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揭秘冯宝与冼夫人后代,雷洞冼姑婆祭祀的盛大仪式

揭秘冯宝与冼夫人后代,雷洞冼姑婆祭祀的盛大仪式

时间:2023-09-2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旧城大队坐落在一个小盆地中,这里聚居着200多户人家,十之八九姓冯,自云是冯宝和冼夫人的后代。又相传雷洞是冼夫人的娘家,冼夫人是雷洞冼姓居民的“姑婆”,每年11月24日须到良德镇上冼太庙举行隆重的祭祀仪式,为他们的姑婆沐浴更衣。

揭秘冯宝与冼夫人后代,雷洞冼姑婆祭祀的盛大仪式

这次在茂名、湛江海口召开的学术交流会,主要是探讨研究冼夫人的有关问题。冼夫人是6世纪越人杰出的政治领袖,广东高凉人,约生于梁武帝普通初年,卒于隋文帝仁寿初年,历梁、陈、隋三朝。她的家族世为岭南地区越人首领,跨据山洞,部落十余万家,冼夫人幼贤明,多筹略,善行军用兵,能抚循部众,从青年时代起就是一个卓越不凡的领袖人物。她讲信义,秉公处事,常规劝亲族为善,不徇私情,因而在乡里很有威信,深得越人的拥护和爱戴。

冼夫人所处的时代正当南北朝末期至隋统一全国之际,她一生的活动顺应了人民群众在政治上要求全国统一的愿望,拥护南朝的梁、陈政权和隋朝,反对割据,维护封建中央集权和国家统一,对海南岛郡县制的恢复作出很大贡献,有利于祖国版图的巩固。她主张民族和睦、和辑百越,实行团结各民族的进步措施,使岭南地区持续百年成为当时中国社会相对安定的地方,为两广地区经济文化的发展提供了必要的条件,在客观上有利于岭南地区生产力的发展,促进了越人社会经济的进步。

冼夫人故乡高凉地望在何处?目前尽管还有争论,但多数研究工作者认为在今高州、茂名一带。高州县长坡区旧城大队的古城遗址就是昔日高凉县地。据鉴定该古城遗址夯土墙为唐代以前建筑,从古城址地下埋藏文物丰富,城址东及北面宝鸭山有六朝至唐的古墓群和出土文物,都足以证明古城历史的悠久。城墙虽大半崩毁,断壁残垣,但北城内外两重城垣保存稍较完整,壕堑宛然。据明代顾祖禹著《读史方舆纪要》及《高州府志》对此城址的记载,汉代为合浦郡高凉县地,梁置电白县和电白郡。隋平陈,郡废,属高州。唐大历十一年(776年)移高州治此。明成化九年(1473年),将电白县治移到神电卫城(即今电白县电城镇),由是这座古城变为废墟,后人称它为旧城。从南朝梁到明成化历代这里是县、郡、州的封城地,是当地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相传此城为冼夫人役使鬼神赶烧城砖所建,至今旧城附近一带有160余座当地群众称为“鬼窑”的窑址,据说鬼神们就是用这些“鬼窑”烧砖以助冼夫人建城。我们在旺利村附近看到两座“鬼窑”的遗址,窑体体积小,结构较简单,很可能是古代当地少数民族遗留的一种窑址。古城的墙砖历经千余年至今几乎被附近村民捡拾净尽,不过在旧城大队村中居民的屋角墙边,我们仍不时可见到城墙残砖,有些砖刻有残缺不全的字样,据当地博物馆同志说,他们曾见砖刻有“长见太平年”等字。旧城大队坐落在一个小盆地中,这里聚居着200多户人家,十之八九姓冯,自云是冯宝和冼夫人的后代。这里的冼夫人庙(当地称冼太庙)规模宏伟,画栋飞檐,相传为隋代所建。冼庙前一池清水,风光秀丽。塘畔居住的一户农民冯敏元,在他家的庭园内挖出不少已碳化的黑色米粒,据他说从他的祖父一辈已发现,经今三代。与他家相连的池塘,群众也曾在塘内掘出过同样的米粒。光绪十六年(1890年),杨霁《高州府志》卷五十四转引乾隆志载:“电白县旧址中有夫人城,其城砖小而光泽如砚石,相传为谯国显圣所筑,一夜而成。又土人掘地往往得窖,窖中有米,坚如石,煎汤服之,可已瘟疫,传为夫人陈仓米。”这次我们目睹城墙砖与陈仓米,与府志所载相互印证。相传这些陈仓米是冼夫人建城时的储备粮,在我国仓廪制度由来已久,早在秦汉时期,就已形成体制,隋唐京师有太仓,州县有正仓或规模略小的各地义仓储粮,大多都采用窖藏形式。当时仓廪之充实,文献不乏记载。据考古工作者估计,旧城大队的窖穴粮仓所藏陈仓米可能达十万斤。作为一个郡县,从其储备粮数量来看,也可反映出当时这一地区社会安定,生产和经济的发展达到一定的水平。

关于冼夫人的故里,《隋书·谯国夫人传》及《北史·谯国夫人冼氏传》只说“高凉冼氏之女”“高凉人”,未载明具体乡里,因而历来有争论,产生两种不同的说法:一说高州是古来高凉郡的一部分,冼夫人的故里在高州县雷洞。高凉岭下附近一带古代是少数民族聚居地,现在这一带东岸、长坡两个区仍是冼、冯二姓密集分布区;旧城大队的冯姓和雷峒大队冼姓居民众口一词都说他们的祖先是亲戚。又相传雷洞是冼夫人的娘家,冼夫人是雷洞冼姓居民的“姑婆”,每年11月24日须到良德镇上冼太庙举行隆重的祭祀仪式,为他们的姑婆沐浴更衣。与雷洞接壤的良德北部有军墟镇,沿镇而上有军屯、军营、军堡等地名,据说都是冼氏家族“冼家军”驻军镇守的场所。

另一说主张电白县山兜乡丁村(今属山兜大队)是冼夫人的出生地,据说丁村在明代以前称为冼家村。按当地习俗每年农历正月十七至二十二日例行祭祀冼夫人的隆重仪式,因相传冼夫人是丁村人,故丁村享有优先迎夫人像的权利,正月十八日首先迎“冼太返娘家”。此外,在这次研究学术交流讨论会上,出现一种新看法,提出冼夫人是今阳江县人。主要根据是,考证高凉郡在梁武帝时并未辖今电白、高州、茂名,电白郡与高凉郡是并存的,当时的高凉郡在今阳江县。

至于冼夫人的墓地何在?也有几种说法。道光五年(1825年)章鸿《电白县志》说“隋谯国夫人冼氏墓在县北十里山兜娘娘庙后,土茔周围数十丈,碑佚,赑屃犹存”“山兜冼夫人墓,四围短垣,颓为高土,人号鬼子城,乃当日墓城之地也。……相传有守墓户数家,墓址亦略可指”。这次我们到山兜冼庙背后相传为冼夫人墓的地方实地考察,见到残存的原古墓负碑的赑屃及清嘉庆己卯(二十四年,1819年)电白县知县特克里阿、电茂场大使张炳重立的“隋谯国夫人冼氏墓”的石碑。古墓地已遍为茂草掩盖,唯细心观察,墓城遗址痕迹犹存。城址呈正方形,内城90米左右。群众开荒时曾在地下挖出墓亭倒莲花形方座石柱础、莲花图案瓦当、布纹瓦等物。墓城区南部堆积丰富,随手可捡拾到唐代的青白釉陶罐、陶钵、陶碗及宋瓷碗等碎片,可能是历代祭祀活动后所弃,说明此处的古墓年代久远。

此外过去也有人认为冼墓在高州著名的高凉岭上,《高州府志》(黄志)说“隋诚敬夫人冼氏墓在县境或云在高凉岭”,但何应祺在光绪三年(1877年)《募修冼庙疏》中已否定此说。杨霁修,陈兰彬纂的《高州府志》(光绪十六年刻本)卷三转引何应祺的《募修冼庙疏》说:“考《电白县志》谓夫人墓在县北十里,而府志或谓在茂名之高凉岭,询之父老,又谓高凉岭为夫人屯营之所。”

除此而外,另一说谓在冯婆岭。冯婆岭位于高州长坡圩西侧约一里处,当地群众称园山岭。在此处我们看到1981年新建的井,井栏刻字“古说神仙地,仙批八角井”,问及当地群众,他们解释说“神仙地是指园山岭,以前老辈说这座山是冼太坟”。冯婆岭的地貌与附近群山均不相连,岭周围都是稻田,只一个孤岭屹立田间,使人联想到冯婆岭的形成,有可能是修建古墓时挖掘出来的泥土堆积成。在路边田垄交界处,我们见到一块原在岭上安放的古墓砖及一块石门横楣。古墓砖上刻有人物及花瓶图案,人物衣饰古朴,说明墓砖年代的久远。至于冼夫人的墓地当在何处,还须待进一步地考古发掘才能得到正确的答案。

会议期间,与湛江博物馆及茂名文化局一些同志交谈,得知电白县霞洞一带有“石柱”“石船”,从霞洞浮山向两边伸展,每隔六七里有一根“石柱”,一只“石船”,绵延数十里;也有说“石柱”总共八条,有些“石柱”旁已没有“石船”。在会议结束后,我和几位同志从海口折返茂名,怀着探索的迫切心情,一起到电白县霞洞晏公岭附近考察了“石柱”和“石船”。我们所看到的那条“石柱”形似锥状,全长196厘米,“石柱”向阳那一面上阔33厘米,下宽71厘米,“石柱”厚度最薄处即柱的上端17厘米,下面最厚处30厘米。“石柱”较隆突那一面向着浮山,较平坦部分向阳。在距“石柱”数十米公路旁的田边,我们看到一块未加细琢精磨的有点像船形的石块,据说这就是“石船”。“石船”长140厘米,厚度“船头”最窄处仅7厘米,最厚处40厘米。据说过去“石船”与“石柱”原在一起,后来有些“石船”被搬走,以致有些“石柱”旁今已无“石船”。

关于“石柱”与“石船”的来源,有多种传说和说法:如风水柱说、路标说、巨石崇拜说、俚人与汉人分界说(据说面向浮山那面是少数民族居地,向阳面是汉人地区)。关于“石船”的来源也有几种传说:冼夫人的丈夫冯宝的曾祖父冯业,本是北燕昭武帝冯弘的儿子。冯弘为北魏所伐,败走高丽,后命冯业带领三百人浮海归宋,刘宋封冯业为怀化侯、新会(今广东新会)太守,宋以后又改为罗州刺史,因而冯氏子孙建石船纪念先人;另一说是大禹洪水时,当时洪水淹没世界,只有霞洞浮山浮在水面,建石船以志此事;此外还传说冼夫人到海南岛巡视抚慰当地俚人等少数民族,归途坐船沉没而死,后人为了纪念冼夫人,以石船表示永志哀悼。

以上各种传说都不见经传,但多与冼夫人有关,反映出人民出于对冼夫人的崇敬,因此把“石柱”“石船”与冼夫人联系在一起。电白县霞洞一带的“石柱”和“石船”千古之谜的揭开,还有待与考古学民族学民俗学、民族史等各方面的研究工作者进一步协作,深入综合研究,才能拨开迷雾,透示真相,得到较完满的解决。

冼夫人毕生顺应了历史发展的进程,对维护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作出了可贵的贡献,对人民做了许多有益的事,她不愧是我国古代越人杰出的政治领袖,不愧是我国历史上一位杰出的女性。高凉郡是生养冼夫人的故乡,当地尊称冼夫人为“冼太”或“冼太夫人”,“冼太”是高州、电白一带对冼夫人的称谓。广东西部及海南岛北部、西北部地区皆熟知冼夫人,后人为了缅怀她的功绩,高州、茂名、电白、信宜化州、吴川、阳春及海南岛琼山、文昌、澄迈、临高、儋县、崖县、定安均建有冼庙,其中以高州长坡区旧城大队冼太庙建筑最早,相传为隋代所建,以后历代又加以修葺整理,各县中又以冼夫人的家乡冼庙最多。据1962年《高州县志》编撰委员会的调查,全县的冼太庙计有200多座,几乎遍及全县各墟镇及较大的村落。我们在高州旧城、高州县城、高州高凉岭、电白山兜及海南岛临高县城、临高皇桐区富理村、儋县中和镇各地的冼庙,都见到香火缭绕,供奉不绝。宋代大文学家苏东坡贬谪海南岛路过高州旧城古驿道见冼庙,感慨万千,曾咏诗怀颂冼夫人:(www.daowen.com)

冯冼古烈妇,翁媪国于兹。

策勋梁武后,开府隋文时。

三世更险易,一心无磷缁。

锦伞平积乱,犀渠破群疑。

庙貌空复存,碑版漫无词。

我欲作铭志,慰此父母思。

遗民不可问,偻句莫余欺。

犦牲菌鸡卜,我尝一访之。

铜鼓葫芦笙,歌此迎送诗。

歌词给人一种正气磅礴悲怆深沉的感受,每读此诗,仿佛把人带到远古越人地区的气氛中,一股思古幽情油然而生,在心底回荡,使笔者心潮起伏,浮想联翩。综观古今,上下五千年,纵横几万里,大千世界,熙熙攘攘,历史上多少帝王将相、达官显宦,叱咤风云,不可一世。到头来,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千百年后今安在?冼夫人仅仅是岭南地区百越一个首领,历经1400余年,却并没有在历史的长河中淹没,只缘她曾为国家,为人民做过有利的事。后人至今仍缅怀追忆,用各种方式纪念她,千秋功罪,后人将一一评说。此外,在封建社会,由于没有掌握历史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的思想观点,英雄人物和忠臣义士往往被推崇到神的宝座上,对冼夫人也和岳飞文天祥等历史英雄人物相类似。自唐始,高州、廉州、雷州及琼州都为冼夫人立专祠建庙宇,当时可能还是作为一个杰出的历史英雄人物来纪念。至南宋时,宋高宗赵构为儋耳宁济庙(在今儋县中和镇)作庙额诰,“弥寇攘之患,格丰登之祥,惟神之功,宽朕之忧”,是为把冼夫人抬到神的地位之始。由于人民群众对冼夫人的敬仰,被封建王朝统治者利用并加以渲染,明清以后,冼夫人的形象进一步被神化,建造冼夫人的庙宇日益增多。关于冼夫人的神奇传说,民间也越来越多和广泛。封建地主阶级官宦士绅也趁机借冼夫人的神灵来维护他们的封建统治,进一步把冼夫人抬到神的地位,加以顶礼膜拜。1957年,电白霞洞晏公岭冼太庙在冼夫人诞辰时,有万余人拜祭。海南岛琼山县梁沙坡,俗呼军坡,明代建谯国夫人庙,每年旧历二月十二日,方圆百里的群众都到该庙拜祭。梁沙村当地俗称冼夫人为“梁沙婆(主)”,称谯国夫人庙为“梁沙婆庙”。1981年农历二月十二“梁沙婆”诞辰,全岛各县十余万人云集在军坡村拜祭“祖婆”(冼夫人)。

群众对冼夫人深怀敬意是可以理解的,然而冼夫人归根到底是我国封建社会少数民族统治阶级的上层人物,她的全部活动都是为了维护封建统治阶级服务的。对劳动人民也有剥削的一面,只是因为她一生的主要活动在客观上顺应了历史潮流和人民的愿望,人民群众才长期纪念她、崇敬她。冼夫人是人,而不是神。封建统治阶级往往利用封建迷信编造冼夫人“显灵”帮助他们镇压农民起义的神话,把冼夫人歪曲为神,因而欺骗蒙蔽群众,以维护他们的反动统治。今天我们正确地评价冼夫人的历史功绩,还冼夫人这个历史人物以本来的面目,对加强民族团结,维护祖国统一,破除封建迷信,清除精神污染及建设精神文明,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并将起到积极的作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