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对建设单位全过程管控机理进行分析时,首先应明确工程造价的核算方式。目前国内工程造价的核算方式只有两种:一种是定额计价模式,另一种是工程量清单计价模式。伴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我国和世界经济的深度融合,前者已经不适应当前国内外建筑市场的发展,己经逐渐被淘汰,但为了更好的说明工程量清单计价模式的优点,本文仍有必要对二者做一比较分析,使之更好地理解建设单位全过程管控的机理。
(一)定额计价和工程量清单计价
1.定额计价方式
定额计价方式是我国在计划经济时代,参考前苏联的建筑计价方式而建立的一种以施工工序为基础的一种计价模式,基本方式是按施工工序计量工程量、给出预算单价。它首先由国家及省级政府建筑行政主管部门颁布统一的消耗量定额和预算单价,再由造价人员依据预算定额,按照施工图纸计算工程量,得出工程直接费,然后再计取各项费用,得出工程总造价。
2.工程量清单计价方式
工程量清单计价方式产生于19 世纪30年代的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它首先由建设单位依据施工图列示分部分项工程的名称、特征,计算工程量,然后由承包单位根据建设单位提供的工程量清单,结合自身的建筑施工管理水平和技术水平,综合考虑气候条件、地质条件、施工技术措施、安全文明施工、各项税费等因素,以合适的市场价计算出投标报价。
3.定额计价和工程量清单计价方式的对比分析
定额计价方式和工程量清单计价方式之间有很大的区别,按照郭玮(2014)的分析,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管理方式不同。
定额计价是通过国家及省级政府建筑行政主管部门颁布统一的工程量计量和计价规则,实行量价统一;而工程量清单计价则是由国家及省级政府建筑行政主管部门颁布统一的工程量计量规则,但价格执行市场价格,实行量价分离。前者管理较为死板,不会随着建筑劳务市场价格的波动情况而发生变化,而后者更加灵活,价格随着市场价格的变动而发生变化。
(2)计算方式不同。
定额计价方式,首先按预算定额规定的分部分项子目,一项一项计算工程量,套用预算定额单价(或单位估价表)确定直接费,然后按费用定额规定的取费标准确定其他直接费、间接费、利润和税金,加上材料调差系数和不可预见费,汇总得出工程预算或结算价格。
工程量清单计价,首先按照国家建设行政主管部门颁布的工程量清单计量规范,根据施工图纸计算出各个清单项目的工程量,再根据建设项目属地市场价格信息或属地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发布的工程造价信息,结合经验数据,用工程量乘以综合单价的方式计算得出分部分项工程造价;在分别计算措施费造价、其他项目造价、规费和税金,汇总得出预算或结算价格。
相比前者,后者无疑还减轻了造价人员计算的工作量。
(3)风险分担方式不同。在预算定额计价方式下,工程量和单价均由预算定额统一规定,建设过程中的量、价风险均由建设单位承担,施工方无须承担。而在工程量清单计价方式下,工程量的变动风险由建设单位承担,合理的价格变动风险由施工单位承担。前者无疑加大了建设单位的风险,而后者体现了风险分担原则,减轻了建设单位的风险压力,加大了施工单位的风险,充分体现出在公平的市场环境下,通过优胜劣汰、公平竞争,促进施工单位提高施工管理水平和技术条件。
总之,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环境下,预算定额计价方式由于其僵化的工程量计算方式和价格确定方式,显然无法适应建筑市场的发展,尤其在与国际建筑市场深入融合的大背景下,只有采用工程量清单计价方式,才能跟上国际建筑市场的大发展。
(二)工程造价全过程管理的理论和机理分析
工程造价全过程管理的理论和机理,主要基于工程建设从项目可行性研究、规划方案评审等决策阶段、施工图设计及预算编制阶段、招投标及合同签订阶段、施工阶段,到竣工结算、竣工财务决算等几个阶段的投资管理,将这几个阶段的工程投资管控进行融合,依靠勘查设计单位、施工单位、监理单位、工程造价管理、全过程跟踪审计单位等方面的专业人才,分别从勘查设计、施工监理、造价管理和跟踪审计几个方面,系统地进行工程造价全过程管理和控制。
1.项目决策阶段
项目决策阶段总的目标就是通过一系列分析研究,确定拟建项目是否马上实施。这个阶段管理的主要内容是项目建议书、规划方案及估概算评审情况。
项目建议书是在对当前国内外经济社会形势的发展和未来预期进行仔细地分析研究和充分预判的基础上,结合建设单位的远近期战略规划和实际情况,在经济、技术、社会发展等方面,对拟建项目的技术性、必要性、经济性、科学性等方面,进行全方位、综合性评价,从而确定拟建项目可能带来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为决策工程项目是否实施提供充分的决策依据。
规划方案及估概算评审,是在项目建议书被决策层初步采纳的基础上,对拟建项目选址、布局、规模、产品类型、产能、投资及融资、经济和社会效益等方面,进行较为详细的评审,从而确定或进一步优化规划方案。根据规划方案,结合相同或类似的工程项目的工程造价数据,考虑当前建材劳务市场的价格形势,对拟建项目的估概算进行评审,此阶段工程造价的估计偏差或准确性较项目建议书阶段有所提高,同时也是编制初步设计概算的依据。
决策阶段工程造价管理的关键,是研究要素的全面性、分析依据的可靠性、透彻性、引用数据的准确性、未来预期预判的适当性。只有在分析研究时考虑全面,论证的依据充分可靠、分析的透彻,引用数据准确,对未来预判恰当,这样得出的结论才不至于造成决策失误,同时也为项目造价管理的有效性打下坚实的基础。
2.施工图优化设计阶段
经过详细充分地分析论证后,一旦决策拟建项目上马实施,所要开展的工作就是施工图设计。根据以往大量的工程实例和经验教训,拟建项目施工图设计的优劣,对于工程造价的影响是非常巨大的,甚至可以影响到工程总造价2/3。因此,施工图设计及其优化就显得尤为重要。
施工图设计优化前,应先优化生产工艺方案(生产工艺优化方案不是本论文的主题,故不做研究),在生产工艺方案经过优化确定后,开始进入施工图设计优化。施工图设计优化的第一步,应当先优化总图布局,总图设计的合理与否对施工图设计的经济性、合理性、科学性有着十分重大的影响,恰当、合理的总图设计不但减少建筑的工程量,减少工程投资,而且还会降低投产运营后的使用成本。总图布局优化要考虑以下因素:
(1)建筑物总图布局,要考虑功能分区的合理性、紧凑性。
总体布局中的各个建筑物,功能不一,但各功能之间是相互制衡、紧密联系的,适当的建筑布局既要能发挥各建筑物单体功能,还要使各建筑物之间的协调配合得到充分发挥,从而取得整体建筑项目的最佳性价比。因此要对整体布局进行对比分析、反复推敲,以获得各功能区建筑物数量上的优化,建筑物本体规模上的优化,使各功能分区相对合理,整体布局紧凑、和谐、美观,充分体现建设项目特色。(https://www.daowen.com)
(2)总图物流和人流通道布局,尽量保证安全性、经济性和科学性。
在总体功能布局进行合理性划分后,必须要考虑到物流和人流通道的布局。物流和人流通道如果布局不科学,不但影响厂区道路的长度,造成投资增加,还会影响投产运营后的物流成本、安全成本等,因此需仔细研究、反复推敲生产工艺优化方案。一是要考虑物流运输的经济性,最大限度减少物流通道的长度,尽量避免物流车辆走弯路、多走路;二是要考虑物流运输的安全性,最大限度地避免物流与物流之间的交叉,物流与人流之间的交叉,生产与办公之间的交叉等,必要时要采取物理分割的方式,使用围栏、绿化带等进行隔离;三是要考虑物流运输的科学性,综合考虑厂外市政物流通道和场内物流通道的接驳。
(3)总图市政管线布局,同样要考虑经济性、安全性和科学性。
厂区内公用管线的布局和通道布局的原则有相似之处。第一,要最大限度考虑管线的长度;第二,要考虑采用直埋、架空还是管涵形式。直埋形式虽然建设造价较低,但是后期维修难度较大,管涵形式尽管建设造价较高,但便于后期维修改造,避免了大拆大建,而架空则要避免和建筑物干涉,甚至影响美观、视野等;第三,要考虑沿路敷设,以避免和远期规划发生干涉;第四,要考虑各类管线的功能,例如天然气管线、高压线路应当远离人流密集区和办公区:污水处理区远离生产和办公区等;第五,考虑厂区内外市政管线的接驳要合理、科学。
(4)建筑物单体,既要考虑经济性、科学性,还要讲究美观大方。
在总图布局优化原则的基础上,应当考虑建筑物单体的设计优化。建筑物单体优化是工程造价的重要组成部分,这部分工程投资能够占到整个工程项目投资的约75% ~85%。建筑物设计优化主要考虑以下因素:
1)外观形状。一般而言,建筑物外观形状越规则,越简单,建设成本就越低。如果建筑物形状呈不规则状,或者设计得较为复杂,将会使砌筑或混凝土浇注、各种专业管线布局等更加复杂,从而增加施工难度,提高了工程造价。因此建筑物外观形状设计应当既能保证功能需求,还要在顾及外观美观大方、体现建筑特色、建设单位企业文化的同时,考虑外观形状设计。
2)内部空间。内部空间或称平面空间布局,主要指建筑物内部办公区、生产区、门厅、物流和人流通道、走廊、电梯及楼梯等的布置。按效用来分,内部空间分为有效空间和无效空间,有效空间或称办公空间,无效空间或称为流动空间,任何一栋建筑物均包括有效和无效空间两部分。在施工图设计的时候,应当在保持和办公空间、生产空间比例协调的基础上,尽量减少无效空间或者流动空间,并且流动空间设计应坚持简单、便于车流、人流流动的原则。这样,既使流动空间得到充分利用,增大办公空间、生产区的效用,还减少了流动空间的采光、暖通等方面的费用。
3)层高。建筑物层高也称立体空间,建筑物设计层高越高,必将引起工程造价的增加。层高越高,会使砌筑、混凝土浇筑、装饰等工程量增加,同时因为加大了采暖、通风空调的空间,增加了供热、制冷、通风及相关管线工程量,也增加了电梯等垂直运输设备的费用,而且各建筑专业都会因为层高加高使施工难度更加复杂。因此,应结合建筑物功能要素加以妥善处理,这些因素如果处理不当,最终会导致工程投资的增加。
综合上述,结合建筑功能,选择适当的结构形式;同时根据项目属地建筑材料设备市场的价格走势,采用适当的建筑材料和设备,避免采用过于昂贵的建筑材料,和技术参数过大或过小的设备,从而设计出既能够实现建筑物功能的最优性价比,还可以有效降低工程造价的工程项目。
3.预算编制阶段
工程预算阶段是继工程概算评审完成后,第二个工程造价管理的关键阶段。工程预算管理的有效与否,预算金额的准确与否,不仅直接关系着建设单位资金计划的有效与否、招投标及合同签订、施工进度和工程质量,最终直接影响实际工程总投资。因此,强化工程预算管理水平,紧抓预算编制质量,提高预算金额的准确性十分必要的。按照国家建设行政主管部门颁布的工程量清单计价规范,工程预算造价主要由分部分项工程费、措施项目费、其他项目费、规费和税金五部分组成。
(1)收集、熟悉施工图纸等有关资料,做好编制清单的准备工作。
编制清单的第一步工作是收集项目各类资料,包括地勘报告、施工图纸、国家有关标准图集、国家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发布的工程量清单计价规范、所在地省级政府行政主管部门颁布的执行预算定额、计价依据、所在地建材劳务市场价格和信息价、专项施工方案、招标文件技术文件、品牌档次方案等。
在与项目有关的资料收集完成后,还要反复阅读上述资料,并熟悉施工图纸,和设计人员充分沟通,深度理解设计意图,必要时实地踏勘施工现场,熟悉项目所在地周边环境,为编制清单预算做好准备工作。
(2)编制分部分项工程量清单。
根据所掌握的资料,建筑工程各专业分别按照各专业清单计价规范,以施工图为基础编制分部分项工程量清单。第一,明确分部分项工程;第二,根据项目实际情况,确定清单项目名称和项目编码;第三,结合设计说明,编制特征描述,明确具体实施内容、实施范围;第四,按照清单预算工程量计算规则计算清单工程量;第五,根据定额预算工程量计算规则计算定额工程量,结合建材劳务市场价格或信息价格,套用适当的定额子目,得出定额预算价格,然后按清单工程量进行折算,最终确定综合单价。
(3)编制措施项目清单。
措施项目清单相对分部分项工程量清单而言,虽然减少了许多工作量,但是需考虑的因素却很多,既要考虑到建设施工因素,例如搭拆脚手架、混凝土模板支护、垂直运输及超高施工增加等,还要考虑水文气象、法律环境、施工安全等,例如安全文明施工费、二次搬运费、冬雨季施工费、大型机械设备进出场及安拆费、施工排水降水费等按项计算的项目。
(4)编制其他项目清单。
项目的规模、建设标准等级、建设单位建设偏好、施工工期、建筑物复杂程度、建材劳务市场环境等因素,都会直接影响其他项目清单。其他项目清单主要包括暂列金额、暂估价、计日工和总包服务费等四个部分。
1)暂列金。暂列金是在编制工程量清单时,一部分是为无法确定或尚未确定的建筑材料、设备选型等的采购所暂列部分;另一部分是为建设过程中可能发生的洽商变更、现场签证以及合同条款约定调整时发生费用所暂列部分。
2)暂估价。暂估价是在编制工程量清单时,已经确定实施过程中必然发生,但是因各种因素暂时无法确定相关建筑材料、设备选型以及专业性较强的工程的价格而列的暂估价。
3)计日工。计日工是预计在项目建设过程中,由建设单位提出,并由施工单位负责实施的施工图以外的零星工作或零星项目,而在工程量清单中预先给出的综合单价。
4)总包服务费。总包服务费(如有总承包单位,如无则不发生)是项目总承包单位,为配合建设单位进行专业工程分包,或为保管建设单位自供建筑材料、设备等建设物资,以及为协调现场施工管理、整理竣工资料等服务所发生的费用。
按照我国现行的工程量清单计价规范,在完成前面各专业分部分项工程量清单、措施项目清单、其他项目清单后,经过汇总,计取规费和税金,编制预算编制说明,最终形成完整的工程量清单预算。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