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大学就业指导:职业发展与选择

大学就业指导:职业发展与选择

时间:2023-09-2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职业准备在这个阶段,主要发展自己的职业想象力,对职业进行选择和评估,同时接受相应的职业教育。职业生涯中期在这个阶段,主要是对早期的职业生涯进行评估,强化或转变职业理想,选择特定的职业并有所成就。在这一阶段所充当的角色是学生、职业工作的候选人等。

大学就业指导:职业发展与选择

案例导入

方文山的求职

提起周杰伦,就不能不提方文山,他是周杰伦的最佳拍档。周杰伦说,“没有方文山,我的歌不会这么成功”。方文山的歌词充满画面感,文字剪接宛如电影场景般跳跃,在传统歌词创作领域中独树一帜。

方文山如今已经是华语乐坛最优秀的词作人之一,但如果方文山不说话,你会把他当作送外卖的,实际上他曾经就是个送外卖的。

方文山是电子专业毕业,为了梦想而在台湾打拼。他做过防盗器材的推销员,还曾帮别人送过外卖,送过报纸,做过中介、安装管线工等工作。他原来的理想是做一位优秀的电影编剧,进而成为合格的电影导演,但当时台湾地区电影的整体滑坡让他望而却步,只好退而求其次地拼命创作歌词。方文山当时最喜欢的是电影,只是觉得可以通过写歌词这个渠道,帮助他迂回进入电影圈。方文山在做一名还算称职的管线工之余,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在创作歌词上,直到可以选出100多首,集成词册。

这时,方文山开始了他的求职之路。他翻了半年内所有的CD内页,找最红的歌手和制作人,把集成册子的歌词邮寄给他们,一次寄100份。为什么要寄这么多份?方文山是做了计算的,他估计经过前台小姐、企宣、制作人层层辗转,大概只有五六份被目标人物收到。但实际上他估算得太乐观了,这样的求职持续了一年多,结果都是石沉大海,直到有一天接到吴宗宪的电话。同时吴宗宪还签约了一位会弹钢琴的小伙子,他就是周杰伦。

由于被吴宗宪发掘并赏识,方文山得以进入华语流行音乐界,和周杰伦结成黄金搭档,最终被广泛接受和认可,真正地成为“华语乐坛回避不掉的人物”。

看到以上方文山的成功之路,每个有梦想的人可能都会兴奋不已,好似都找到了可以成功的捷径。实际上成功之路远没有那么简单,也不是所有的途径都可以被复制的。别人能用这条路走通,你则未必。方文山的求职之路有无可以借鉴的地方呢?那当然是有的。

你如果能像方文山一样,在卑微乏味的工作中,喜欢自己,不放弃自己的梦想,在一年多无果的情况下仍然有拥抱梦想的力量,你即使成不了方文山,也能成为方文海。

如果方文山寄出去的不是100多首的歌词集子而是一份求职简历,简历上面仅仅是自我评价,如“将音乐视作生命、团结同事、刻苦耐劳”,你觉得他会有机会吗?仅仅有梦想是永远不够的,关键是你为梦想做了什么,坚持了什么,有什么样的结果。

方文山那本歌词集的第一页是这样写的,“这是我去芜存菁后的作品……已经预埋了音乐韵脚,而且充分考虑了流行音乐承转的节奏要求……”求职信是给人看的,不是自我陶醉,要充分考虑对方的需求,提供他人认可的价值。

方文山说,进入圈子以后我才知道这个寄歌词的渠道有问题,实际上这个圈子基本上是通过圈内的编曲老师推荐,艺人的同学朋友推荐。而我比较走运,刚好赶上吴宗宪想组建音乐工作室。

方文山被吴宗宪相中有它的偶然性。但如果方文山在做出求职行为之前更好地了解音乐圈的规则、采用词曲的渠道,而不是自我想象的话,一定可以更早地求职成功。所以,求职之前要先尽量接触相应的圈子,尽量地获取信息,尽量地扩大“朋友圈”。

问题导向

1.方文山的求职过程对你有什么启示?

2.从方文山的案例中我们可以获得的经验是什么?

3.我们该怎样规划自己未来的职业发展?

知识引导

一、职业发展观点综述

1.舒伯的职业发展观点

美国心理学家舒伯将职业发展阶段与角色彼此间交互影响的状况描绘成一个多重角色职业生涯发展的综合图形,即“生涯的彩虹图”(Life-career rainbow),如下图:

2.金斯伯格的职业发展观点

金斯伯格是美国著名的职业指导专家、职业生涯发展理论的先驱和典型代表人物。他将职业生涯的发展分为幻想期、尝试期和现实期三个阶段。

(1)幻想期(11岁之前)

11岁之前处于一个人的儿童时期。这个时期,儿童们对成人世界充满了好奇,他们经常将所看到的或接触到的各类职业和工作者通过游戏活动展现出来,在游戏中所扮演的角色仅仅单纯凭自己的兴趣和爱好,完全处于幻想之中。这是他们职业意识的萌芽期。

(2)尝试期(11~18岁)

这个时期是由少年儿童向青年过渡的时期。随着个体进入青少年期,心理和生理都在迅速成长发育和变化,独立性和成人感增强,价值观念开始形成。此时在职业需求上呈现出的特点是:不仅有职业兴趣,还开始注意职业角色的社会地位、社会意义,以及社会对该职业的需要等。

(3)现实期(18岁以后)

18岁以后的青年阶段,个体开始逐渐步入社会,开始就业。在这个时期,能够客观地把自己的职业愿望或要求,同自己的主观条件、能力,以及社会现实的职业需要紧密联系起来,寻找适合自己的职业角色。

3.格林豪斯的职业发展观点

美国心理学博士格林豪斯将职业生涯划分为五个阶段:职业准备、进入组织、职业生涯初期、职业生涯中期和职业生涯后期。

(1)职业准备(0~18岁)

在这个阶段,主要发展自己的职业想象力,对职业进行选择和评估,同时接受相应的职业教育

(2)进入组织(19~25岁)

在这个阶段,主要是获取足量信息,尽量选择一种合适的、较为满意的职业。

(3)职业生涯初期(26~40岁)

在这个阶段,学习职业技术,提高工作能力并逐步适应职业工作,适应和融入组织,为未来的职业成功做好准备,是该时期的主要任务。

(4)职业生涯中期(41~55岁)

在这个阶段,主要是对早期的职业生涯进行评估,强化或转变职业理想,选择特定的职业并有所成就。

(5)职业生涯后期(56岁以后)(www.daowen.com)

在这个阶段,主要是保持成就,维持自尊,准备退休。

4.施恩的职业发展观点

著名的职业生涯管理学家施恩将职业生涯分为9个阶段:成长、幻想、探索阶段;进入工作世界;基础培训;早期职业的正式成员资格;职业中期;职业中期危机阶段;职业后期;衰退和离职阶段;退休。

(1)成长、幻想、探索阶段(0~21岁)

处于这一职业发展阶段的主要任务是:发展和发现自己的需要、兴趣和能力,为未来的职业选择打好基础;学习职业方面的知识,寻找现实的角色模型;接受教育和培训,开发工作世界中所需要的基本习惯和技能。在这一阶段所充当的角色是学生、职业工作的候选人等。

(2)进入工作世界(16~25岁)

首先,进入劳动力市场,谋取可能成为一种职业基础的第一项工作;其次,个人和雇主之间达成正式可行的契约,个人成为一个组织或一种职业的成员,充当的角色是:应聘者、新学员。

(3)基础培训(16~25岁)

处于该阶段要担当实习生、新手的角色。也就是说,已经迈进职业或组织的大门。此时的主要任务一是了解、熟悉组织,接受组织文化,融入工作群体,尽快取得组织成员资格,成为一名有效的成员;二是适应日常的操作程序,应付工作。

(4)早期职业的正式成员资格(17~30岁)

此阶段面临的主要任务是:承担责任,成功地履行与第一次工作分配有关的任务;发展和展示自己的技能和专长,为提升或进入其他领域的横向职业成长打基础;根据自身才干和价值观,重新评估当初追求的职业,决定是否留在这个组织或职业中。

(5)职业中期(25岁以上)

处于职业中期的正式成员,年龄一般在25岁以上,他们的主要任务是:选定一项专业或进入管理部门;保持技术竞争力,在自己选择的专业或管理领域内继续学习,力争成为一名专家或职业能手。

(6)职业中期危机阶段(35~45岁)

在这一阶段,应该重新审视自己的职业动机、才能和价值观:是继续安于现状,还是迎接新的挑战,都需要做出具体的选择;建立与他人的良师关系。

(7)职业后期(40岁以后直到退休)

从40岁以后直到退休,可说是处于职业后期阶段,此时的职业状况或任务是成为一名良师,学会发挥影响,指导、指挥别人,对他人承担责任;扩大、发展、深化技能,或者提高才干,以担负更大范围、更重大的责任;如果求安稳,就此停滞,则要接受和正视自己影响力和挑战能力的下降。

(8)衰退和离职阶段(40岁之后到退休)

学会接受权利、责任和中心地位的下降,接受和发展新的角色,着手退休。

(9)退休

适应新的角色和生活方式,运用自己积累的经验和智慧,以及各种资源角色帮助他人。

二、职业选择

人们从对职业的评价、意向、态度出发,依照自己的职业期望、兴趣、爱好、能力等,从社会现有的职业中挑选其一的过程就是职业选择,职业选择的目的在于使自身的能力素质和职业需求特征相契合。

1.影响职业选择的要素和条件

1909年,帕森斯在《选择一个职业》一书中阐明了职业选择的三大要素和条件:

(1)应清楚地了解自己的态度、能力、兴趣、智谋和其他特征;

(2)应清楚地了解职业选择成功的条件,所需的知识,在不同职业工作岗位上所占有的优势、不利和补偿、机会和前途;

(3)上述两个条件的平衡。

可见,在清楚认识、了解个人的主观条件和社会职业岗位需求的基础上,将主客观条件与社会职业岗位相对照、相匹配,最后选择一种职业需求和个人特长相匹配的职业,是个人职业规划和职业生涯发展的关键。

2.职业分类

霍兰德认为,职业选择是个人人格的反映和延伸。根据劳动者的个性和择业倾向,将职业大致分为六种类型:现实型、研究型、艺术型、社会型、企业家型、传统型。具体如下表:

霍兰德为此设计了一个六边形图,六边形的六个角分别代表六种职业类型和六种职业性向类型。六种类型的求职者与六种类型的职业相关联,在图上以连线表示。连线距离越短,说明两种类型的人-职相关系数越大,适应度就越高。

3.职业锚

职业锚,指当一个人不得不做出选择的时候,他无论如何都不会放弃的职业中的那种至关重要的东西或价值观。实际就是人们选择和发展自己的职业时所围绕的中心。

在职业生涯中,职业锚起着巨大的作用。它清楚地反映出个人的职业追求和抱负,组织可以通过员工的职业锚判断员工在职业选择与发展中的偏好。组织与个人通过职业锚相互了解,不仅能使个人的工作效率、经验、技能和职业规划等达到最大化,而且还会为社会提供更多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

任务驱动

1.测试你自己属于哪一种职业类型。

2.你觉得自己适合从事什么样的职业?

3.结合导入案例分析自己的未来规划是什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