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信息技术研究院科研组织机制与高校协同创新

信息技术研究院科研组织机制与高校协同创新

时间:2023-09-2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承载着学校和各界的厚望,信息技术研究院筹备组建承接国家重大项目的跨学科优势科研团队。2003年6月初,信息技术研究院采取以重点技术创新方向为目标,重点研究方向上的第一批三个技术研究中心启动:无线与移动通信技术研究中心、数字电视技术研究中心和微处理器与片上系统技术研究中心。信息技术研究院聚焦于面向国家战略需求的重大项目,把握产业战略机遇,离不开政府部门的指导和创新企业的触角。

信息技术研究院科研组织机制与高校协同创新

承载着学校和各界的厚望,信息技术研究院筹备组建承接国家重大项目的跨学科优势科研团队。2003年6月初,信息技术研究院采取以重点技术创新方向为目标,重点研究方向上的第一批三个技术研究中心启动:无线与移动通信技术研究中心、数字电视技术研究中心和微处理器与片上系统技术研究中心。首批成立的三个中心分别针对不同产业发展对关键技术的需要,又共同组成清华大学SOC技术的研发平台,重点进行多载波宽带数字信号传输芯片、3G多模手机芯片和嵌入式CPU芯片等项目的研发,并将UWB芯片、WLAN芯片、NPU芯片作为后续发展项目,支持EDA中心建设,成为SOC设计(特别是底层设计)的支撑服务平台。

第一批技术研究中心的成立,有两个显著特点:一是与企业合作力度比较大。信息技术研究院聚焦于面向国家战略需求的重大项目,把握产业战略机遇,离不开政府部门的指导和创新企业的触角。聘请产业前沿创业企业的创始人担任校内研究中心负责人,这在当时还很少见,是机制上的突破。之后的发展也充分证明,这种校企深度合作方式对校内团队深入了解和及时响应一线真实技术需求,把握竞争态势和争取国家资源,都发挥了很好的作用。无线中心通过与展讯公司的知识产权互换,直接为TDS-CDMA产业化作出了贡献;数字电视中心也在地面传输标准之争中与凌讯公司并肩奋战,实现了研究与开发的快速迭代。二是中心主任年轻化力度比较大。当时,为了加速学术梯队的成长,考虑到对外工作的需要,信息技术研究院领导班子有一个未成文的期望,就是所有技术研究中心都由五十岁以下的教授挂帅。(www.daowen.com)

信息技术研究院成立了指导委员会,作为研究院学术交流、技术咨询机构,围绕国际信息技术发展趋势和清华大学信息技术研究院发展战略目标,对有关技术方向和研发议题进行探讨,为研究院的发展提供技术指导与决策咨询。首届指导委员会特聘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的8名院士以及国内知名的5位企业研究院院长担任委员。首任指导委员会主任李衍达院士明确成立信息技术研究院的目的和目标:“信息学院需要在体制、机制的改革上有所突破。清华核研院的成功给我们以很大的启发。经过多次酝酿,产生了成立信息技术研究院的设想。我们考虑,信息技术研究院应是国家实验室的一个组成部分,与信息学院的四个系有紧密联系,一部分成员可以聘自院系,也可回到院系;大部分成员来自公开招聘,以合同制方式工作。其运行机制与管理方式可以参照企业的运作机制。希望能做到:建立能组织承接国家重大项目的团队;能开展学科交叉,进行技术创新;能作为学院与国内外企业合作的纽带;成为将学院的研究成果产业化的桥梁。”[1]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