林做祷告,宣讲教义,并为穆斯林的苏丹祈祷。此人行使职权,做出的一切判决,并未引起伊拉克商人的任何异议。”海外商舶至,由蕃长负责引领入关,市舶使负责稽查舶货,征榷抽分。

唐代专门制定了有关蕃商遗产继承的法律,宋代也有“蕃商五世遗产法”;蕃客犯事,一般由蕃坊根据《古兰经》和伊斯兰教习俗,自行处理,“徒”以上重罪,由广州地方官府审理。当时的朝廷律法中,有不少条文是针对蕃坊居民的,如《宋刑统》规定,暂时居住蕃坊的蕃商,不得与中国女子结婚,长期定居的则可以与中国女子(赵姓除外,避皇帝讳)结婚,但不得带出国;又规定长期定居的蕃客,必须改穿唐式服装,而短暂往来的则不必。

朝廷对蕃商在广州购买田宅,初时并无限制,但后来蕃客与华人谈婚论嫁,买田买地,兴建房屋,开枝散叶的现象,越来越普遍,乃至有“五世蕃客”“土生蕃客”的出现,广州人称他们为“住唐”,意为长住唐山。朝廷曾颁令,“广州海南蕃商毋得多市田宅,与华人杂处”,但实际上禁而不止。

有些蕃客在中国生活日久,高度汉化,甚至参加科考。来自大食的蕃客李彦升,被时任岭南节度使、广州刺史卢钧视为一品布衣,唐大中元年(847),卢钧向刚刚登基的宣宗李忱推荐李彦升,朝廷派人考察后,准其参加科举,竟一举蟾宫折桂,成为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位穆斯林进士,并由皇帝钦点为翰林学士。

蕃商在中国获封赐荣誉性质的官职,或授予实职的情形,也不罕见。北宋时做过蕃长的辛押陀罗,朝廷封他为归德将军。大食蕃商蒲寿庚兄弟,在广州经营商舶,浸成巨富。南宋咸淳十年(1274),蒲寿庚与其兄蒲寿晟平海寇有功,累官福建安抚沿海都制置使,执掌福建兵事民政要职。南宋景炎元年(1276),南宋朝廷授予蒲寿庚为福建、广东招抚使、总海舶。

蕃坊内不仅有专供蕃坊居民买卖的市场(蕃市)、专收蕃商子弟的学校(蕃学)及养育院等机构,还有清真寺,繁盛时期,号称“蕃汉万家”。最初到广州的穆斯林,多数是商贾,平时居住在蕃坊,很少在非穆斯林的中国人中传教。因此,在光塔路上的街巷地名,亦多与贸易有关,而不是与伊斯兰教有关。

光塔路有条玛瑙巷,北接中山六路,南接光塔路,相传为昔日中外商人交易玛瑙的集市。《南海甘蕉蒲氏家谱》记有“穗城玳瑁巷”。有人猜那就是玛瑙巷。玳瑁是一种龟状动物,其甲五彩斑斓,有“海金”之誉,从汉代至元代,一直是海舶贸易的宝货之一;而玛瑙则为名贵宝石,古时多由波斯等地传入中国。但也有另外两种说法,一说玳瑁巷即光塔路西段的大食巷,一说玳瑁巷是今天的普宁里。除此之外,白薇街、绒线街、象牙巷、梳篦巷一带,都是宝石、象牙、香料等商品的交易市场。

一千多年前,伊斯兰传入中国,主要是通过两条路线,一条是陆上丝绸之路,即从中亚至天山南麓、天山北麓,再东进至长安;另一条是海上丝绸之路(旧称“香料之路”),即从波斯湾经马六甲海峡,到广州、泉州等沿海地区。唐代初年,阿拉伯、波斯穆斯林来华经商或旅游者,络绎不绝,促进了中国和阿拉伯、波斯地区间业已存在的传统关系的发展,也为伊斯兰教在中国的传播提供了条件。

伊斯兰教“封印先知”穆罕默德的母舅萨阿德·宾·阿布·宛葛素(Saheb Saad Wakkas),曾经到广州传教,并兴建怀圣寺。关于他的故事,在民间流传甚广,绘形绘色,但并非所有人都当真。一些人宁愿相信,宛葛素在中国的传说,是在一些真实的事情里,加入大量想象与渲染,铺陈出一段近乎神话的故事。

宛葛素是穆罕默德的重要圣伴,是伊斯兰教创立后第17位皈依的信徒。虽然伊斯兰教史实表明,穆罕默德的母舅从未离开过阿拉伯,但中国民间却盛传,宛葛素在隋大业十二年(616)曾乘船到达福建,成为第一位从伊斯兰教圣城麦地那到达中国的阿拉伯穆斯林。他此行是为了告诉炀帝杨广,西方已出现了一位新的先知。

其后,宛葛素返回阿拉伯。在巴德尔战役中,他担任穆斯林主将,并大获全胜。穆罕默德在战后派遣四名信徒,分头到中国传教,宛葛素是其中之一。他和儿子乘船沿着海上丝绸之路,于唐贞观元年(627)前后抵达广州,把一封穆罕默德的信呈交给太宗李世民,劝李世民信奉伊斯兰教。这是他第二次到达中国。

据伊斯兰教的传说,宛葛素在出发前,曾向穆罕默德请求,允许他将来返回麦加故土三次。穆罕默德同意了。宛葛素又向穆罕默德请示自己将来的死处。穆罕默德手指东方,令人射出一箭说:“今以我之法力,矢所著之地点,即汝之死所也。快回中国,至则自知。”宛葛素到广州后,四处寻找,终于发现箭落在北门外,流花桥的南侧。而且箭落之处,已被穆斯林筑起一堵围墙,加以保护。

宛葛素请求在广州西城外建筑清真寺,得到朝廷允准后,他与侨居广州蕃坊的穆斯林合力,修建了中国第一座清真寺——怀圣寺。“怀圣”之名,寓怀念伊斯兰教创始人至圣穆罕默德之意。怀圣寺亦称为龙凤寺、狮子寺、礼拜寺。宛葛素是怀圣寺的第一任“伊玛目”(阿拉伯语原意为领袖、师表、祈祷主持者)是在广州乃至中国伊斯兰教事业的传播者和奠基人。

穆罕默德曾答应让宛葛素回麦加三次,他把三次机会都用上了。第一次回麦加,是取各种经典到中国传授;第二次回麦加,取回一本《可兰经》,要弟子习诵。唐贞观六年(632)宛葛素北上长安,拜见唐太宗,并进行过交谈。唐太宗认为他为人耿介,讲经论道,有真才实学。

这时,宛葛素自称梦见一巨人告诉他:至圣(穆罕默德)不久将去世,你若回去早还能见到,迟则晚矣。于是,宛葛素第三次赶回麦加,但还是迟了一步,穆罕默德已归真了。临终遗命,让宛葛素继续回中国传教,并把全部《可兰经》凡6666段,分为114章,共30本,交宛葛素带回广州,传与后人。

据说宛葛素在重返广州前,还参加了著名的卡迪西亚战役,担任穆斯林军队的司令,大败苏珊王朝的波斯大军,将伊斯兰化推及整个波斯王朝的版图。唐代永徽二年(651),56岁的宛葛素作为哈里发的穆斯林使者,带着儿子,再次远涉重洋,来到中国,并拜见了唐太宗的继位者唐高宗

不久,宛葛素便在广州归真了。信徒们在北门外箭落之地的围墙内,为他建造坟墓,称为清真先贤古墓。墓园的拱门嵌额,显示其建于贞观三年(629),这不是宛葛素归真的时间,在此之后,他在中国还活动了很长时间,也许他提早建造了自己的陵墓,亦未可知。相传此墓间响声可闻十里,墓中诵经之声,亦可传到十里之远。

最初流花桥四周近二十个山岗,共五百多亩山地,都属于穆斯林坟场。宋人方信孺把它称之“蕃人冢”。里面有数千个坟头,“皆南首西向”。以这样的规模来看,坟场应该存在相当长时间了。他感叹道:“鲸波仅免葬吞舟,狐死犹能效首邱。目断苍茫三万里,千金虽在此生休。”

穆斯林的葬礼,自有一套独特礼仪。周密的《癸辛杂识》一书曾作详细记载。归真后,有专人为之洗涤,用大铜瓿从口往肚里灌水,洗净肠胃秽气,再从头顶到脚底清洗干净,用帛擦干身体,以纻丝(或绢、布亦可)包裹起来,放入薄薄的松木板棺材中。与中国人不同的是,棺材里干干净净,没有任何陪葬物品。“棺出之时,富者则丐人持烛撒果于道,贫者无之。既而各随少长,跪拜如俗礼,成服者,然后咶靴尖以乐,相慰劳之,意止令群回诵经。后三日,再至瘗所,富者多杀牛马以飨其类,并及邻里与贫丐者。”他还听说,有的人到坟地后,会把遗体从棺材里搬出来,赤身葬于穴中。下葬时死者的脸要朝着西方。

在光塔路的西端,有一条朝天路,当年是蕃坊之地,“朝天”有两个寓意,一是指“朝天房”,“天房”位于沙特阿拉伯麦加城禁寺中央,是世界穆斯林做礼拜时的正向;二是有“归天”之意。穆斯林出殡,从蕃坊前往流花桥墓地,必定要经过朝天路,城门亦因此命名为朝天门

后来穆斯林又在怀圣寺内修建了一座光塔,从此,怀圣寺又有光塔寺、怀圣光塔寺之称,其址亦因此而被命名为光塔路。宋代,广州怀圣寺与扬州仙鹤寺、杭州凤凰寺、泉州麒麟寺并称中国四大清真寺,但以怀圣寺历史最长,是中国现存最早的清真寺,亦为世界现存最早的清真寺之一。(www.daowen.com)

光塔的建筑年份,有唐建与宋建两种说法。唐建之说,主要依据南宋后期成书的方信孺《南海百咏》所说:“(蕃塔)始于唐时,曰怀圣塔。”但迄未见唐代实物或其他文献为证。元代至正三年(1343)怀圣寺被焚毁,至正十年(1350)重建。现存的建筑,是清代康熙三十四年(1695)重建后。1949年后,怀圣寺进行过三次较大规模的修葺,基本保持了清代的建筑风格。

怀圣寺坐北向南,占地面积约3800平方米,沿中轴线建有三道门、看月楼、礼拜殿和藏经阁,总建筑面积约1430平方米,建筑的比例、色彩、装饰均具西亚风格。头门门额为阿拉伯文“清真寺”匾;二门门额为汉文“怀圣寺”匾,上款“同治辛未仲秋重修”,落款“邓廷书”;三门门额为“教崇西域”匾,上款“光绪二十八年八月二十日”,下款“怀圣寺恭承”。

看月楼为康熙三十四年(1695)重建,面阔5.98米,进深4.88米,红砂岩砌墙,重檐歇山顶,插栱翘角,四面均有拱券门,东西两门与廊庑相连。上檐施三跳斗栱,平棊天花,下檐施四跳斗栱,为明代建筑规制。楼后有一月台,以咸水石打造,总阔18.66米,深12.56米。月台前方及左右有石望柱、石栏板,均为明代遗构。

礼拜殿在1935年重建,长宽均为21.1米,重檐歇山顶,绿琉璃瓦,红砖墙石脚,梁上题字“唐贞观元年岁次丁亥季秋鼎建”“大明成化三年岁次丁亥秋九月二十日戊午重建”“大清康熙三十四年岁次乙亥腊月十七日己巳再重建”“中华民国二十四年元月二十一日辛未第三次重建”。殿内装饰具有浓郁的阿拉伯特色,极显富丽堂皇。全寺可容纳一千多穆斯林进行礼拜。礼拜殿后为藏经阁,收藏各种版本的《古兰经》。

怀圣寺最显著的建筑,是寺西南角的怀圣塔(俗称“光塔”)。塔身呈圆筒状,以青砖砌筑,蚬壳灰批荡,全塔银白色。塔高36.3米,塔底周长30.5米,分上下两截,逐渐收窄,中间为平台,顶部用砖牙叠涩出线脚。塔身上有五个长方形小孔,含伊斯兰教的五门功课和每天五次礼拜之意。塔内有两道螺旋状楼梯,南梯共159级,北梯共153级,互不相交,各通塔顶。

光塔原称邦克塔,即宣礼塔,每次礼拜前,有专人登高呼唤信众来做礼拜。中国人听不懂他们喊什么,就把这座塔叫作“叫佛楼”。塔顶原有金鸡风向标,为进出坡山码头船舶指示风信;入夜则悬灯,用以导航。《南海百咏》记,光塔“轮囷直上凡六百十五丈,绝无等级。其颖标一金鸡,随风南北。每岁五六月,夷人率以五鼓登其绝顶呼佛号,以祈风信。下有礼拜堂”,并有一首诗:

半天缥缈认飞翚,一柱轮囷几十围。

绝顶五更铃共语,金鸡风转片帆归。

明初金鸡为飓风所毁,改为铜葫芦。康熙八年(1669)铜葫芦又毁于飓风。1934年重修时改为现在的火焰尖顶样式。

怀圣寺保存着四十多方元代至民国的中文、阿文碑匾,其中有“重建怀圣塔寺之记”碑,碑高1.65米,宽0.92米,额宽1.15米,高0.48米,元至正十年(1350)刻。碑文由奉议大夫、广东宣慰使司、都元帅府经历郭嘉撰写,略述伊斯兰教在中国传播的历史,并对光塔的外形及内部结构均有所描述,是中国现存最古老的汉字伊斯兰教碑记之一。原碑于“文革”时期被砸毁,仅余碑额。1984年6月据广州市文物管理委员会所藏原碑拓片重刻,环以原碑的龙云浮雕篆额。寺内有三座碑亭,均为歇山顶,清初重修。

2000年,人们对光塔进行了严谨的测量,发现主塔顶部与底部的中心总偏心量是947.97毫米,倾斜度为4.49%;主塔与小塔倾斜方向略有差异,主塔斜向北偏西45°22′02",小塔斜向北偏西63°0′5"。据专家推测,小塔倾斜是建筑时有意为之,寓朝向圣地麦加之意,主塔倾斜则是由地貌变化引起的。

光塔路周边,有不少地名,都留有蕃坊的痕迹,如玛瑙巷之类。有人甚至宣称,这里的街巷名,很多本身就是阿拉伯语的音译。光塔路东段南侧有一条甜水巷,“甜水”是阿拉伯语“中国山岗”的音译;东段南侧有杏花巷,“杏花”是阿拉伯语“造船”的音译;诗书街的“诗书”是“狮子”;仙邻巷的“仙邻” 是“支那”;大市街(惠福西路旧名)的“大市”是“大食”;仙羊街(海珠中路旧名)的“仙羊”是“送别”;蓬莱北街的“蓬莱”是“真主至大”。这类考证,颇有穿凿附会之嫌,盖因这些地名,不乏中文来源,如仙羊街、仙邻巷得名于与五仙观相邻;甜水巷是巷内有一口井的水特别清甜,不一定与蕃坊有关,但反映出光塔路一带作为海上丝绸之路港口的历史,源远流长。

“蓬莱”虽然未必是“真主至大”的意思,但有一条街名,确实与阿拉伯人有关,那就是普宁里,旧名蒲宜人巷或蒲宜巷。广州人有一种奇怪的观念,认为外国人(主要是穆斯林)都是姓“蒲”的,所以对来自大食、波斯的蕃商,统统给他们起个“蒲”姓。北宋时有蒲姓阿拉伯巨商,往来于中国与波斯之间,一次贩运的货值可达五万余贯。他在蕃坊兴建豪华巨宅,人们就把他住的地方,叫作蒲宜人(姓蒲的夷人)巷。

这位蒲姓巨商,即大食国舶主蒲希密。开宝九年(976),他第一次到中国,向朝廷进贡方物。淳化四年(993),蒲希密载运大批香料及药物、珍宝,再赴广州,因为年老多病,不能至长安,托副酋长李亚勿把大量礼物送达开封,并上表赞颂太宗赵光义“德合二仪,明齐七政,仁宥万国,光被四夷”,谦卑地声称:“臣顾惟殊俗,景慕中区,早倾向日之心,颇郁朝天之愿。”他献给皇帝“象牙五十株,乳香千八百斤,宾铁七百斤,红丝吉贝一段,五色杂花蕃锦四段,白越诺二段,都爹一琉璃瓶,无名异一块,蔷薇水百瓶”。

赵光义诏赐蒲希密敕书、锦袍、银器、束帛等以答之。蒲希密在广州蕃坊一住数年不归,他的妻子让儿子蒲押陁黎来广州寻父。父子在蕃坊相见。至道元年(995),蒲希密托儿子再次赴京,贡献白龙脑一百两,腽肭脐五十对,龙盐一银盒,眼药二十小琉璃瓶,白砂糖三琉璃瓮,千年枣、舶上五味子各六琉璃瓶,舶上褊桃一琉璃瓶,蔷薇水二十琉璃瓶,乳香山子一坐,蕃锦二段,驼毛褥面三段,白越诺三段。

蒲押陁黎被带到崇政殿拜见初即皇位的真宗赵恒皇帝,译者代他上奏:“父蒲希密因缘射利,泛舶至广州,迨今五稔未归。母令臣远来寻访,昉至广州见之。具言前岁蒙皇帝圣恩降敕书,赐以法锦袍、紫绫缠头、间涂金银凤瓶一对、绫绢二十疋。今令臣奉章来谢,以方物致贡。”赵恒赐以袭衣、冠带、被褥等物,还设宴招待。蒲押陁黎在开封盘桓数月才返回广州。赵恒赐蒲希密与贡物等值的黄金。

蒲希密是定居广州的第一代穆斯林蕃客,以经营有道,富甲一方,父子先后与北宋三位皇帝打过交道,都取得圆满结果,建立了良好的关系,因此蒲希密在蕃客中有相当大的影响力。宋时聚居在蒲宜人巷的蒲姓大食蕃商,俨然奉蒲希密为居穗始祖。

关于蒲宜人巷地名的来由,还流传着另一种说法:南宋时广州的蒲氏一世祖玛呿阿,由他的儿子海达迎养,定居玳瑁巷。海达仕宋,为广东茶盐司提举,管军千户侯,也居住在玳瑁巷。海达的儿子阿呪咾叮及海达的兄弟栢的后人,都在玳瑁巷一带居住。而蒲氏五世祖寿宬以蒲州府丞升梅州刺史,祖妣晋封宜人,里人遂将玳瑁巷更名为蒲宜人巷。

另一位赫赫有名的阿拉伯人叫辛押陀罗,也有译作谢赫阿布杜拉。谢赫(Sheikh)在阿拉伯语中有“长老”和“大首领”之意。辛押陀罗来自阿曼苏丹国,这是一个属于大食帝国的小国,位于阿拉伯半岛东南部,濒临阿曼湾和阿拉伯海,古译作勿巡、瓮蛮。阿曼从唐代开始与广州建立了贸易关系,蕃坊中的不少蕃客,就是来自这里,而辛押陀罗是其中之一。

辛押陀罗在北宋时期到广州,定居蕃坊几十年,靠海上贸易致富,积累了数百万缗家财。官府委其为蕃长,负责招徕外商、协助贸易、征收关税、管理外侨等事务。辛押陀罗热心公益事业,熙宁元年(1068)广州知府张田徙郡学于国庆寺(在今中山六路惠吉东街、惠吉西街)之东,但学校还没建好,却一病不起。有官员认为地方过于卑狭,准备停止工程。辛押陀觉得建学校是大事,不能半途而废,于是捐出巨资,把未完成的斋宇建筑,全部建好,并购学田以资膏火,在学校内置别舍,接收蕃客和当地人的子弟入读。

熙宁五年(1072)四月,辛押陀罗以勿巡国进奉使的名义,再次向朝廷进贡珍珠、通犀、龙脑、乳香、珊瑚、笔格、琉璃水精器、龙涎香、蔷薇水、五味子、千年枣、猛火油、白鹦鹉、越诺布、花蕊布、兜罗绵毯、锦襈和蕃花簟等物。他向神宗赵顼提出,准备辞去广州蕃长一职回国,并推荐了继任人选。

赵顼批准辛押陀罗辞去蕃长之职,对于继任人选,可交由广州地方官府决定。临别时,赵顼特赐白马一匹、鞍辔一副给辛押陀罗,封他为归德将军,制敕由苏轼起草:“天日之光,下被草木。虽在幽远,靡不照临。以尔尝诣阙庭,躬陈珍幣,开导种落,岁致梯航,愿自比于内臣,得均被于霖泽,祗服新宠,益思尽忠,可。”

辛押陀罗回国后,竟被阿曼国王所杀,他在广州的家产,由他的养子继承。后来,养子派了两个人到京师做生意,被广州商人向户部告发,指辛押陀罗者居广州数十年,家赀数百万缗,近年返国,被国主所杀。辛押陁罗并无亲生子女在世,虽有一养子,其实是童奴,因此属户绝财产,不能由这个养子继承。

其时苏轼的弟弟苏辙任签书应天府判官,他把广州商人传来讯问:“辛押陀罗在蕃国死,有没有正式报告广州?”商人答称:“只是传闻,没有确报。”苏辙又问:“辛押陀罗的养子生父母、养父母有在世者吗?”商人答称没有。苏辙再问:“法告户绝,必须在本州县,你何故告于户部?”商人答称:“因天下财富皆由户部掌管。”苏辙指出:“你告的三条都违法了。你若承认这三条违法,还可免你受罚。”但户部官员仍有疑问,苏辙解释:“那人来告的,都是法律不允许的。他之所以要到户部来告而不去广州告,是因为他知道这事行不通,无非想假户部来压广州。”苏辙运用户绝继承法,保护了辛押陀罗养子合法继承遗产的权利。后来,苏辙把这段故事,写进了《龙川略志》一书内。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