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现代图书馆空间设计理论与实践:LibraryCube法

现代图书馆空间设计理论与实践:LibraryCube法

时间:2023-09-2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澳大利亚伍伦贡大学于2010年着手打造网罗多个数据库的LibraryCube工程。空间价值评估是图书馆价值评估的有机组成部分,但考克斯和詹蒂建构的LibraryCube却未将图书馆空间资源使用相关数据纳入整合范畴,造成了LibraryCube对空间价值评估的缺失。按照LibraryCube相关理论,其在空间价值评估领域的应用可以简化为两个问题及4个步骤。

现代图书馆空间设计理论与实践:LibraryCube法

Library Cube最早由澳大利亚伍伦贡大学的布莱恩·考克斯(Brian Cox)与玛吉·詹蒂(Margie Jantti)提出的。该理论认为,在高校系统内存在多个信息管理系统,如学生综合管理信息系统(包含学生基本信息、课程信息、成绩信息、奖惩信息、学籍变动信息等多个数据模块)、图书馆信息管理系统(包括实体馆到访刷卡管理模块、空间预约管理模块、书籍借还管理模块等),它们隶属于不同的管理部门管理。通常情况下,数据在各自系统内平行运行,不产生任何交集。表面上看,这些信息是孤立、片面、被隔断的,而从全局的观点出发,这些信息均基于学生在校活动而产生,从各方面综合反映学生图书馆资源使用、学习、科研行为轨迹,其间存在着必然的联系。基于此,考克斯和詹蒂设想,是否可以通过图书馆信息系统与其他部门信息系统间联通管道(即Library Cube)的建构,探寻图书馆各类资源使用与学生成绩间存在的线性非线性函数关系,从而证实图书馆的价值。

从本质上看,Library Cube就是图书馆数据库系统与校内其他数据库系统的连接整合。起初,考克斯和詹蒂建立了涵盖纸质书籍借还记录、电子期刊使用记录、数据库资源使用记录、电子书使用记录和学生成绩记录的Library Cube,并通过数理方法分别验证得出学生成绩与其他四类活动间的有机联系。

澳大利亚伍伦贡大学于2010年着手打造网罗多个数据库的Library Cube工程。绩效指标工作组(Performance Indicator Unit,PIU)首先建立了整合图书馆资源使用情况、学生信息和学业成绩的Library Cube,随后逐步将课程信息、学生流失信息纳入Library Cube系统,最后实现Library Cube与学生满意度、就业信息、学生管理信息的联通[23]。(www.daowen.com)

空间价值评估是图书馆价值评估的有机组成部分,但考克斯和詹蒂建构的Library Cube却未将图书馆空间资源使用相关数据纳入整合范畴,造成了Library Cube对空间价值评估的缺失。之后美国田纳西大学图书馆基于Library Cube理论的空间价值评估项目的成功开展,更是强有力地证明了这一方法应用的可行性。

按照Library Cube相关理论,其在空间价值评估领域的应用可以简化为两个问题及4个步骤。这两个问题是:① 学生的成绩是否因为图书馆共享空间的使用而得以提升?② 我们是否知道哪类学生不经常甚至未使用过图书馆的共享空间?最终形成的4个步骤分别是:① 定义成功,即通过哪些指标表现图书馆空间在推动院校战略目标实现、实施教学改革、履行科研支持服务的积极作用;② 整合现有数据,如空间使用数据、学生成绩数据等;③ 通过调查、实地走访、面谈、焦点小组等方式收集新数据,作为既有数据的有效补充;④ 建立数据间的有效关联,评估证实图书馆空间价值[24]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