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名中医邵贞宗:福建政协文史资料选编医家类

名中医邵贞宗:福建政协文史资料选编医家类

时间:2023-09-2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协 文邵贞宗,字汉朝,雅号“宗仙”,生于1877年,卒于1938年,住大同镇西溪街,祖上原籍顶柑岭村。祖父邵亨铁,父亲邵利良,均在农村行医,贞宗乃第三代家传中医(外科)。兼以生活简朴,竞业持家,略有积蓄,招致匪盗觊觎,遭洗劫绑票,花重资赎回,神智已失常,幸调理后得以恢复常态,于是应吴瑞甫先生邀请,前往厦门小走马路合伙开设“新华药局”,吴主治中医内科,邵任中医外科。

名中医邵贞宗:福建政协文史资料选编医家类

协 文

邵贞宗,字汉朝,雅号“宗仙”,生于1877年,卒于1938年,住大同镇西溪街,祖上原籍顶柑岭村。祖父邵亨铁,父亲邵利良,均在农村行医,贞宗乃第三代家传中医外科)。

贞宗年少聪敏,好学诗书,本承父命准备参加乡试,求取功名,无奈事与愿违,满清王朝被辛亥革命推翻,废除了科举,不得不放弃八股,转攻中医经典,随父行医。在父亲严谨的督导下,边学习,边积累临床经验。由于认真审慎,细详辨证施治,逐渐掌握医疗要旨,在邻里乡间渐具声望。尔后,讵不容于宗族劣绅的欺侮,乃离家外出谋生,初在同安城关人横街“宗和药行”寄砚悬壶,得以结识当时银城几位名医,如吴瑞甫、杨宝三、张益善、洪楚仙、杨克楚等,交往中虚心求教,交流经验,锐力钻研,精益求精,医学大见长进,医术更有成就。

邵宗仙投身医界(以外科为主,兼治内、妇、儿科),本其救死扶危,为病患者祛除疾痛之仁心,急病人之所急,不分贫富贵贱,有请必到,每次出诊,都骑自养的白马代步,并谢绝应酬,以减轻病患者的经济负担。对确系贫穷患病者,不仅优待出诊费,甚至施药以济。有一次,宗仙冒风雨到后社下厝村出诊,为塾师纪文瑞治疗“股阴疽”毒疮,知纪家确实穷困,除恤免诊金和药资外,还掏腰包取银圆二元,周济纪家购置因遭受台风破坏而急需的炊具。他的仁心行为,纪文瑞夫妻深为感动,即令儿子纪铁树拜邵为义父(后收为学徒)。在行医过程中,不论何种毒疮,都亲自动手清洗、解剖、敷药,不怕污秽,不辞劳累,一心只想能使病人转危为安,才算尽了自己当医生的职责。凡疑难病症,更是深思熟虑,辨析入微,审证施方,殊多奇效,救治过众多的危重病患者。且医德优良,赢得群众信誉,一时名噪医坛,所营药铺业务鼎盛,门庭若市。兼以生活简朴,竞业持家,略有积蓄,招致匪盗觊觎,遭洗劫绑票,花重资赎回,神智已失常,幸调理后得以恢复常态,于是应吴瑞甫先生邀请,前往厦门小走马路合伙开设“新华药局”,吴主治中医内科,邵任中医外科。

1925年,为秉继家传世医传统,培育中医人习,毅然离厦返同,于西溪街六丰路开设“天福堂药铺”,一面行医,一面致力于传授子侄,带学徒邵树静、邵明雨、邵树墙、纪铁树、叶金狮等六人。在培育后继中医人才过程中,强调学医先学医德,严格要求学徒勿重富贵欺贫贱,勿见危不救,勿贪酒色,勿同道相妒,谆谆勉励子侄和门徒,为医首先要学习唐代名医孙思邈的《备急千金要方》的“大医精诚论”作为座右铭。同时,言传身教,严格要求子侄和门徒临床务须善察声色,审定经络,细析阴阳,辨实症状,大胆用药,庶可为医而无愧于司人命的职称。其子侄、门徒凛遵教诲,均学习成才,出师行医。(www.daowen.com)

邵贞宗生前曾受上海中医指导社(主任秦百味)聘任委员,遗著有《外科真方传》,由上海万有书局出版。还著有《时病通治指南》、《妇科纪要》遗稿两篇,可惜毁于十年“文革”之浩劫。

(根据同安县中医院副院长、县政协常务委员邵明雨的《名医史略》一稿整理)

《同安文史资料》第6辑,1986年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