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史记全本新注-孔子世家

史记全本新注-孔子世家

时间:2023-09-2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司马迁认为孔子对文化教育做出了重大的历史贡献,他的品格和思想,传世久远,为后儒所宗,受到一代又一代人的敬仰,所以特立世家以示推尊。鲁襄公二十二年而孔子生⑤。《史记正义》据《家语》以为纥娶颜氏女徵在时,年逾六十四,不合礼法,故称野合。孔子母死,乃殡五父之衢④,盖其慎也。按,孟釐子死在鲁昭公二十四年,孔子三十四岁,此云孔子十七岁孟釐子卒,有误。嗣,嗣子,合法继承人。鲁昭公之二十年,而孔子盖年三十矣。

史记全本新注-孔子世家

【题解】孔子(公元前551至前479年),名丘,字仲尼,春秋时鲁人。孔子是我国先秦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中国古代一位大教育家、历史家和思想家。司马迁认为孔子对文化教育做出了重大的历史贡献,他的品格和思想,传世久远,为后儒所宗,受到一代又一代人的敬仰,所以特立世家以示推尊。由于《孔子世家》纂录了孔子大量的语录,所以本篇既是孔子的传记,同时又是儒家学术思想的汇编,是研究孔子及其思想的重要历史文献。

孔子生鲁昌平乡陬邑。其先宋人也,曰孔防叔。防叔生伯夏,伯夏生叔梁纥。纥与颜氏女野合而生孔子,祷于尼丘得孔子。鲁襄公二十二年而孔子生。生而首上圩顶,故因名曰丘云。字仲尼,姓孔氏。

【注释】①昌平:古乡名,在今山东曲阜东南。陬(zōu)邑:昌平乡中邑名,即今曲阜东南之邹城。②孔防叔:宋襄公八世孙,畏宋大夫华督之逼而奔鲁。③野合:违礼结合曰“野合”。《史记正义》据《家语》以为纥娶颜氏女徵在时,年逾六十四,不合礼法,故称野合。④尼丘:山名,在邹城西界阙里。⑤鲁襄公二十二年:当灵王二十一年,即公元前552年。⑥圩顶:头顶呈凹形,四边高隆如丘。

丘生而叔梁纥死,葬于防山。防山在鲁东,由是孔子疑其父墓处,母讳之也。孔子为儿嬉戏,常陈俎豆,设礼容。孔子母死,乃殡五父之衢,盖其慎也。郰人輓父之母诲孔子父墓,然后往合葬于防焉。

【注释】①防山:又名笔架山,在曲阜东。②俎豆:祭器。俎,长方形的盛牲之器。豆,圆形高足的盘。③设礼容:模仿祭礼仪式。这里是说孔子少时就对礼仪极有兴味。④殡:入殓未葬。五父之衢:地名,在今曲阜西南。⑤诲:告诉。

孔子要经,季氏飨士,孔子与往。阳虎黜曰:“季氏飨士,非敢飨子也。”孔子由是退。

【注释】①要绖(dié):腰上还系着孝麻。绖,丧服上的麻带。②飨士:宴请士人。③阳虎:季氏的家臣。黜:驱赶。

孔子年十七,鲁大夫孟釐子病且死,诫其嗣懿子曰:“孔丘,圣人之后,灭于宋。其祖弗父何始有宋而嗣让厉公。及正考父佐戴、武、宣公,三命兹益恭。故鼎铭云:‘一命而偻,再命而伛,三命而俯,循墙而走,亦莫敢余侮。饘于是,粥于是,以糊余口。’其恭如是。吾闻圣人之后,虽不当世,必有达者。今孔丘年少好礼,其达者欤?吾即没,若必师之。”及釐子卒,懿子与鲁人南宫敬叔往学礼焉。是岁,季武子卒,平子代立

【注释】①且:将要。按,孟釐子死在鲁昭公二十四年,孔子三十四岁,此云孔子十七岁孟釐子卒,有误。②嗣:嗣子,即继承职位的长子。③圣人:此指孔子先世始祖,即宋公室始祖商汤王。④灭于宋:孔子祖宗孔父嘉,在宋为华督所杀。⑤弗父何嗣让厉公:弗父何为孔父嘉之高祖,本宋湣公长子,他却把国君之位让于其弟厉公。嗣,嗣子,合法继承人。⑥正考父:孔父嘉之父,连仕戴、武、宣三公,故曰“三命”。⑦鼎铭:在鼎上镌刻的纪念性文字。⑧三命而俯:正考父多次升迁,愈益谦恭。从偻(lǚ)到伛(yǔ)到俯,是腰越弯越低。⑨循墙而走:沿墙而走,不走路中,表示谦恭。⑩饘于是三句:同一个鼎煮饘、煮粥充饥。饘,较稠的粥。⑪达者:显达于世的人。⑫没:通殁,死亡。⑬懿子句:南宫敬叔与懿子,同为孟釐子之子。⑭季武子:鲁执政,平子是其孙。

孔子贫且贱。及长,尝为季氏史,料量平;尝为司职吏而畜繁息。由是为司空。已而去鲁,斥乎齐,逐乎宋、卫,困于陈、蔡之间,于是返鲁。孔子长九尺有六寸,人皆谓之“长人”而异之。鲁复善待,由是返鲁。

【注释】①贱:社会地位低下。②料量平:粮物出入公平。③畜繁息:牲畜壮,繁殖快。④司空:掌理工程之官。⑤九尺六寸:周制有十寸一尺,据出土文物实测,周尺合公制为十九点九一和二十三点一厘米两种。九尺六寸,为一百九十厘米或二百二十一厘米。以八寸为一尺计算,为七尺八寸,当时一尺合二十三厘米,七尺八寸为一百七十九厘米。

鲁南宫敬叔言鲁君曰:“请与孔子适周。”鲁君与之一乘车,两马,一竖子俱,适周问礼,盖见老子云。辞去,而老子送之曰:“吾闻富贵者送人以财,仁人者送人以言。吾不能富贵,窃仁人之号,送子以言,曰:‘聪明深察而近于死者,好议人者也。博辩广大危其身者,发人之恶者也。为人子者毋以有己,为人臣者毋以有己。’”孔子自周反于鲁,弟子稍益进焉。

【注释】①竖子:童仆。②窃:冒用,谦词,谓虚有仁人的称号。③聪明深察等句:聪明深察的人易遭杀身之祸,因为他好评论人;博学善辩的人易危害自身,因为他好揭发人的短处;为人子、人臣不要有这些事而存身以尽孝尽忠。毋有己,不要只顾自己,坚持个人意见。

是时也,晋平公淫,六卿擅权,东伐诸侯;楚灵王兵强,凌轹中国;齐大而近于鲁。鲁小弱,附于楚则晋怒;附于晋则楚来伐;不备于齐,齐师侵鲁。

鲁昭公之二十年,而孔子盖年三十矣。齐景公与晏婴来适鲁,景公问孔子曰:“昔秦穆公国小,处僻,其霸何也?”对曰:“秦,国虽小,其志大;处虽僻,行中正。身举五羖,爵之大夫,起缧绁之中,与语三日,授之以政。以此取之,虽王可也,其霸小矣。”景公悦。

【注释】①晏婴:齐大夫,历齐灵公、庄公、景公三世,春秋时著名政治家,《史记》有传。②处僻:处于偏僻之地。③身举五羖(gǔ):亲自提拔百里奚。传说百里奚为楚商奴仆,秦穆公用五张黑羊皮赎出,用以为大夫,号五羖大夫。缧(léi)绁(xiè):拘系犯人的绳索,引申为囚禁,这里指百里奚之受困。

孔子年三十五,而季平子与郈昭伯以斗鸡故得罪鲁昭公,昭公率师击平子,平子与孟氏、叔孙氏三家共攻昭公,昭公师败,奔于齐。

齐处昭公乾侯。其后顷之,鲁乱。孔子适齐,为高昭子家臣,欲以通乎景公。与齐太师语乐,闻《韶》音,学之,三月不知肉味,齐人称之。

【注释】①乾侯:晋邑,在河北成安县东。②高昭子:齐国世卿。

景公问政孔子,孔子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景公曰:“善哉!信如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虽有粟,吾岂得而食诸!”他日又复问政于孔子,孔子曰:“政在节财。”景公悦,将欲以尼溪田封孔子。晏婴进曰:“夫儒者滑稽而不可轨法;倨傲自顺,不可以为下;崇丧遂哀,破产厚葬,不可以为俗;游说乞贷,不可以为国。自大贤之息,周室既衰,礼乐缺有间。今孔子盛容饰,繁登降之礼,趋详之节。累世不能殚其学,当年不能究其礼。君欲用之以移齐俗,非所以先细民也。”后,景公敬见孔子,不问其礼。异日,景公止孔子曰:“奉子以季氏,吾不能。”以季、孟之间待之。齐大夫欲害孔子,孔子闻之。景公曰:“吾老矣,弗能用也。”孔子遂行,返乎鲁。

【注释】①儒者滑稽而不可轨法:儒这种人巧于言论,不遵守法律。儒,春秋时为贵族襄礼的知识分子。多从卜、史、巫、祝中分化出来,后来成为知识分子的通称。滑稽,古代的滤酒器,喻巧言。②自顺:自以为是。③不可以为下:难以御驾,不宜作臣下。④游说乞贷,不可以为国:以游说为业,生活仰给于人,不能用来治国。⑤大贤:周开国君臣文王、武王、周公等。⑥礼乐缺有间:礼乐残缺由来已久。礼乐,包括法令制度。⑦孔子盛容饰三句:孔子讲究仪容装饰,给各种聚会定出了升堂、下阶、作揖、叩头的烦琐礼仪。⑧先细民:关心平民。⑨止孔子:讲留用孔子的条件。

孔子年四十二,鲁昭公卒于乾侯,定公立。定公立五年,夏,季平子卒,桓子嗣立。

季桓子穿井得土缶,中若羊。问仲尼,云“得狗”。仲尼曰:“以丘所闻,羊也。丘闻之,木石之怪夔、罔阆;水之怪龙、罔象;土之怪坟羊。”

【注释】①土缶(fǒu):盛酒瓦器,小口大腹。季桓子在费打井得土缶,其中有个象羊的东西。②夔:古代传说的一足兽。罔阆:又作方良、罔两、魍魉,传说中的山精鬼怪。③罔象:水怪。④坟羊:土精,非雌非雄。

吴伐越,堕会稽,得骨节专车。吴使使问仲尼:“骨何者最大?”仲尼曰:“禹致群神于会稽山,防风氏后至,禹杀而戮之,其节专车:此为大矣。”吴客曰:“谁为神?”仲尼曰:“山川之神,足以纲纪天下,其守为神,社稷为公侯,皆属于王者。”客曰:“防风何守?”仲尼曰:“汪罔氏之君,守封、禺之山,为釐姓。在虞、夏、商为汪罔,于周为长翟,今谓之大人。”客曰:“人长几何?”仲尼曰:“僬侥氏三尺,短之至也。长者不过十之,数之极也。”于是吴客曰:“善哉圣人!”

【注释】①堕会稽:拆除会稽(越都,今浙江绍兴)城墙。②骨节专车:骨节很长,装满(专)一辆车。③群神:各地部落酋长,他们在祭神时都主祭,所以称神。④其守为神三句:主持祭山川的诸侯就是神,只主持祭土神、谷神的就是公侯,都隶属王的统治。⑤客:吴使臣。⑥防风氏何守:防风氏是什么地方的部落。⑦仲尼曰二句:孔子说:防风氏是汪罔氏部族的君主,主持封山、禺山(在浙江德清县西南)的祭祀。⑧今谓之大人:现在称为大人。⑨焦侥氏:传说中的矮人。

桓子嬖臣曰仲梁怀,与阳虎有隙。阳虎欲逐怀,公山不狃止之。其秋,怀益骄,阳虎执怀。桓子怒,阳虎因囚桓子,与盟而释之。阳虎由此益轻季氏。季氏亦僭于公室,陪臣执国政,是以鲁自大夫以下皆僭离于正道。故孔子不仕,退而修《诗》《书》《礼》《乐》,弟子弥众,至自远方,莫不受业焉。

【注释】①陪臣:臣之臣,诸侯大夫对周天子自称陪臣。阳虎为季氏家臣,是鲁公室的陪臣,而执鲁政。②退:归隐不仕。③弥众:更加众多。

定公八年,公山不狃不得意于季氏,因阳虎为乱,欲废三桓之嫡,更立其庶孽阳虎素所善者,遂执季桓子。桓子诈之,得脱。定公九年,阳虎不胜,奔于齐。是时孔子年五十。

【注释】①公山不狃、阳虎:皆季氏家臣。阳虎为季氏家臣冢宰,季氏执鲁政,故阳虎权倾朝野而叛季氏。季桓子发觉阳虎阴谋说服御者林楚驱车逃脱。事详《左传》定公八年。②阳虎不胜,奔于齐:阳虎杀季桓子不遂,据阳关(今山东泰安东南)以叛,定公九年兵败奔齐。

公山不狃以费叛季氏,使人召孔子。孔子循道弥久,温温无所试,莫能己用,曰:“盖周文武起丰镐而王,今费虽小,傥庶几乎!”欲往。子路不悦,止孔子。孔子曰:傥“夫召我者,岂徒哉?如用我,其为东周!”然亦卒不行。

其后定公以孔子为中都宰,一年,四方皆则之。由中都宰为司空,由司空为大司寇

【注释】①费:在山东费县西南,季氏封邑,公山不狃继阳虎以叛。②温温:默默不得志。③倘:或许。庶几,差不多。④东周:在东方推行周道。⑤中都宰:中都地方官。中都,鲁邑名,今山东汶上县。⑥则:效法。⑦司寇:掌刑狱。

定公十年春,及齐平。夏,齐大夫黎鉏言于景公曰:“鲁用孔丘,其势危齐。”乃使使告鲁为好会,会于夹谷。鲁定公且以乘车好往。孔子摄相事,曰:“臣闻,有文事者必有武备,有武事者必有文备。古者诸侯出疆,必具官以从。请具左右司马。”定公曰:“诺。”具左右司马。会齐侯夹谷,为坛位,土阶三等,以会遇之礼相见,揖让而登。献酬之礼毕,齐有司趋而进曰:“请奏四方之乐。”景公曰:“诺。”于是旌旄羽祓矛戟剑拨,鼓噪而至。孔子趋而进,历阶而登,不尽一等,举袂而言曰:“吾两君为好会,夷狄之乐何为于此?请命有司!”有司却之,不去,则左右视晏子与景公。景公心怍,麾而去之。有顷,齐有司趋而进曰:“请奏宫中之乐。”景公曰:“诺。”优倡侏儒,为戏而前。孔子趋而进,历阶而登,不尽一等,曰:“匹夫而营惑诸侯者,罪当诛。请命有司!”有司加法焉,手足异处。景公惧而动,知义不若,归而大恐,告其群臣曰:“鲁以君子之道辅其君,而子独以夷狄之道教寡人,使得罪于鲁君,为之奈何?”有司进对曰:“君子有过,则谢以质;小人有过,则谢以文。君若悼之,则谢以质。”于是齐侯乃归所侵鲁之郓、汶阳、龟阴之田以谢过

【注释】①平:和平之盟会。②好会:友好之会。③夹谷:齐邑,在今山东莱芜市南面的夹谷峡。④鲁定公且以乘车好往:鲁定公将真的不带武装乘便车去友好相会。⑤摄相事:代理司仪。⑥具官:要文武齐备。具,备。⑦司马:掌军政的武官。⑧为坛位:筑起盟会高台,设立位次。⑨献:互赠礼品。酬:互相敬酒。⑩趋:快步走。⑪旌旄:旌旗。羽祓:皮制护膝。矛戟剑拨:武乐的兵器道具。拨,大楯。⑫历阶而登:一脚一级地快步登阶。按礼法要双脚同登一级地慢步升阶。当时情况紧急,孔子顾不得礼法而历阶;盟台只有三级,但孔子没有上最后一级,又留有分寸,虽急而终不违礼。实际是孔子跳上两级,果断地处理突然事变,有理有节。⑬请命有司:请齐景公命主管者把武乐队撤下去。⑭作:惭愧。⑮侏儒:矮人小丑。⑯营惑:迷惑戏弄。⑰加法:依法执行,斩侏儒。⑱知义不若:自知在道义上输给了对方。⑲谢以质:老老实实地赔礼道歉。⑳谢以文:文过饰非。㉑悼之:担心,惭愧。㉒郓、汶阳、龟阴:皆鲁地。

定公十三年夏,孔子言于定公曰:“臣无藏甲,大夫毋百雉之城。”使仲由为季氏宰,将堕三都。于是叔孙氏先堕郈,季氏将堕费。公山不狃、叔孙辄率费人袭鲁。公与三子入于季氏之宫,登武子之台。费人攻之,弗克,入及公侧。孔子命申句须、乐颀下伐之,费人败。国人追之,败诸姑蔑。二子奔齐,遂堕费。将堕成,公敛处父谓孟孙曰:“堕成,齐人必至于北门。且成,孟氏之保障,无成是无孟氏也。我将弗堕。”十二月,公围成,弗克。

【注释】①藏甲:私人武装。②雉:墙高一丈,长三丈叫一雉。③三都:季氏之都费,叔孙氏之都郈(在山东东平县境),孟孙氏之都成(在山东泰安市南)。④鲁:鲁都曲阜。⑤三子:季孙氏、孟孙氏、叔孙氏。⑥入及公侧:叛者入季氏之宅,进攻到鲁定公所登的台旁。⑦申句须、乐颀:鲁大夫。⑧公敛处父:阳处父,孟孙氏家臣。

孔子堕三都

定公十四年,孔子年五十六,由大司寇行摄相事,有喜色。门人曰:“闻君子祸至不惧,福至不喜。”孔子曰:“有是言也。不曰:‘乐其以贵下人’乎?”于是诛鲁大夫乱政者少正卯。与闻国政三月,粥羔豚者弗饰贾;男女行者别于途;途不拾遗;四方之客至乎邑者,不求有司,皆予之以归。

【注释】①摄相事:代理宰相事。当时季氏为鲁执政,孔子夹谷会时为代理司仪,此亦为司仪而实掌政,相当于后世之宰相。只执政三个月被齐人离间而被迫出走。②饰贾:抬高物价。③别于途:男女分开走路,不相混杂,当时礼法。

齐人闻而惧,曰:“孔子为政,必霸;霸则吾地近焉,我之为先并矣。盍致地焉?”黎鉏曰:“请先尝沮之;沮之而不可则致地,庸迟乎?”于是,选齐国中女子好者八十人,皆衣文衣而舞《康乐;文马三十驷,遗鲁君。陈女乐文马于鲁城南高门外。季桓子微服往观再三,将受,乃语鲁君为周道游,往观终日,怠于政事。子路曰:“夫子可以行矣!”孔子曰:“鲁今且郊,如致膰乎大夫,则吾犹可以止。”桓子卒受齐女乐,三日不听政;郊,又不致膰俎于大夫。孔子遂行,宿乎屯。而师己送,曰:“夫子则非罪。”孔子曰:“吾歌可夫?”歌曰:“彼妇之口,可以出走;彼妇之谒,可以死败。盖优哉游哉,维以卒岁。”师己返,桓子曰:“孔子亦何言?”师己以实告。桓子喟然叹曰“夫子罪我,以群婢故也夫!”

【注释】①黎鉏:齐大夫。②尝沮之:试一试用计除掉孔子。沮,毁坏,引申为除掉。③文衣:华服。《康乐》:舞曲名。④文马:毛色斑斓的马。⑤周道游:环城周遍游。⑥且郊:即将举行郊祭天地的大典。⑦致膰乎大夫:分送祭肉给大夫。膰(fán):祭祀用的烤肉。⑧屯:地名,在鲁都南郊。⑨师己:鲁国的一位乐师。⑩歌曰云云:意谓“那些长舌妇人会使得贤人被迫出走,也能使国家灭亡。我大概只好过闲散日子,了此余生”。⑪罪我:责怪我。

孔子遂适卫,主于子路妻兄颜浊邹家卫灵公问孔子:“居鲁得禄几何?”对曰:“俸粟六万。”卫人亦致粟六万。居顷之,或谮孔子于卫灵公。灵公使公孙余假一出一入。孔子恐获罪焉,居十月,去卫。

【注释】①主:寄居。②六万:六万小斗粟米,合二千石。③一出一入:进进出出监视。

将适陈,过匡。颜刻为仆,以其策指之曰:“昔吾入此,由彼缺也。”匡人闻之,以为鲁之阳虎。阳虎尝暴匡人,匡人于是遂止孔子。孔子状类阳虎,拘焉五日。颜渊后,子曰:“吾以汝为死矣!”颜渊曰:“子在,回何敢死!”匡人拘孔子益急,弟子惧。孔子曰:“文王既没,文不在兹乎?天之将丧斯文也,后死者不得与于斯文也;天之未丧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孔子使从者为宁武子臣于卫,然后得去。去即过蒲,月余,返乎卫,主蘧伯玉家

【注释】①匡:卫邑,在今河南长垣市。②策:马鞭。③缺:缺口。④暴:践踏。⑤止:扣留。⑥文:周代的礼乐制度。⑦宁武子:卫大夫,此时已死百余年,这里记载有误。⑧蒲:卫邑,邻近匡。⑨蘧伯玉:卫大夫。

灵公夫人有南子者,使人谓孔子曰:“四方之君子不辱,欲与寡君为兄弟者,必见寡小君。寡小君愿见。”孔子辞谢,不得已而见之。夫人在絺帷中。孔子入门,北面稽首。夫人自帷中再拜,环珮玉声璆然。孔子曰:“吾乡为弗见;见之,礼答焉。”子路不悦。孔子矢之曰:“予所不者,天厌之!天厌之!”居卫月余,灵公与夫人同车,宦者雍渠参乘,出,使孔子为次乘,招摇市过之。孔子曰:“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于是丑之,去卫,过曹。是岁,鲁定公卒。

【注释】①寡小君:诸侯夫人对别国使者自谦称寡小君。②缔帷:细葛布做的帷帐。③璆然:玉器相击的清脆之声。④孔子曰云云:孔子见南子后对子路等说:“我先前不愿见,既然见了,就要按礼节行事。”⑤矢:同誓。⑥予所不者,天厌之:我说得不实,天将抛弃我!⑦参乘:古代乘车,尊者居左,陪乘居右,称参乘。御者居中。⑧次乘:副车。⑨招摇过市:大摇大摆地走在闹市上。⑩曹:国名,都陶丘,在山东菏泽市西。

孔子去曹适宋,与弟子习礼大树下。宋司马桓魋欲杀孔子,拔其树。孔子去。弟子曰:“可以速矣!”孔子曰:“天生德于予,桓魋其如予何?”

孔子适郑,与弟子相失,孔子独立郭东门。郑人或谓子贡曰:“东门有人,其颡似尧,其项类皋陶,其肩类子产,然自腰以下,不及禹三寸。累累若丧家之狗。”子贡以实告孔子。孔子欣然笑曰:“形状,末也。而谓似丧家之狗,然哉!然哉!”

【注释】①郭东门:外城墙之东门。②自腰以下,不及禹三寸:腰部以下比禹短三寸。

孔子遂至陈,主于司城贞子家。岁余,吴王夫差伐陈,取三邑而去。赵鞅伐朝歌。楚围蔡,蔡迁于吴。吴败越王勾践会稽。

有隼集于陈廷而死,楛矢贯之,石砮,矢长尺有咫。陈滑公使使问仲尼。仲尼曰:“隼来远矣,此肃慎之矢也。昔武王克商,通道九夷百蛮,使各以其方贿来贡,使无忘职业。于是肃慎贡楛矢、石砮,长尺有咫。先王欲昭其令德,以肃慎矢分大姬,配虞胡公而封诸陈。分同姓以珍玉,展亲;分异姓以远方职,使无忘服。故分陈以肃慎矢。”试求之故府,果得之。

【注释】①朝歌:卫都,在河南淇县。②隼(sǔn):鸷鸟。③楛矢贯之:有支楛木箭穿在鸟身上。④石砮:石制箭头。⑤矢长尺有咫:矢长一尺八寸。咫,八寸。⑥肃慎:居于今东北地区的古代民族名。⑦九夷百蛮:形容有许多部族。东方民族称夷,南方民族称蛮。⑧方贿:方物,土特产品。⑨大姬:周武王之长女。⑩展亲:重玉。⑪远方职:边远方物。

孔子居陈三岁,会晋楚争强,更伐陈。及吴侵陈,陈常被寇。孔子曰:“归与!归与!吾党之小子狂简,进取,不忘其初。”于是孔子去陈。过蒲,会公叔氏以蒲叛,蒲人止孔子。弟子有公良孺者,以私车五乘从孔子。其为人,长,贤,有勇力,谓曰:“吾昔从夫子遇难于匡,今又遇难于此,命也已!吾与夫子再罹难,宁斗而死。”斗甚疾。蒲人惧,谓孔子曰:“苟毋适卫,吾出子。”与之盟,出孔子东门。孔子遂适卫。子贡曰:“盟可负邪?”孔子曰:“要盟也,神不听。”

【注释】①更伐陈:晋楚两国轮流攻打陈。②归与归与三句:回国吧!回国吧!留在家乡的学生们,志向远大,很有进取心,还保持着本始的善性。狂简:志向远大的情态。初:人性本善。③蒲:在河北长垣市。④罹(lí)难:遇难。⑤疾:凶狠。⑥出:释放。⑦负:违背。⑧要盟:被胁迫订立的盟约。

卫灵公闻孔子来,喜,郊迎。问曰:“蒲可伐乎?”对曰:“可。”灵公曰:“吾大夫以为不可。今蒲,卫之所以待晋楚也,以卫伐之,无乃不可乎?”孔子曰:“其男子有死之志,妇人有保西河之志。吾所伐者,不过四五人。”灵公曰:“善。”然不伐蒲。

灵公老,怠于政,不用孔子。孔子喟然叹曰:“苟有用我者,期月而已,三年有成。”孔子行。

【注释】①待:防御。蒲在卫的西南,介于卫与晋楚之间为一缓冲地带,故卫灵公欲伐而犹豫不决。②西河:卫西境沿河一带地区。③四五人:蒲邑为首的叛乱分子公叔氏等,不过四、五人。④期月:整十二个月,即一年。

佛肸为中牟宰,赵简子攻范、中行,伐中牟。佛肸叛,使人召孔子,孔子欲往。子路曰:“由闻诸夫子:‘其身亲为不善者,君子不入也’。今佛肸亲以中牟叛,子欲往,如之何?”孔子曰:“有是言也。不曰坚乎,磨而不磷;不曰白乎,涅而不淄。我岂匏瓜也哉,焉能系而不食?”

【注释】①佛肸:晋大夫中行氏的家臣。中牟:晋邑,在河北邢台、邯郸之间。②磷:薄。③涅:黑色染料。淄,黑色。④匏瓜:长老了不可食,只能吊着供人观赏。孔子慨叹,自己有才干,怎能不去找机会施展呢。

孔子击磬。有荷蒉而过门者,曰:“有心哉,击磬乎!硁硁乎,莫己知也夫!而已矣!”

【注释】①磬:石制的乐器。②荷蒉:背负草包。③硁硁:沉沉的磬声,象征击磬人沉重的心事。

孔子学鼓琴师襄子,十日不进。师襄子曰:“可以益矣。”孔子曰:“丘已习其曲矣,未得其数也。”有间,曰:“已习其数,可以益矣。”孔子曰:“丘未得其志也。”有间,曰:“已习其志,可以益矣。”孔子曰:“丘未得其为人也。”有间,有所穆然深思焉,有所怡然高望而远志焉。曰:“丘得其为人,黯然而黑,几然而长,眼如望羊,如王四国。非文王其谁能为此也!”师襄子避席再拜,曰:“师盖云《文王操》也。”

【注释】①数:节奏度数。②志:乐曲表达的思想感情。③丘已二句:我孔丘还没体会出作曲者是怎样的为人。④穆然:沉静深思的样子。⑤丘得其为人等句:我体会到作曲者是怎样的人了:黑黑的皮肤,高高的个子,眼如汪洋,胸襟可以包容天下,除了文王,别人没有这样的气质。几然,颀长的样子。望羊,通汪洋。⑥《文王操》:相传为周文王所作的琴曲名。

孔子既不得用于卫,将西见赵简子。至于河而闻窦鸣犊、舜华之死也,临河而叹曰:“美哉水,洋洋乎!丘之不济此,命也夫!”子贡趋而进,曰:“敢问何谓也?”孔子曰:“窦鸣犊、舜华,晋国之贤大夫也。赵简子未得志之时,须此两人而后从政,及其已得志,杀之乃从政。丘闻之也:刳胎杀夭,则麒麟不至郊;竭泽涸渔,则蛟龙不合阴阳;覆巢毁卵,则凤凰不翔。何则?君子讳伤其类也。夫鸟兽之于不义也尚知避之,而况乎丘哉!”乃还息乎陬乡,作为《陬操》以哀之。而返乎卫。入主蘧伯玉家。

【注释】①洋洋:盛大的样子。②须:通“需”,需要。③刳(kū)胎杀夭:剖开兽腹杀死胎兽。④麒麟不至郊等句:分别指陆上、水中、空中的动物。类:同类。⑤陬乡:地名。⑥《陬操》:琴曲名。

他日,灵公问兵阵。孔子曰:“俎豆之事,则尝闻之;军旅之事,未之学也。”明日,与孔子语,见飞雁,仰视之,色不在孔子。孔子遂行,复如陈。

夏,卫灵公卒,立孙辄,是为卫出公。六月,赵鞅纳太子蒯聩于戚。阳虎使太子絻,八人衰经,伪自卫迎者,哭而入,遂居焉。冬,蔡迁于州来。是岁,鲁哀公三年,而孔子年六十矣。齐助卫围戚,以卫太子蒯聩在故也。

夏,鲁桓釐庙燔,南宫敬叔救火。孔子在陈,闻之,曰:“灾必于桓釐庙乎?”已而果然。

【注释】①戚:卫邑名,在河南濮阳市北。②絻(wèn):初丧之服,去冠,用布包裹发髻。③衰(cuī)绖(dié):带麻的丧服。④州来:原为楚邑,为吴所夺。公元前492年,吴人迁蔡昭侯于州来,称下蔡,在今安徽凤台县。⑤燔:遭火灾。

秋,季桓子病,辇而见鲁城,喟然叹曰:“昔此国几兴矣,以吾获罪于孔子,故不兴也。”顾谓其嗣康子曰:“我即死,若必相鲁;相鲁,必召仲尼。”后数日,桓子卒,康子代立。已葬,欲召仲尼。公之鱼曰:“昔吾先君用之不终,终为诸侯笑。今又用之,不能终,是再为诸侯笑。”康子曰:“则谁召而可?”曰:“必召冉求。”于是使使召冉求。冉求将行,孔子曰:“鲁人召求,非小用之,将大用之也。”是日,孔子曰:“归乎!归乎!吾党之小子狂简,斐然成章,吾不知所以裁之。”子贡知孔子思归,送冉求,因诫曰:“即用,以孔子为招”云。

【注释】①辇(niǎn):人力车。此作动词用,指季桓子坐在车上。②顾:回过头。③公之鱼:季孙氏家臣。④斐然成章:有文采的样子。⑤裁:裁正,指导。(www.daowen.com)

冉求既去,明年,孔子自陈迁于蔡。蔡昭公将如吴,吴召之也。前,昭公欺其臣迁州来,后将往,大夫惧复迁,公孙翩射杀昭公。楚侵蔡。秋,齐景公卒。

【注释】①昭公欺其臣迁州来:蔡昭公迁州来,是迫于吴而瞒着大臣们干的。②公子翩:蔡大夫。

明年,孔子自蔡如叶。叶公问政,孔子曰:“政在来远附迩。”他日,叶公问孔子于子路,子路不对。孔子闻之,曰:“由,尔何不对曰‘其为人也:学道不倦,诲人不厌,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

【注释】①叶:楚邑,在河南叶县。②来远附迩:使远者来,近者附。

去叶,返于蔡。长沮、桀溺耦而耕,孔子以为隐者,使子路问津焉。长沮曰:“彼执舆者为谁?”子路曰:“为孔丘。”曰:“是鲁孔丘与?”曰:“然。”曰:“是知津矣。”桀溺谓子路曰:“子为谁?”曰:“为仲由。”曰:“子,孔丘之徒与?”曰:“然”。桀溺曰:“悠悠者,天下皆是也,而谁以易之!且与其从避人之士,岂若从避世之士哉!”耰而不辍。子路以告孔子,孔子怃然,曰:“鸟兽不可与同群。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

【注释】①耦耕:两人结伙拉犁耕田。②问津:问渡口。津,渡口。③执舆:赶车。④为:是。⑤谁以易之:谁能改变这世道。⑥从避人之士:孔子周游列国,避开恶人择善而仕。避世之士:避世的隐者,桀溺自称。⑦耰而不辍:干活不停。耰,除草农具,此作动词用。⑧怃然:哀伤的样子。

他日,子路行,遇荷蓧丈人,曰:“子见夫子乎?”丈人曰:“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植其杖而芸。子路以告,孔子曰:“隐者也。”复往,则亡。

【注释】①荷蓧丈人:肩背草筐的老人。②植其杖而芸:把手杖插在地上拔起草来。植,插。芸,除草。

孔子迁于蔡三岁,吴伐陈。楚救陈,军于城父。闻孔子在陈、蔡之间,楚使人聘孔子。孔子将往拜礼。陈、蔡大夫谋曰:“孔子贤者,所刺讥皆中诸侯之疾。今者久留陈、蔡之间,诸大夫所设行,皆非仲尼之意。今楚,大国也,来聘孔子。孔子用于楚,则陈、蔡用事大夫危矣。”于是乃相与发徒役,围孔子于野。不得行,绝粮,从者病,莫能兴。孔子讲诵弦歌不衰。子路愠见,曰:“君子亦有穷乎?”孔子曰:“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子贡色作。孔子曰:“赐,尔以予为多学而识之者与?”曰:“然。非与?”孔子曰:“非也,予一以贯之。”

【注释】①城父:陈邑,后归楚,在安徽亳州东南。②所刺讥皆中诸侯之疾:所批评的都能击中各国的弊病。③设行:所作所为。④用事大夫:执政大夫。⑤相与发徒役:共同商定发动私家兵员。⑥固穷:在穷困时仍能坚守志节。⑦色作:变脸色。⑧以一贯之:坚守正道,始终如一。

孔子知弟子有愠心,乃召子路而问曰:“《诗》云:‘匪兕匪虎,率彼旷野’。吾道非邪?吾何为于此?”子路曰:“意者吾未仁邪?人之不我信也。意者吾未智邪?人之不我行也。”孔子曰:“有是乎?由,譬使仁者而必信,安有伯夷,叔齐?使智者而必行,安有王子比干?”子路出,子贡入见。孔子曰:“赐,《诗》云:‘匪兕匪虎,率彼旷野’。吾道非邪?吾何为于此?”子贡曰:“夫子之道至大也,故天下莫能容夫子。夫子盖少贬焉。”孔子曰:“赐,良农能稼,而不能为穑;良工能巧,而不能为顺;君子能修其道,纲而纪之,统而理之,而不能为容。今尔不修尔道而求为容。赐,而志不远矣!”子贡出,颜回入见。孔子曰:“回,《诗》云:‘匪兕匪虎,率彼旷野’。吾道非邪?吾何为于此?”颜回曰:“夫子之道至大,故天下莫能容。虽然,夫子推而行之,不容何病?不容然后现君子!夫道之不修也,是吾丑也;夫道既已大修而不用,是有国者之丑也。不容何病?不容然后现君子!”孔子欣然而笑曰:“有是哉!颜氏之子!使尔多财,吾为尔宰。”于是使子贡至楚。楚昭王兴师迎孔子,然后得免。

【注释】①诗云:引自《诗·小雅·何草不黄》。匪,同非。句意:不是犀牛,不是老虎,为何巡行在旷野之中。②有是乎:是这样的吗?③贬:把原则和主张放低一点。④良农能稼而不能为穑:一个好的农夫能辛勤耕作(稼),但不一定有好的收获(穑)。因收获有多种因素,还受气候等条件限制。⑤良工能巧而不能为顺:良工虽制造精巧,但不一定人人满意。⑥容:接受。

昭王将以书社地七百里封孔子。楚令尹子西曰:“王之使使诸侯有如子贡者乎?”曰:“无有。”“王之辅相有如颜回者乎?”曰:“无有。”“王之将率有如子路者乎”曰:“无有。”“王之官尹有如宰予者乎?”曰:“无有。”“且楚之祖封于周,号为子男,五十里。今孔丘述三、五之法,明周、召之业,王若用之,则楚安得世世堂堂方数千里乎?夫文王在丰,武王在镐,百里之君,卒王天下。今孔丘得据土壤,贤弟子为佐,非楚之福也!”昭王乃止。其秋,楚昭王卒于城父。

【注释】①书社地:有众多民户的富庶之地。古以二十五家为里,里各立社,书其社之人名于图籍,谓之书社。七百里书社有一万七千户,是很大的一个区域。②述三五之法:遵循三皇五帝的遗规。③明周、召之业:发扬周公、召公的德业。

楚狂接舆歌而过孔子,曰:“凤兮,凤兮!何德之衰!往者不可谏兮,来者犹可追也!已而,已而!今之从政者殆而!”孔子下,欲与之言。趋而去,弗得与之言。

【注释】①楚狂接舆歌而过孔子:楚国一个装疯的隐者名接舆,唱着歌经过孔子的身边。②凤:喻孔子。③已而,已而句:算了吧,算了吧,现今的从政者都是些危险人物。接舆以疯歌劝孔子归隐。

于是,孔子自楚返乎卫。是岁也,孔子年六十三,而鲁哀公六年也。

其明年,吴与鲁会缯,征百牢。太宰嚭召季康子。康子使子贡往,然后得已。

【注释】①缯:鄫,古国名,此时为鲁邑,在山东枣庄市东南。②征百牢:需索一百牢祭典用的牲畜。牛、豕、羊三牲具称一牢,一百牢各三百头,共九百头。

孔子曰:“鲁、卫之政,兄弟也。”是时,卫君辄父不得立,在外,诸侯数以为让。而孔子弟子多仕于卫,卫君欲得孔子为政。子路曰:“卫君待子而为政,子将奚先?”孔子曰:“必也正名乎!”子路曰:“有是哉?子之迂也!何其正也?”孔子曰:“野哉由也!夫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矣。夫君子为之必可名,言之必可行。君子于其言,无所苟而已矣。”

【注释】①让:责备。②正名:整顿纲纪,确定名分。③野:粗陋,缺乏修养。④措:放置。手足无措,喻不知如何行动。⑤夫君子二句:君子所做的事,都能讲出一番道理;君子说了话就要做到。⑥君子于其言,无所苟而已矣:君子对于他的言论,是不能随便说的。

其明年,冉有为季氏将师,与齐战于郎,克之。季康子曰:“子之于军旅,学之乎?性之乎?”冉有曰:“学之于孔子。”季康子曰:“孔子何如人哉?”对曰:“用之有名,播之百姓,质诸鬼神而无憾。求之至于此道,虽累千社,夫子不利也。”康子曰:“我欲召之,可乎?”对曰:“欲召之,则毋以小人固之,则可矣。”而卫孔文子将攻太叔,问策于仲尼。仲尼辞不知,退而命载而行,曰:“鸟能择木,木岂能择鸟乎!”文子固止。会季康子逐公华、公宾、公林,以币迎孔子,孔子归鲁。

【注释】①将师:统率军队。②郎:鲁邑,在今山东滕州市西南。③性:天生的,天才。④用之有名等句:给孔子一个名分用世,让他把德政施给百姓,百姓这样做去问鬼神也没有遗憾。如把孔子像对我冉求一样来使用,让他去打仗,即使给一千个社的土地,孔子也不会干的。⑤毋以小人固:不要用小人束缚他的手脚。⑥孔文子、太叔:均卫大夫,互相火拼。⑦固止:坚决挽留,止其离去。⑧公华、公宾、公林:季康子身边的三个小人。⑨币:赠送礼物。

孔子之去鲁,凡十四岁而返乎鲁。

鲁哀公问政,对曰:“政在选臣。”季康子问政,曰:“举直错诸枉,则枉者直。”康子患盗,孔子曰:“苟子之不欲,虽赏之不窃。”然鲁终不能用孔子,孔子亦不求仕。

【注释】①举直错诸枉,则枉者直:举用正直的人,废止邪枉的人,那么邪枉的人也会正直起来。②孔子曰二句:孔子说:“如果在上位的你没有贪欲,即使悬赏,人们也不会去偷窃。”

孔子周游列国

孔子之时,周室微而礼乐废,《诗》《书》缺。追迹三代之礼,序《书传》,上纪唐虞之际,下至秦穆,编次其事。曰:“夏礼吾能言之,杞不足征也;殷礼吾能言之,宋不足征也。足,则吾能征之矣。”观殷、夏所损益,曰:“后虽百世可知也,以一文一质。周监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故《书传》、《礼记》自孔氏。

【注释】①序《书传》:为《尚书》作序。②夏礼四句:孔子说,夏、商的制度他能讲出来,但不能从杞、宋找足证据。杞,是夏的后代,宋是商的后代。③损益:增减。④周监二代:周朝借鉴于夏、商两代而建立本朝的典章制度。监,同鉴,借鉴。⑤郁郁:丰富貌。

孔子语鲁太师:“乐其可知也。始作,翕如,纵之,纯如,皦如,绎如也,以成。”“吾自卫返鲁,然后乐正,《雅》《颂》各得其所。”

【注释】①乐其可知五句:描述音乐的演奏是有一定规律的。翕如,协调的样子。纯如,和谐的样子。皦如,音节明快。绎如,相续不绝。②《雅》《颂》各得其所:使雅、颂两部分的诗歌恢复了原来的乐调。

古者,《诗》三千余篇,及至孔子,去其重,取可施于礼义,上采契、后稷,中述殷、周之盛,至幽、厉之缺,始于衽席,故曰:“《关雎》之乱以为《风》始,《鹿鸣》为《小雅》始,《文王》为《大雅》始,《清庙》为《颂》始。”三百五篇,孔子皆弦歌之,以求合《韶》《武》《雅》《颂》之音。礼乐自此可得而述,以备王道,成六艺

【注释】①始于衽席:以男女夫妇的伦常为起点。指《诗经》以歌唱爱情的《关雎》为第一篇。②韶、武:古乐曲名,相传《韶》是舜乐,《武》是武王伐纣之乐。③六艺:六经,诗、书、礼、乐、易、春秋。

孔子晚而喜《易》,序《彖》《系》《象》《说卦》《文言》。读《易》,韦编三绝。曰:“假我数年,若是,我于《易》则彬彬矣。”

【注释】①序《彖》《系》《象》《说卦》《文言》:孔子注《易》所作的《十翼》,即十篇阐述易理的论文,有《上彖》《下彖》《上象》《下象》《上系》《下系》《文言》《序卦》《说卦》《杂封》。②韦编三绝:系竹简的皮带(韦)多处折断。说明孔子读书之勤,皮带都多处翻断。③彬彬:文质兼备的样子。

孔子以诗、书、礼、乐教,弟子盖三千焉,身通六艺者七十有二人。如颜浊邹之徒,颇受业者甚众。孔子以四教:文,行,忠,信。绝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所慎:斋、战、疾。子罕言利,与命与仁。不愤不启。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弗复也

【注释】①颜浊邹:孔子弟子,子路妻兄,卫国人,不在七十二人之中。②绝四句:孔子认为学习要杜绝四种恶习:不要凭空臆测,不要主观武断,不要固执成见,不要自以为是。③所慎:斋、战、疾:孔子最重视三件事:斋戒、战争、疾病。④子罕言利,与命与仁:孔子很少谈生意经,却大讲天命与仁德。与,称赞,大讲。⑤不愤不启:不到想求明白而又未得之时,就不去启发。⑥弗复:不再教。

其于乡党,恂恂似不能言者;其于宗庙朝廷,辩辩言,唯谨尔。朝,与上大夫言,訚訚如也;与下大夫言,侃侃如也

【注释】①其于乡党:他在乡亲之中。②恂恂:温和谦逊的样子。③辩辩言句:说话滔滔不绝,但是很谨慎。④訚(yín)訚:文雅端庄的样子。⑤侃侃:慷慨正直的样子。

入公门,鞠躬如也;趋进,翼如也。君召使傧,色勃如也;君命召,不俟驾行矣

【注释】①入公门三句:孔子进入国君之门,就保持低头弯腰的恭敬姿势;快到国君跟前小步快走,两臂后伸如鸟翼,极端的恭谦。②君召使傧,色勃如也:奉君命迎接宾客,表情十分庄重。③君命召,不俟驾而行:国君召见,闻声而动,等不及驾好车就开步走。

鱼馁,肉败,割不正,不食。席不正,不坐。食于有丧者之侧,未尝饱也。

是日哭,则不歌。见齐衰、瞽者,虽童子必变

【注释】①馁:腐败。②齐衰:丧服。变:变脸色,显现悲戚同情的表情。

“三人行,必得我师。”“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使人歌,善,则使复之,然后和之。

子不语怪、力、乱、神。

子贡曰:“夫子之文章,可得闻也;夫子言天道与性命,弗可得闻也已。”颜渊喟然叹曰:“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既竭我才,如有所立,卓尔!虽欲从之,蔑由也已!”

【注释】①博我以文三句:用知识(文)开拓我的胸襟(博闻),用礼义约束我的情志,激发了我的热情,虽然想暂停一下都不可能。②既竭我才五句:我竭尽了才力,好像有所成就,但老师的学问依然高高地耸立在面前,我想攀登上去,却总是找不到路径。谓孔子的人品学问,不可企及。蔑,通莫,没有,找不到。

达巷党人曰:“大哉孔子!博学而无所成名。”子闻之,曰:“我何执?执御乎?执射乎?我执御矣。”牢曰:“子云:‘不试,故艺’。”

【注释】①我执御矣:我不是还有点赶车的专长吗!这是孔子对达巷乡下小青年议论的轻松回答,好一笑置之。②牢曰云云:孔子学生子牢说:孔子说过,因不见用于世,所以有时间学了些技艺。

鲁哀公十四年春,狩大野。叔孙氏车子鉏商获兽,以为不祥。仲尼视之,曰:“麟也!”取之。曰:“河不出图,洛不出书,吾已矣夫!”颜渊死,孔子曰:“天丧予!”及西狩见麟,曰:“吾道穷矣!”喟然叹曰:“莫知我夫!”子贡曰:“何为莫知子?”子曰:“不怨天,不尤人,下学而上达,知我者,其天乎!”

【注释】①大野:泽名,在今山东巨野西部和北部。广阔的原野。鲁哀公所猎大野,在今山东巨野北。②车子鉏商:车上武士名商。③吾已矣夫:孔子认为,圣人用世,河出图,洛出书,现在没有这些征验,我算是完了。④吾道穷矣:我的理想破灭了。⑤尤:抱怨。

“不降其志,不辱其身,伯夷、叔齐乎!”谓“柳下惠、少连,降志辱身矣。”谓“虞仲、夷逸隐居放言,行中清,废中权。”“我则异于是,无可无不可。”

【注释】①降志辱身:降低了志节,身体受沾污。柳下惠,名展禽,鲁之贤大夫,但仕途坎坷,曾三次被降黜,比起不食周禄的伯夷、叔齐要低一等了。少连,又名季连,以孝行著称。②虞仲、夷逸:两隐士。放言:危言高论,不避忌讳。③行中清:行为清正。④废中权:抛弃名位,权变处世。

子曰:“弗乎,弗乎?君子病没世而名不称焉。吾道不行矣,吾何以自现于后世哉?”乃因“史记”作《春秋》,上至隐公,下讫哀公十四年,十二公。据鲁,亲周,故殷,运之三代。约其文辞而旨博。故吴、楚之君自称王,而《春秋》贬之曰“子”。践土之会,实召周天子,而《春秋》讳之曰“天王狩于河阳”:推此类以绳当世。贬损之义,后有王者,举而开之,《春秋》之义行,则天下乱臣贼子惧焉。

【注释】①弗乎:不是吗?②史记:史籍。③十二公:鲁国隐、桓、庄、闵、僖、文、宣、成、襄、昭、定、哀十二公。④据鲁三句:以鲁为主体,以周为宗主,以殷为参考。⑤运之三代:汇通考察夏、商、周三代典章制度的损益沿革,阐明再继承兴革关系。⑥约其文辞而旨博:使文辞含蓄而旨意深远。⑦践土之会:周襄王二十年(公元前632年),晋文公在城濮之战中打败楚国,乘机召周襄王及诸侯在践土盟会,以确立晋的霸主地位。践土,郑地,在今河南原阳县西南。⑧天王狩于河阳:孔子认为以臣召君,不足为训,所以记为襄王到河阳狩猎。河阳,晋邑,在今河南孟州市。⑨绳:作准绳。⑩开:推行。

孔子在位,听讼文辞,有可与人共者,弗独有也。至于为《春秋》,笔则笔,削则削,子夏之徒不能赞一辞。弟子受《春秋》,孔子曰:“后世知丘者以《春秋》,而罪丘者亦以《春秋》。”

【注释】①听讼文辞:决狱断案。②弗独有也:不独断专行。③笔则笔,削则削:孔子所作《春秋》,该记载的就记载,该删削的就删削。④子夏之徒不能赞一辞:即使子夏这样的文学高材生也不能增损一个字。⑤受:听讲。

明岁,子路死于卫。

孔子病,子贡请见。孔子方负杖逍遥于门,曰:“赐,汝来何其晚也!”孔子因叹,歌曰:“泰山坏乎!梁柱摧乎!哲人萎乎!”因以涕下。谓子贡曰:“天下无道久矣,莫能宗予。夏人殡于东阶,周人于西阶,殷人两柱间。昨暮予梦坐奠两柱之间,予始殷人也。”后七日卒。

【注释】①负杖逍遥于门:扶着手杖在门前无拘无束地散步。②赐:孔子学生子贡,姓端木,名赐。③萎:枯槁,死亡。④宗予:信仰我的主张。⑤昨暮二句:我做梦坐在两柱之间受人祭奠,说明我的始祖是殷人。

孔子年七十三,以鲁哀公十六年四月己丑卒。

哀公诔之曰:“旻天不吊,不愁遗一老,俾屏余一人以在位!茕茕予在疚。鸣呼哀哉!尼父,毋自律!”子贡曰:“君其不没于鲁乎!夫子之言曰:‘礼失则昏,名失则愆。失志为昏,失所为愆。’生不能用,死而诔之,非礼也;称‘余一人’,非名也。”

【注释】①诔:哀悼死者的文字。②不吊:不怜悯。③愁(yìn):愿,肯。④茕茕(qióng):孤独忧思的样子。⑤毋自律:我也顾不得礼法了。鲁哀公伤心失去孔子,顾不得礼法的约束而失常态,称余一人。⑥君其不没于鲁乎:哀公不能善终于鲁国。鲁哀公因三桓作乱出亡于卫、邹、越等国,死于鲁大夫有山氏之家。⑦礼失则昏四句:对国家来说,丧失礼义,就要混乱;丧失名分,就有错误。对一个人来说,丧失志气,就是昏乱;失去分寸,就是差错。⑧余一人,非名也:予一人,乃天子自称,鲁哀公诸侯而称“予一人”,就是非礼,不合名分。不过天子自称乃谦称,鲁哀公伤痛时自称,乃孤独一人之义,后来果然落得孤家寡人的下场而死去,乃不用贤之过也。

孔子葬鲁城北泗上,弟子皆服三年。三年心丧毕,相诀而去,则哭,各复尽哀;或复留。唯子贡庐于冢上,凡六年,然后去。弟子及鲁人往从冢而家者,百有余室,因命曰孔里。

【注释】①泗上:泗水岸上。②心丧:心中哀悼。③诀(jué):离别。④庐于冢上:在孔子墓旁建了一座小屋。庐,小屋。

鲁世世相传,以岁时奉祠孔子冢。而诸儒亦讲礼、乡饮、大射于孔子冢。孔子冢大一顷。故所居堂、弟子内,后世因庙,藏孔子衣、冠、琴、车、书,至于汉,二百余年不绝。高皇帝过鲁,以太牢祠焉。诸侯卿相至,常先谒,然后从政。

【注释】①岁时奉祠:每年按时致祭。②讲礼:讲论孔子的政治主张。乡饮:乡饮酒。古代乡校毕业时,乡大夫招待饮酒,考察荐举人才。大射:诸侯举行祭祀时与群臣习射观礼,称为大射。孔门弟子在祭祀孔子时举行各种礼仪活动。冢,据下文赞语“诸生以时习礼其家”,应为“家”。此“冢”字,以及下句“孔子冢大一顷”,两“冢”字乃“家”字之误。③故所居堂三句:孔子故居,以及弟子住所,后人把它改成孔子的庙。④太牢:牛、羊、豕三牲具,谓之太牢。

孔子生鲤,字伯鱼。伯鱼年五十,先孔子死。伯鱼生伋,字子思。年六十二。尝困于宋。子思作《中庸》。子思生白,字子上,年四十七。子上生求,字子家,年四十五。子家生箕,字子京,年四十六。子京生穿,字子高,年五十一。子高生子慎,年五十七,尝为魏相。子慎生鲋,年五十七,为陈王涉博士,死于陈下。鲋弟子襄,年五十七,尝为孝惠皇帝博士,迁为长沙太守,长九尺六寸。子襄生忠,年五十七。忠生武。武生延年及安国。安国为今皇帝博士,至临淮太守,早卒。安国生卬。卬生欢

【注释】①今皇帝:汉武帝。博士:秦汉时备顾问的官员,后来为太学教师,秩六百石。②安国二句:增窜之文,排五楷以别之。

太史公曰:《诗》有之:“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余读孔氏书,想见其为人。适鲁,观仲尼庙堂车服礼器,诸生以时习礼其家,余祗回留之不能去云。天下君王至于贤人众矣,当时则荣,没则已焉。孔子布衣,传十余世,学者宗之。自天子王侯,中国言《六艺》者折中于夫子,可谓至圣矣!

【注释】①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这两句诗见《诗经·小雅·车》,喻孔子的道德学问像高山一样使人瞻仰,像大路一样导人遵循。仰,瞻望。景行,大路,喻行为光明正大。止,表示肯定的句尾语助词。②孔氏书:主要指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论语》。③祗回:一作低回,即徘徊沉思。④传十余世:孔子第十二代孙孔安国是司马迁的古文《尚书》老师,所以儒学至汉已传十余世。⑤折中:从中折断,即不偏不倚正合中度,这里指孔子的言论是判断事物是非的准则。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