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前言 论说文大纲解析

前言 论说文大纲解析

时间:2023-09-2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论说文大纲论说文的考试形式有两种:命题作文和基于文字材料的自由命题作文。要求考生在准确、全面地理解题意的基础上,对命题或材料所给观点进行分析,表明自己的观点并加以论证。管理类联考199科目与经济类联考396科目论说文大纲要求基本一致。材料作文的材料绝大多数是多义的,单义的材料十分少见。2观点明确“观点明确”是指文章的主旨鲜明而准确。观点是文章的灵魂,是文章的纲,它是一根红线,贯穿全篇。

前言 论说文大纲解析

论说文大纲

论说文的考试形式有两种:命题作文和基于文字材料的自由命题作文。每次考试为其中一种形式。要求考生在准确、全面地理解题意的基础上,对命题或材料所给观点进行分析,表明自己的观点并加以论证。文章要求思想健康、观点明确、论据充足、论证严密、结构合理、语言流畅。

管理类联考199科目与经济类联考396科目论说文大纲要求基本一致。

1审题准确

考试最基本的要求就是“准确理解题意”。 “准确理解题意”就是准确理解题目的“规定性”。所谓“规定性”,无非就是要求你必须写什么,必须怎么写,这会涉及文章的体式、主旨、材料,以至标题、字数等。

(1)命题作文审题指要。命题作文相对材料作文而言,题面的要求说得比较明白,所以审题难度有所下降。但是,如果考生审题意识淡薄,既不重视把握题目内涵,也不注意审清要求,还是会造成“一着不慎,满盘皆输”的严重后果。凡是命题者给出的材料、提示语、要求或注意事项,都要一一看明白,不能遗漏。与材料相比,命题人给出的提示语更应认真阅读。要围绕话题选材。根据话题范围确立主题后,还要精选材料,充分表现主题,这样才算真正符合题意。有些考生没有注意这一点,作文开头能抓住话题,但主体部分却不能围绕中心行文,这也是不符合题意的表现。

(2)基于文字材料的自由命题作文审题指要。考生要努力抓住“关键词”。材料作文一般有多项“指令”,这些“指令”往往以“关键词”的面目出现,考生应当努力抓住这些“关键词”,尽可能多地找出材料的含义,准确确定论点。材料作文的材料绝大多数是多义的,单义的材料十分少见。

近年来,管理类联考及经济类联考都以基于文字材料的自由命题作文为主,其难点在于审题立意,经常有考生审错题,造成偏题、跑题等后果。审题训练是应试的重中之重,本书后续有专门章节对其讲解。

2016年管理类联考199科目论说文真题

亚里士多德说:“城邦的本质在于多样性,而不在于一致性。……无论是家庭还是城邦,它们的内部都有着一定的一致性。不然的话,它们是不可能组建起来的。但这种一致性是有一定限度的。……同一种声音无法实现和谐,同一个音阶也无法组成旋律。城邦也是如此,它是一个多面体。人们只能通过教育使存在着各种差异的公民统一起来组成一个共同体。”

解析

“城邦的本质在于多样性,而不在于一致性”,根据此句,可知其目的,在于强调“多样性”;“但这种一致性是有一定限度的。……城邦也是如此,它是一个多面体”,可以知道,材料强调的是“差异性”“多样性”,但材料并没有否定“一致性”。我们可以立意为“求同存异”“和而不同”以及“多样性和一致性”,但展开论证时,需要将“多样性”作为重点。

考生需注意最后一句话“人们只能通过教育使存在着各种差异的公民统一起来组成一个共同体”。面对材料,考生大多很难做到面面俱到,这句提示如何处理?如果将审题重点放于此,只谈教育,如“教育的重要性” “教育的意义”,明显跑题。如果我们将这句提示作为分论点,即“教育将多样性和一致性统一起来”,则审题立意更加完整。

【学习提示】考生审题时要集中精力抓住“关键词”。有些考生只抓住“教育”,但是没有明确材料中对于教育的方向的阐释,观点模糊、不太准确;也有考生只抓住“差异”,但是在立意时将其替换为“特色”。考生注意在词项替换时务必要准确等价替换,“差异”是否等价于“特色”?请认真思考!

2观点明确

“观点明确”是指文章的主旨鲜明而准确。 “观点”的表现形式可以是明示的,也可以是含蓄的;可以是理性的概括,也可以具有浓厚的感情色彩,但它必须是鲜明的。“明确”始发于作文题目,只有先明确题目所蕴含的“中心”,然后在此基础上为所写文章立意,才能做到“观点明确”;“明确”实施于写作过程,只有紧扣“中心”,选择材料,组织材料,谋篇行文,才能真正实现“观点明确”。紧扣命题,观点明确,这是考场作文保证公平性的重要手段,否则,联考将无法有效地控制作文的抄袭、套作。

观点是文章的灵魂,是文章的纲,它是一根红线,贯穿全篇。文章的选材、结构、语言等,都要以观点为依据。那么,考生怎样做到“观点明确”呢?

(1)主题要单一、集中。文章一旦落实到某个具体的题目上,就必须形成自己的写作中心。在一篇700字(396科目要求600字)的文章中,如果东拉西扯、东一榔头西一棒子,就会使人不得要领,不知所云。一篇文章,内容应该丰富,但观点必须明确。文中的每一个段落、每一句话,都必须受中心的管束和统率,都必须为表现和深化中心服务。

(2)要善于点明中心。在考场作文中,这一点非常重要。就点题的位置而言,又可分为标题点题、开头点题、结尾点题、段中点题。点题的方法多种多样,点题的位置自由灵活。

2012年管理类联考199科目论说文真题

根据下述材料,写一篇700字左右的论说文,题目自拟。

中国现代著名哲学家熊十力先生在《十力语要》 (卷一)中说:“吾国学人,总好追逐风气,一时之所尚,则群起而趋其途,如海上逐臭之夫,莫名所以。曾无一刹那,风气或变,而逐臭者复如故,此等逐臭之习,有两大病。一、个人无牢固与永久不改职业,遇事无从深入,徒养成浮动性。二、大家共趋于世所矜尚之一途,到其余千途万途,一切废弃,无人过问。此二大病,都是中国学人死症。”

学员习作

淡泊名利,追求真理

人生有很多选择。有人选择追名逐利,功利化心理很严重;有人淡泊名利,一生追求探索真理。对于一个有正确人生价值观的人来说,应当淡泊名利,追求真理。

追求真理的真谛就是全身心地倾注于事业中,不被外界名利所诱惑,心无旁骛地追求真理。钱钟书先生就很好地做到了这一点。在他成名之后,《东方之子》栏目记者多次要上门拜访他,他都婉言拒绝了,一心研究文学作品,成为文坛上一颗璀璨耀眼的明珠。

为什么如此强调淡泊名利呢?只有淡泊名利,追求真理的学者才能更好地为他人服务,为社会创造更大的财富艺术巨匠吴冠中毫无保留地将自己的作品捐献给国家博物馆,并没有贪图物质享受,一味地以自己的作品来获利。正是他以一颗赤子之心看待艺术,以淡泊名利的心境对待一切,才使得他说出这样的一句话:“我的艺术属于人民,我要让更多的人看到我的创作。”只有淡泊名利才能博览群书,以平淡的心境专心研究学问。

然而,社会上总有一些人浮躁不堪,沉迷于追名逐利,根本无心研究学问。抄袭剽窃,学术造假,自我炒作,沽名钓誉……这些现象时有所闻,追根掘底,还是因为他们不能摆平自己的心态,不能放正自己的位置,一味地追求名利,反而蒙蔽了自己的双眼,更别说探寻真理了。

对于我们而言,应该学习大学者们献身真理的高贵品质,将个人的名利和生命置之度外,潜心提高自身能力,树立高尚的人生价值观,脚踏实地地学习,做事自然会受到别人的尊重。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摒弃浮华与名利,踏实地追求真理。

【失误与反思】

本文主题是“淡泊名利,追求真理” (注:二者是双主题,并列关系)。其论证思路应该是:1.什么是淡泊名利?什么是追求真理?2.为什么要淡泊名利?为什么要追求真理?3.淡泊名利与追求真理二者有什么关系?4.怎样淡泊名利?怎样追求真理?

论证过程无论如何都要将“淡泊名利”和“追求真理”二者有所涉及。本文的立论缺陷恰恰在此。第2段,解释什么是追求真理;第3段,分析为什么要淡泊名利;第4段,反面论证,加强分析为什么要淡泊名利;第5段,联系现实,提出追求真理的方法(考生注意:“将个人的名利和生命置之度外”,也属于“追求真理”的措施)。通过分析,不难发现,考生进退失守,论题混乱,中心不明。

【学习与借鉴】

1.“淡泊名利”与“追求真理”二者关系较难论证。考生试想: “淡泊名利”就能“追求真理”?不“淡泊名利”就不能“追求真理”?2.大家需要掌握一个原则:非必要,一般题目不涉及两个要素,或者两个主题,尽量集中于一个论题。

【总评】

本文可评为15分。 (提示:本书评分均以199命题要求进行,以满分35分为基准。若以396命题要求,满分20分为基准,则大约可算为15×60%=9分。其余文章类同。)

范文赏析

群而不众

诸方宁

中华文明上下五千年,儒学强调中庸善存,而我却觉得为人应该群而不众。何为“群”?如今社会四通八达,一个人就一定会生活在多个存在交集的生活群中。何为“众”?这里的“众”是指泛泛于人群之意。群而不众,顾名思义,即是活在人群,却不泛于群中。

任何事物最容易消失的地方不是最隐蔽的地方,而是事物的群落中。人也一样,一生若无新意或创举,就宛如风过湖面,最终悄无痕迹。因此,为了自己的人生未来,群而不众就显得尤为重要。

群而不众,在于明晰自己的方向,活出自己的人生境界。滴水入海,悄无人知,但若是红墨水呢?至少一段时间内人们知晓它的存在。粒入沙荒漠,悄无声息,但若是鸣沙呢?踩在其上的人都会为之惊奇。只有在波涛汹涌的人流中瞄准自己的方向,才能不随波逐流,才能活出精彩的人生。

具体而言,群而不众就是“悦己”。冷漠与孤立是当今不少人际关系的代名词。然而,在许多人因害怕被孤立而放弃自身方向,趋向群体一致时,如果有一个人能勇敢地站出来取悦自己,而非取悦他人,他就能脱颖而出。克莱顿在《猎物》中写道:“一个集群永远需要一个任性的领导者。”只有不完全看他人脸色行事,知道自己该干什么、为了什么,才能活出自我。

当然,取悦自己不代表着桀骜不驯,更不意味着对他人进行无理的攻击,而是在遵守大家共识的前提下坚持自己的真理。人是理性的生物,而非野兽,如果对他人蛮不讲理,只会使自己掉入孤立的罅隙,被人嫌弃。

此外,群而不众还意味着在“悦己”的同时,也需要带领整个群体出彩。心理学认为,当一个人成为群中有独特见解与超强能力的翘楚时,周围的人就会不由自主地靠近他、亲昵他。那么,为何不用你的能力帮助整个群的人出彩呢?要知道,只有当整个群都奋而向上,作为群中精英的人才不会孤单,才会继续向着自己的目标而不断努力。

实际上,人类社会也就是如此盘旋而上的。仅凭个人的能力很难干成一番事业,只有当整个群体的水平提升了,人们才会支持你、认可你,真正的领导人也是如此成长起来的。群而不众的精髓,就在于此。

群而不众,才能在人群中闪耀光芒,也才能干成真正的事业。

【总评】

本文紧紧围绕“群而不众”,分别从以下角度进行论证:1.是什么?何为“群”?何为“众”?2.为什么?群而不众的重要性;3.怎么办?“悦己”,同时“群体出彩”。本文主题明确,论证层次丰富,分论点闭合又相互独立。

【学习与借鉴】

1.论证的逻辑性,作者严格按照“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这一逻辑思路,逐步

推进论证主题;

2.分论点紧扣主题(注意:分论点处均含有“群而不众”这一核心概念);

3.分论点的打造:在论证怎么办时,分别从两个角度出发:①群而不众就是“悦己”(从个体角度论证主题);②群而不众还意味着在“悦己”的同时,也需要带领整个群体出彩(从群体角度论证主题)。不仅丰富了论证层次,也保证论证角度独立不重合。

3材料充实(www.daowen.com)

“材料”指写进文章里的人物、事物、资料、数据等。所谓“材料充实”,就是言之有物,持之有据,用足够的高质量的材料显示文章的主题。与“充实”对立的是假、大、空,具体表现为捏造事实,无病呻吟,夸大其词,无的放矢。考生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广泛积累生活素材。只有尽可能多地掌握材料,下笔时才能左右逢源。深入生活,在生活中观察、积累、思索,是有话可说的关键。为此,考生平时要关注国际风云、社会生活、身边琐事,从中捕捉写作的素材。考生可以多写自己所历、所见、所闻的材料,把有意义的东西记下来,有意识地抓住大千世界与自我内心世界融会贯通的地带,发现生活的丰富内涵,感受平凡生命的价值。这些材料最具个性色彩,也最易触动情感,而且在考场使用时不易撞车。

(2)在构思作文时:通过联想、想象,可以充实片断的事物,使其成为完全的整体;通过联想、想象,可以使分散的零乱的生活印象,形成有利于表现主题的典型情节和艺术形象;通过联想、想象,还可以把原本抽象的道理扩充为具体的事物,从而显示出文章的魅力。

(3)变换角度看问题。在确定主旨后,要联系事物的背景和时代特点,多方面地选择观察、议论的角度,既写事物之间的联系,又写事物之间的区别,既把握事物的表象,又阐发事物的内蕴与本质。

范文赏析

不完满才是人生

季羡林

每个人都想争取一个完满的人生。然而,自古及今,海内海外,一个百分之百完满的人生是没有的。所以我说,不完满才是人生。

关于这一点,古今的民间谚语,文人诗句,说到的很多很多。最常见的比如苏东坡的词:“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南宋方岳(根据吴小如先生考证)诗句:“不如意事常八九,可与人言无二三。”这都是我们时常引用的,脍炙人口的。类似的例子还能够举出成百上千来。

这种说法适用于一切人,旧社会的皇帝老爷子也包括在里面。他们君临天下,“率土之滨,莫非王土”,可以为所欲为,杀人灭族,小事一端,按理说,他们不应该有什么不如意的事。然而,实际上,王位继承,宫廷斗争,比民间残酷万倍。他们威仪俨然地坐在宝座上,如坐针毡。虽然捏造了“龙驭上宾”这种神话,他们自己也并不相信。他们想方设法以求得长生不老,他们最怕“一旦魂断,宫车晚出”。连英主如汉武帝、唐太宗之辈也不能“免俗”。汉武帝造承露金盘,妄想饮仙露以长生;唐太宗服印度婆罗门的灵药,期望借此以不死。结果,事与愿违,仍然是“龙驭上宾”呜呼哀哉了。

在这些皇帝手下的大臣们, “一人之下,万人之上”,权力极大,骄纵恣肆,贪赃枉法,无所不至。在这一类人中,好东西大概极少,否则包公和海瑞等决不会流芳千古,久垂宇宙了。可这些人到了皇帝跟前,只是一个奴才,常言道:伴君如伴虎,可见他们的日子并不好过。据说明朝的大臣上朝时在笏板上夹带一点鹤顶红,一旦“皇恩浩荡”,钦赐极刑,连忙用舌尖舔一点鹤顶红,立即涅槃,落得一个全尸。可见这一批人的日子也并不好过,谈不到什么完满的人生。

至于我辈平头老百姓,日子就更难过了。早晨在早市上被小贩“宰”了一刀;在公共汽车上被扒手割了包,踩了人一下,或者被人踩了一下,根本不会说“对不起”了,代之以对骂,或者甚至演出全武行;到了商店,难免买到假冒伪劣的商品,又得生一肚子气。谁能说,我们的人生多是完满的呢?

再说到我们这一批手无缚鸡之力的知识分子,在历史上一生中就难得过上几天好日子。只一个“考”字,就能让你谈“考”色变。“考”者,考试也。在旧社会科举时代,“千军万马过独木桥”,要上进,只有科举一途,你只需读一读吴敬梓的《儒林外史》,就能淋漓尽致地了解到科举的情况。以周进和范进为代表的那一批举人进士,其窘态难道还不能让你胆战心惊,啼笑皆非吗?

现在我们运气好,得生于新社会中。然而那一个“考”字,宛如如来佛的手掌,你别想逃脱得了。幼儿园升小学,考;小学升初中,考;初中升高中,考;高中升大学,考;大学毕业想当硕士,考;硕士想当博士,考。考,考,考,变成烤,烤,烤。一直到知命之年,厄运仍然难免,现代知识分子落到这一张密而不漏的天网中,无所逃于天地之间,我们的人生还谈什么完满呢?

灾难并不限于知识分子:“人人有一本难念的经。”所以我说“不完满才是人生”。这是一个“平凡的真理”,但是真能了解其中的意义,对己对人都有好处。对己,可以不烦不躁;对人,可以互相谅解。这会大大地有利于整个社会的安定团结。

【学习与借鉴】

1.论证方法:本文紧扣主题,论证方法丰富。作者先引述苏东坡的词以及南宋方岳的诗句来说明其观点。(借助古诗词、名人名言也相当于“理论论证”。)后以“这种说法适用于一切人”展开论说(分别以“帝王、大臣、平民”为例,展开论证,即例证)。最后,作者现身说事,道出“不完美才是人生”。它让我们在思考人生之余,使我们保持一颗平常的心态,去看待人生,去面对人生。

2.论证角度:全文仅仅从“为什么不完美才是人生”这一分论点分析主题,但是有丰富的论证角度和论证层次。先说封建社会历朝历代的帝王,他们虽君临天下,但也有许多不如意之事;皇帝手下的大臣们,他们虽然处在“一人之下,万人之上”,但“伴君如伴虎”,日子并不好过。至于平民百姓,“不如意事常八九”,谁能说我们的人生是完美的。(考生注意:论证“这种说法适用于一切人”,作者所用的材料从帝王、大臣到平民,涉及社会的各个层次,论证角度没有重合,同时避免了“以偏概全”之嫌。)

3.论证语言:语言朴实得体,不生硬,给人感觉真实,有很强的说服力。

4结构清晰

“结构”指文章的组织方式和内部构造,它是文章思路的外化。所谓“结构严谨”,就是要求用清晰的思路,组织安排写作的内容,主要表现为开头结尾的起合、过渡照应的转承、段落的合理划分与安排,总之要做到思想有序、布局有方、层次分明、条理清楚。轻视结构的作用,忽视结构训练,是错误的认识和做法,势必影响文章质量,影响考场作文的成绩。考生应该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要着力写好开头与结尾。常见的、容易做到的开头方法有:开门见山——不做任何修饰,实话实说,直接进入正题;引用开头——或引一句名言,或引一个成语,或引一首诗,或引一则故事,但篇幅不能长,而且要很快转入正题;比喻开头——文章一开始先打一个比方,展现一个生动的形象,然后说到中心上去;设疑开头——文章一上来先提一个问题,然后用问答式提出自己的观点或看法。如果开头不理想,那就用结尾来弥补。易于操作的结尾方法有:或重申中心论点,照应开头;或引用名言警句,强化论点;或提出一个疑问,启人深思。

(2)要安排好层次。一篇文章是由若干部分组成的,各个部分之间的组合关系就是层次关系。层次是否合理、清晰,直接反映着思路是否合理、清晰。考生作文层次欠合理、清晰,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段落划分不合理,不是一段到底,就是分段太多,以致文脉含混;二是这个段落的内容和那个段落的内容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纠缠不清。这都反映出作者写作前缺少整体构思,想到哪儿写到哪儿,心中没谱,自然也就模糊不清、杂乱无章了。

(3)要留意过渡与照应。“过渡”,就是段与段间的衔接。如果一篇文章段与段之间的内容跳跃性较强,就需要用一两句话过渡一下,这样文思会变得顺畅,没有断裂、不衔接的缺陷。同时也要注意过渡的内容不能太多,多了反而会显得烦琐累赘。“照应”,包括开头与结尾的照应,前后文内部的照应,各部分与题目之间的照应等。如果照应不周,会给阅卷者一种不完整或是偏题的感觉。写作时需注意照应,这样写出来的作文才是结构完整的。

范文赏析

作文要道

文章怎么写?鲁迅先生有一篇《作文秘诀》把怎么写文章概括为四句话,总共有12个字,就是“有真意,去粉饰,少做作,勿卖弄”。这四句话,头一句“有真意”是最主要的。你没有什么真要说值得说的意思,又何必徒劳呢?确乎有真意,果真非写不可,还得注意后面的三句话,因为粉饰、做作、卖弄,都是表达真意挺可厌的障碍。

没有真意就没有必要写作文,这个道理很简单。譬如写信,如果没有什么事儿,没有非说不可的话,何必随便敷衍几句,浪费四分或八分邮票呢?信总是有话要说才写的,或者告诉对方一些事儿,或者有什么问题向对方请教,跟对方商量,这就是“真意”。写小说和写信好像是两码事,其实一个样。假如平时没有什么积蓄,没有从个人和社会方面深入体会到某些东西,提起笔来又没有强烈的兴趣,觉得非把某些东西告诉读者不可,那也无妨放下笔来,暂且不写小说。假如硬要写,那就像没事儿写敷衍信,徒然浪费四分或者八分邮票一样,未免有点无聊。

有了真意,就要把文章写好,当然还得讲究点技巧。讲究技巧,最要紧的是选择最切当的语言,正确地把真意表达出来。鲁迅先生没有从正面说,只是提醒人们要“去粉饰,少做作,勿卖弄”,因为这三种毛病是最容易犯的。有的人以为讲究技巧就是追求这些东西,凭着这些所谓技巧,即使真意差点儿,也可以写出像样的文章来。我可不敢相信技巧能补救真意的想法,何况鲁迅先生所说的粉饰、做作、卖弄,根本上不是什么技巧。

我国的骈文讲究对仗,讲究辞藻,讲究运用典故和成语,借那个来说这个,可以说集粉饰、做作、卖弄之大成。现在没有人写骈文了,可是骈文的这些毛病还有人犯,往往犯了不知道是毛病,甚至自以为得计。滥用形容词和形容句子就是一条,以为用得越多文章越漂亮。摆起架子来写文章又是一条,以为顺着一般人的表达习惯来写就不成其文章,必得说一些离奇古怪的话才行。不管有没有需要,在文章里塞进些滥俗的成语或者典故也是一条,以为非此不足以表现自己比别人高明。列举不尽,就此为止。总之,鲁迅先生的这四句话,到现在还着实有用。咱们把这四句话记在心里,经常用来提醒自己,对写作必然大有好处。

这四句话其实是作文的要道,当时有人写信给鲁迅先生,问作文有什么秘诀,所以他用了“秘诀”这个词儿,并不是说作文有什么“秘密”或者“神秘”的意思。

(选自《叶圣陶教育文集》,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

【学习与借鉴】

1.论证结构:总—分—总结构,论点明确,结构清晰。①总论点:作文要“有真意,去粉饰,少做作,勿卖弄”。②分论点一:没有真意就没有必要写作文。③分论点二:有了真意,就要把文章写好,还得讲究点技巧。考生需学习,本文总论点如何切割为分论点。

2.论证方法:打比方。譬如写信,信总是有话要说才写的,或者告诉对方一些事情,或者有什么问题向对方请教,跟对方商量,这就是“真意”。道理简单,给人信手拈来之感。大多考生讲道理时喜欢“语不惊人死不休”,其实“假、大、空”。考生应该认真体味一番。

5语言规范

在写作中,语言规范主要包括三方面内容:一是用词要体会词义的轻重、适用范围和词语的感情色彩,不能随意生造词语;二是造句不能有成分残缺、搭配不当和误用关联词语等毛病;三是一般不用方言、俚语。

有些看法,要表达得十分准确才行。像“我认为” “大家都这样看” “从全局看是好的”“这只是一个人或少部分人的看法” “不是有不少人这样去干吗”等表达,是全称还是特称,一定要搞清楚,千万不能以偏概全,把个别人的不良行为强加到全体人员身上。

有些说法还应婉转。比如下面一段文字:“发牢骚,是人们将内心积压的意见、见解、看法说出来,虽然有时态度或形式有些不太合适,但终究是些真实的意见——当然里面不免有些偏激的成分,我们一定要认真对待啊!”这段文字中,考生把握分寸就比较好,“有些不太合适”“里面不免有些偏激的成分”,两个“有些”准确地界定了“牢骚”的特点,使人们更清楚地认识到“牢骚”的弊端。这就是语言准确的体现。

语言要连贯,应注意以下几点:一是文章中的每段文字,都要统一于一个主题,围绕着一个中心;二是一段话要按照各句与中心的关系以及各句之间的关系合理地组织起来,可以根据人们认识事物的客观规律,根据句子的意思和思路的展开依次排列;三是句子之间要有语言和语气上的联系,如用主语承前省略、代词呼应、选用关联词语、适当重复上下文的内容等方法,确保语言呼应;四是增添必要的过渡性语句,避免由于思维速度快于表达速度而带来的中间环节被省略的“跳跃”现象。

考生在考场上应该多写短句。考生由于表达能力有限,用长句一般不容易表达清楚,而短句把握起来则容易得多。考生写完后要多读几遍。许多考生对语言的理性分析能力有限,但语感相对好一点,事实上,只有自己读来朗朗上口,语言才可能是通顺明白的。

6卷面整洁

卷面不整洁,虽然不曾明确规定如何扣分,但是肯定会导致隐性失分(因给评卷老师留下不好的印象而被降低等次)。卷面整洁属于文面问题,是文章内容的视觉化。在考场作文中,文面的好坏会给阅卷教师留下非常重要的第一印象,考生一定要引起充分的重视。

(1)达到基本的书写要求。有些考生认为反正自己的字不美,因而放弃了书写要求。其实只要稍加注意,就能使文面提高一个档次。不求书法之美,但求字字端正;不求遒劲有力,只求笔笔清楚。忌写连笔字,忌写细长不稳定的字,忌忽大忽小,忌挤扭成团;字形大致统一,笔画少的字也不要挤在一起。

(2)不用修改液。使用修改液,虽然改掉了一个字,却在文面上留下了污迹,再补上的字往往字道加粗,字迹不清,弄得脏兮兮的一片,影响文面整洁。

通常考试中禁止使用修改液。

(3)不用浅色笔书写。纸白色浅,对比度不强,即使是好字,也显不出良好的文面效果。特别是浅圆珠笔写出来的字,细软无力,难以辨认。

(4)正确使用修改符号。文章尽量少修改,非改不可,要使用规范的修改符号,并讲究修改的位置。即使是加在上下左右边框处的修改文字,也应整整齐齐,给人眉目清楚之感。修改时画出的线条能直勿斜,能少勿多,切忌横竖交叉呈蛛网状,更忌随意涂画。

(5)熟练使用标点符号。具体应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通常标点要单独占格,冒号前引号可占一格,后引号句号可占一格。

第二,熟悉各种标点的用法,注意标点的位置。比如不在一行之首出现句号、逗号、问号、顿号、分号,可以将这些标点放在上一行的末尾。

第三,省略号、破折号占两格,不要简化占一格,也不能断开。

第四,不能随意加标点,比如一个逗号到底,或者句号只是一个黑点。

第五,注意停顿的层级,比如由短到长的停顿,依次用顿号、逗号、分号和句号。

(6)准确控制字数。评卷中,阅卷者经常见到两种情况:一是字数不够700字,文章往往会被认为内容单薄,分数很难上档次。二是字数太多,洋洋洒洒千字以上,给人以臃肿的感觉,对此阅卷者也会反感。(199联考建议行文至760字左右;396联考建议行文至640字左右。)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