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楼塔镇:美丽楼塔、水袖飘飘

楼塔镇:美丽楼塔、水袖飘飘

时间:2023-09-2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涂国文到达楼塔镇时,已是黄昏。这是我第二次抵达楼塔镇。楼塔建镇,缘于楼氏,距今已有1120余年。穿过高高的“楼塔镇”牌坊,我们走上了新洲口桥。陪游的萧山区作协主席俞梁波先生告诉我们,这条水渠,属于楼塔镇引水入街工程之一。在整个楼塔镇,这样的水渠,穿街绕巷,四处可见。“四周山色九曲溪”,水是大地的血液、民生的财富、生活的美学和生命的韵致,有水,楼塔才能成为清水古镇。

楼塔镇:美丽楼塔、水袖飘飘

涂国文

到达楼塔镇时,已是黄昏。

这是我第二次抵达楼塔镇。说“抵达”,是因为一年前,也是四月,我参加浙江诗人萧山采风活动,终点就是楼塔。那次我驱车两小时,一路风尘,跟随采风大巴,刚一到达楼塔,就被一个电话唤回杭州了。这次是为二访古镇,所不同的是,这次是为散文采风。

下榻的宾馆在古越路上。晚饭后,我们十几人出宾馆,朝左拐上钱镠路,向着新洲口桥对岸逶迤而行。夜色如水,路上影影绰绰,抬首望去,高高的路灯下,一块蓝底白字的“钱镠路”路牌反射着灯光,一头指向黑暗的身后,一头指向灯火明灭的前方,让第一次来此深度游的我,心中顿生幽渺的历史之感。

对楼塔,我是有亲切感的。从中华宗族谱系来说,楼与涂,为姑表亲。楼为禹裔,原姓姒,涂乃禹王之妻涂山娇家族后裔。因此历年祭大禹陵,楼与涂,都在受邀之列。楼塔建镇,缘于楼氏,距今已有1120余年。史载唐末藩镇割据,战乱频仍。浙东观察使刘汉宏发兵屯于钱塘江边,图谋兼并浙西,钱镠领兵,大挫刘汉宏,令外甥楼晋驻守洲口溪畔,遂有楼塔。

穿过高高的“楼塔镇”牌坊,我们走上了新洲口桥。桥而曰新,是因为在它的下游不远处,有一座老洲口桥,是古时越州(今绍兴、萧山一带)、睦州(今淳安、建德一带)间的交通咽喉,属萧富古道的必经之路。为保护老桥,前几年,楼塔人民修建了这座更为宽阔雄伟的新洲口桥。驻足桥头,远眺洲口溪上游,尽管夜色朦胧,但我依然仿佛看见,一条虚静之龙正撞碎夜色的黑玻璃,贴着河床,向着洲口桥游来;走到桥对面,凭栏俯瞰桥底,一匹银练正漫过低矮的长垱,向着下游流淌而去。洲口桥就如一架永远不知疲倦的织机,源源不断地纺出“哗哗”的歌谣。这歌谣向着远处飘荡而去,在夜色的底部,闪烁着晶亮的碎片。

逐水而居,是人类的生存本能。当年奉命驻守楼塔的楼晋,正是因为见此地溪深水媚,山明林秀,可耕可樵,可汲可漂,才于此肇基发族;东晋名士许询,正是因为见此处山幽涧碧,风光旖旎,竹苞松茂,四季青翠,才策杖披裘,从会稽山阴来此隐居,凭树构堂,萧然自致,最终在此羽化而登仙。如果把楼塔比作一个戏剧舞台,那么新洲口桥就是一位青春花旦;穿桥而过的洲口溪,就是她飘舞的水袖;而飞珠溅玉,则是她余音袅袅、不绝如缕的唱词。

楼英村得名于元末明初从楼塔走出的一代名医楼英。楼英所著《医学纲目》早于李时珍本草纲目》100多年,他曾因给朱元璋军师刘伯温治好了顽疾而名声大振。过新洲口桥,眼前出现了一条整治一新的老街。街道上除我们这一行夜游者,行人寥寥。两旁的店铺门扉都紧闭着,高高的马头墙,灰影幢幢,远远望去,就如一只只停栖在屋顶的夜枭。两旁的路灯和屋檐下三三两两垂挂着的红灯笼,将我们脚下的道路,照得一片光明

陪游的萧山区作协主席俞梁波先生告诉我们,这条水渠,属于楼塔镇引水入街工程之一。在整个楼塔镇,这样的水渠,穿街绕巷,四处可见。沿溪拆违,引水入街,编织由河、溪、渠组成的水网,恢复唐代水系,让古镇变得灵动起来、雅致起来、飘逸起来、蕴藉起来。“四周山色九曲溪”,水是大地的血液、民生财富生活美学和生命的韵致,有水,楼塔才能成为清水古镇。(www.daowen.com)

我们在七曲八拐的小巷中穿行着,一边走,一边读着两旁老宅台门上的匾额,诸如“聿修厥德”“日升月恒”“绳其祖武”“贻厥孙谋”等。这些老宅,一色儿明清时期的建筑风格。虽是夜色迷蒙,凑身上去辨认,还能看出门环上套着的铜锁,上面长有麻黑的锈斑。而那些木质窗棂上雕刻蝙蝠、梅花鹿之类的图案,也有月下甜憩的意蕴。古镇睡了,似乎能够听到它轻微而均匀的呼吸声。巷子里路灯朦胧,间或有一两只猫从巷中蹿过,也不叫唤,“呲溜”一下就消失了。成片的马头墙、成片的瓦当,像一排排小型盾牌,在夜空列着阵,似在守卫着老宅们的酣梦。这样的夜晚,在这样的古镇,是最适合玄想的。

第二天一早,在街头小店用过早餐后,我们二游古镇。白天的楼塔,“一切都大白于天下”,呈现出一种有别于夜晚的景致。整座古镇,格局保存完好:连片的老宅,纵横的小巷,蜿蜒的鹅卵石路,幽深的院落,雕梁画栋的祠堂,如洇水墨的墙体,风雅深奥的台门题名,古朴精美的木雕砖雕石雕……每一幢老宅,都展现着一种苍郁的历史感,似在诉说千年时光。古宅如扇,小巷似袖,我们在古镇上演的情景剧中徜徉,先后参观了老洲口桥、楼曼文纪念馆、楼英纪念堂、李可染画院楼塔艺术中心等景点,并看到了清代的捷报和旗杆石等实物。

正在游着,忽然有人说:“太寂寞了,怎么巷子里没有播放音乐啊?”众皆恍然大悟般叫道:“是呀是呀,要是在巷子里布设音箱,放一放楼塔的‘细十番’,我们一边游览,一边欣赏音乐,该多好啊!”“据说有表演的!”又有人这样说。“啊?那我们一起去听听演奏!”“今天没有!”刚刚燃起的希望瞬间被扑灭,大伙都有点沮丧,话题不由自主地便转到了“细十番”上。

“细十番”是一种合奏乐,由笛、管、箫、弦、提琴、云锣、汤锣、木鱼、檀板、大鼓十种乐器合奏,可奏各种乐曲。史载公元1377年,楼英辞官返乡著《医学纲目》时,常与楼塔一批善音律的文人墨客、富家贤士雅集,吹弹各种乐器、演奏各种曲目,楼塔“细十番”由此而生,现为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镇上还专门成立了由民间老艺人组成的乐队,每周开展活动,每逢重大节日,义务为人们演奏“细十番”乐曲。

没有亲耳聆听到楼塔民间老艺人表演的“细十番”,殊为遗憾。不过好在有手机,我当即点开浏览器,输入“细十番”三字,屏幕上马上跳出“楼塔‘细十番’音乐在线收听”字样,再点击进去,便见到喜马拉雅上的“细十番”表演音频。点击播放,一曲犹如天籁般的乐曲便悠扬飘出,那般幽雅悦耳,那般盛大雍容,犹如一座音乐的热带雨林呈现,令人迷醉。听完一曲之后,我又查阅了“细十番”的有关资料,获知“细十番”只是“十番”的一种,还有一种叫“粗十番”,粗细“十番”流传至今已有千年历史,主要内容为歌颂大禹治水的丰功伟绩,表达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憧憬。

看完“细十番”的资料介绍,我小小地悸动了一下:看来这楼塔古镇,与水实在是有着不解之缘啊!连诞生在这儿的音乐,冥冥之中也选择了内容与治水有关的“细十番”!可见当年大禹治水对后世的影响之大,亦可见楼塔的命运确实与水息息相关。水竭镇衰,水沛镇兴。我这么想着,眼前便又幻化出当年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他的妻子涂山娇身披白狐裘,伫立在家门口,深情地吟唱起“侯人兮倚”,盼望丈夫功成归来的动人一幕。

水袖飘飘楼塔镇。如果说,江河溪渠是她的一只水袖,那么“细十番”音乐便是她的另一只水袖。在遥远的古代,楼塔这位秀美的女子,凭借着指、腕、肘、肩四者的协调与统一,舞出了一个魅力四射的古典传奇。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她一定能凭借强大的协调力和扎实的表现力,更加行云流水,舞出更加动人的世纪风采!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