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周末秦初:强国崛起,弱国衰退

周末秦初:强国崛起,弱国衰退

时间:2023-09-2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另外,在今江浙一带还有吴、越两国和今四川东部地区的古蜀国,它们也都是当时重要的军事势力。东周王室迅速衰微后,无论是在政治上,还是在经济上,都要依赖于强大的诸侯国,诸侯国从此不再向周天子纳贡、朝觐、述职。兼并战争进行到春秋中期以后,随着诸侯势力的兴起,诸侯国内卿大夫家的势力也开始逐渐壮大。经过近300年的兼并,到了春秋晚期,诸侯国的数量已经大大减少,形成了强国更强、弱国更弱的政治局面。

周末秦初:强国崛起,弱国衰退

习惯上,东周分为春秋战国两个时期。“春秋”一词来源于鲁国的编年史《春秋》。其实周王朝和诸侯各国都曾写《春秋》记史,可惜现今只流传下了经过孔子修订的鲁《春秋》,其内容简要地记载了周王朝、鲁国及其他各国的事件。鲁《春秋》记载了从鲁隐公元年到鲁哀公十四年这242年间的历史,这与公元前770年平王东迁到公元前476年周敬王四十四年这一段历史时期大致相当,所以后人就习惯于用“春秋”一词来指称这段历史。

进入春秋时期,平王东迁洛邑,丧失了在宗周镐京地区的大片土地,周室所拥有的领土,东不到荥阳,西不过潼关,南不越汝水,北不过沁水,仅有6600多平方公里,力量不足以控制整个王朝,失去了对各方诸侯的实际号令权。不过在春秋初期,相对于尚未壮大的四方诸侯而言,周王室的实力还不算十分虚弱。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王室的土地或被封赏给诸侯,或被诸侯蚕食侵吞。

春秋初期,大大小小的诸侯国有一百几十个,主要分布在中原地区的东部、南部、东南部及东北部一带。在这些大小不同、各行其政的诸侯国中,东周王室以东及东北地区,比较重要的有郑、宋、曹、卫、鲁、齐、邢、燕等国;西北主要是北部的晋国和西方秦国,这里更多的是戎狄等华夏族以外的少数民族;西南及东南地区则是许、蔡、陈、楚等国。另外,在今江浙一带还有吴、越两国和今四川东部地区的古蜀国,它们也都是当时重要的军事势力。(www.daowen.com)

春秋时期的总体特征是少数民族入侵和诸侯争霸。东周王室迅速衰微后,无论是在政治上,还是在经济上,都要依赖于强大的诸侯国,诸侯国从此不再向天子纳贡、朝觐、述职。从此,“礼乐征伐自天子出”的社会政治秩序被彻底打破,变成“礼乐征伐自诸侯出”。一些势力强大的诸侯国在当时的政治生活中逐渐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在这种局势下,大的诸侯国为了能够在政治生活中占据主导地位,相互间开始了激烈的争霸战争,诸侯争霸也就成为这一时期主要的政治现象。为了能够取得“霸主”地位,诸侯间互相兼并,“挟天子以令诸侯”,以至于取得霸主地位的诸侯,不仅可以对弱小的诸侯国,甚至会对周王发号施令。兼并战争进行到春秋中期以后,随着诸侯势力的兴起,诸侯国内卿大夫家的势力也开始逐渐壮大。到春秋晚期,诸侯们也逐渐丧失了对于国家政治的主导权,如晋、齐等大国的实际权力旁落到卿大夫们手中,进而出现了“礼乐征伐自大夫出”,甚至一些卿大夫家的实际权力也开始丧失,转到家臣手中,出现了“陪臣执国命”的现象。可以说,春秋时期是政治权力中心不断下移的过程。

在春秋时期,由于秦、晋两国的生活地区有羌、翟、义渠、白翟、林胡、楼烦、潞氏、狐氏等少数民族,他们虽然不时对秦、晋两国的国家安全构成威胁,但总体说来,由于这些少数民族的文明发展程度都低于华夏诸国,便为秦、晋等国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使两国在春秋时期迅速壮大起来。楚、齐两国同秦、晋的情况相仿,都是在对周边民族的征伐兼并中不断壮大。经过近300年的兼并,到了春秋晚期,诸侯国的数量已经大大减少,形成了强国更强、弱国更弱的政治局面。春秋的兼并战争虽然残酷,但也促进了各民族之间的相互融合,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进步,一步步消除了华夏大地上的局部分裂,为战国后期天下统一,皆归于秦,奠定了社会基础。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