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立冬:冬季开始,养藏养生之时

立冬:冬季开始,养藏养生之时

时间:2023-09-2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每年公历11月7日至8日,即太阳到达黄经225°为立冬。但由于气温一直在下降,天地之间,草木凋零,蛰虫休眠,万物活动趋向休止,民间广以立冬为冬季的开始。立冬时节,我国大部分地区降水显著减少。完整地说,立冬预示着冬季开始,万物收藏,规避寒冷。至今,在立冬之日,不少地方也要举行仪式予以庆祝。所以,立冬后的健康养生一定要以“养藏”为中心。就是说自立冬始,水面开始结冰。

立冬:冬季开始,养藏养生之时

田里拔萝卜,窖中藏红薯

储好大白菜,热炕享幸福。

立冬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九个节气,冬季的第一个节气,也是中国的传统节日之一。每年公历11月7日至8日,即太阳到达黄经225°为立冬。《淮南子·天文训》曰:“(霜降)加十五日斗指号通之维,则秋分尽,故曰有四十六日而立冬,草木毕死。”

立冬时节,虽然日照时间将继续缩短,正午太阳高度继续降低,天气将逐渐趋于寒冷,但从气候学意义上来讲,我们所处的北半球由于夏天大地所储存的热量还在散放,所以还不至于太冷。但由于气温一直在下降,天地之间,草木凋零,蛰虫休眠,万物活动趋向休止,民间广以立冬为冬季的开始。尽管有时也会出现舒适温暖的“小阳春”天气,但是立冬时节北方的冷空气频频南侵,形成大风降温,且伴有雨雪寒潮。宋代陆游有《立冬日作》诗曰:“室小才容膝,墙低仅及肩。方过授衣月,又遇始裘天。寸积篝炉炭,铢(zhū)称布被棉。平生师陋巷,随处一欣然。”此诗尽管是一首以生存空间来衬托心灵空间的佳作,但从另一个层面也描写出了当时人们过冬的情景。

立冬时节,我国大部分地区降水显著减少。青藏高原、内蒙古及东北地区大地已经封冻,农林作物进入越冬期;江淮地区的秋收、秋播、秋管接近尾声;江南地区正在抢种晚茬小麦,移栽油菜;而华南地区正在“立冬种麦正当时”的最佳播种期,仍然处于青山绿水、鸟语花香、温暖如春的环境之中。由此可见我国气候差异之大。而此时,华北黄河中游的晋南地区冬小麦处于出苗和分蘖期,是加强冬前管理、培育壮苗的关键时期。要适浇冬水,开展划锄、化学除草等作业。果园也进入冬季管理阶段,以沟施有机肥为主,并覆土灌水。同时,冬季也是各地林业防火的关键期。

古人对“立”的理解与现代人一样,是建立、开始的意思。但“冬”字就不那么简单了,古籍《月令七十二候集解》对“冬”的解释是:“冬,终也,万物收藏也。”意思是说,秋季作物全部收晒完毕,收藏入库,动物也已藏起来准备冬眠。完整地说,立冬预示着冬季开始,万物收藏,规避寒冷。(www.daowen.com)

立冬与立春立夏立秋合称“四立”,在古代社会中是个重要的节日,常有迎冬、贺冬(拜冬)等习俗。这一天,皇帝会率领文武百官到京城的北郊设坛祭祀,完毕后,还要赐“袄”、赐“帽”。至今,在立冬之日,不少地方也要举行仪式予以庆祝。在民间仍然有补冬、养冬、斋三官及腌菜、吃糕、吃甘蔗、吃咸肉菜饭等民俗活动。补冬、养冬都是与健身养生有关,而吃糕、吃甘蔗、吃咸肉菜饭则与时令产物有关。民间有传言:“立冬食蔗不牙痛。”

节气与健康

冬季养生应顺应自然闭藏之规律,以“滋阴补肾,驱寒护阳”或者说“补肾藏精,养精蓄锐”为根本。中医认为:“寒为阴邪,常伤阳气。”人体阳气就好像天上的太阳,是自然界一切能量之源泉,它赐予自然界光明与温暖,失去了它,生物将无法生存。同样,人体如果没有阳气,将失去新陈代谢的活力。所以,立冬后的健康养生一定要以“养藏”为中心。

人们在这个进补的最佳时期进行食补,为抵御冬天的严寒补充元气。饮食调养应遵循“秋冬养阴”“无扰乎阳”“虚者补之,寒者温之”的古训,随四时气候的变化而调节饮食。可以适当食用一些热量较高的食品,同时也要多吃富含维生素、钙和铁的食物,以及其他各种新鲜蔬菜,如大白菜洋葱、西红柿、红薯、土豆、木耳、胡萝卜、芝麻、葵花籽等。应忌食或少食生冷性寒的食物,如螃蟹、海虾、葡萄香蕉等。为防肺寒,可喝热粥。如患风寒感冒,症状较轻的,可选用一些辛温解表、宣肺散寒的食材。有歌云:“一把糯米煮成汤,七根葱白七片姜,熬熟兑入半杯醋,伤风感冒保安康。”温服后上床盖被,微热而出小汗。每日早、晚各一次,连服两天。此时要注意科学起居,与天时相配。

立冬有三候:初候,水始冰;二候,地始冻;三候,雉入大水为蜃。就是说自立冬始,水面开始结冰。过五天,地面开始封冻。又过五天,野鸡飞入大海变成大蛤。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