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韩信与项羽献策:大汉荣耀建立与巩固

韩信与项羽献策:大汉荣耀建立与巩固

时间:2023-09-2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韩信以为自己时来运转,正准备做一番大事,于是他抓住在项羽身边的机会,屡次主动向项羽献言献策。依秦法,刘邦身为吏员,打伤他人属于执法犯法,是要从重处罚的。等到刘邦的队伍抵达南郑,韩信再也坐不住了。萧何每天听手下读逃跑的人员名单,也只是点点头表示知道了,但这天,他听到手下报上来的“韩信”,再三确认,此韩信是治粟都尉韩信而不是跟随刘邦入关的韩国将军韩信后,萧何便立即骑马冲出军营。

韩信与项羽献策:大汉荣耀建立与巩固

这时候,我们不得不提到日后刘邦队伍里一个极重要的人物,他是从项羽手下逃跑出来的,混迹于慕名追随刘邦进汉中的众人中,这个人叫韩信

汉元年之前的韩信是一个不起眼的人物:虽然他长得人高马大,但不种地,也不做小买卖,七尺男儿每天到村里人的家里挨个蹭饭吃,弄得十里八乡的乡亲们躲他跟躲瘟神一样。

说到韩信的身世背景,我只知道他大概是六国某个没落贵族的后代,至于他的军事才能是天生自带还是家学渊源,抑或是后天习得,均无从猜测。韩信本人早年最有名的事情无非是钻了同乡的裤裆,如此人物在当地百姓眼里自然是不入流的。以致到了秦政府统一全国,大范围选拔吏员的时候,老百姓都不选他(与刘邦对比,就可以证明刘邦这人的情商确实高)。好容易挨到了乱世,韩信也拿起了祖上流传下来的那把剑,只身从军投奔了项梁。

韩信的霉运似乎并没到头,他在项梁手下还没来得及整出什么名堂来就遇到了定陶之战,项梁战死,韩信又归属了项羽。比之项梁,项羽还算看重韩信的,他让韩信在自己身边做了一个侍卫(郎中)。韩信以为自己时来运转,正准备做一番大事,于是他抓住在项羽身边的机会,屡次主动向项羽献言献策。虽然项羽一贯在战略布局上有不足,但彼时的项羽正是一力降十会、横扫天下、所向无敌的时候,根本不屑于耗费时间听什么策略。韩信也高傲得很,见自己得不到项羽的重视,就果断炒了老板项羽的鱿鱼,转投刘邦的帐下。根据“敌人的敌人就是朋友”的道理,尽管刘邦不了解韩信,但他还是很痛快地让韩信当了一个“连敖”小官(大概就是将军手底下一个副官)。

然而,出乎韩信的预料,到汉中转换门庭的他非但没有混得风生水起,反而更惨。投奔刘邦后没多久,准确地说,是在刘邦率领队伍去往南郑的路上,韩信就犯事了,事情还不小,依律“坐法当斩”。韩信被押到法场后,和他一同犯事的另外十三个人都已经人头落地,临到韩信被行刑时,他看到了夏侯婴,情急之下,韩信立刻大声喊道:“大王不是要夺取天下吗?怎么能杀像我这样的人才呢?”夏侯婴听到韩信的这句话,心里不由得为之一震。

夏侯婴是刘邦的亲信,早年当过沛县的厩司御,说白了就是沛县弼马温的手下。早年在沛县时,夏侯婴跟刘邦就有些交情,有一次,在与当时的泗水亭长刘邦戏耍时,被刘邦无意击伤,因为是无心之失,所以当时两人也没有计较。可过了不久,这事就被一个平时与刘邦不和的人捅了出去。依秦法,刘邦身为吏员,打伤他人属于执法犯法,是要从重处罚的。等到地方上派人来调查此事的时候,刘邦并不承认曾经打伤过夏侯婴,夏侯婴也作伪证称刘邦没有伤过他。尽管后来夏侯婴因为这事被关押了一年多,并且反复遭到刑讯逼供,但他仍旧不改口,最后事情也就只能这样不了了之。经过这事之后,出狱的夏侯婴和刘邦便有了过命的交情。

正因为有这样的经历,夏侯婴才成了刘邦的心腹,也才了解刘邦心里真正的想法。鸿门宴之后,项羽称霸天下,诸侯为之臣服,在旁人看来刘邦也已经慑服于项羽,但只有刘邦身边的几个亲信才会了解,刘邦的志向已经出现了变化。刘邦已经不仅仅满足于偏安一隅做一个汉王,他不能容忍自己的命运再由他人操控,不能让项羽继续骑在自己的头上,要做到这一点,刘邦就必须击败项羽,必须君临天下。所以,当听到一个无名小卒也能说出刘邦要“夺取天下”这样的话的时候,夏侯婴感到很诧异,再仔细端详,发觉韩信长得一表人才,夏侯婴立即命令士兵暂缓行刑,而将韩信带到自己的府中。之后两人经过一番详谈,夏侯婴觉得韩信的见识更在长相之上,确实与众不同。于是,夏侯婴亲自向刘邦保举韩信,刘邦看在夏侯婴的面子上,不但赦免了韩信,还把韩信提拔为管粮草的治粟都尉。

这时候的刘邦还在去往南郑的途中,做了几个月汉王后,称王时的新鲜感和兴奋劲儿已经没有了。就好比普通人突然中了一个亿奖金,开始的一段时间,老是兴奋得睡不着,习惯了以后发现不过如此,每天打开存折一看,哦,一个亿,心里泛不起一片涟漪。又因为听了张良的话,一时冲动烧了栈道,刘邦逐渐变得很郁闷,断了归路确实可以防止有人来偷袭,但也断绝了手下们的希望。刘邦手下的几万人马几乎都来自楚地,大家在这种与世隔绝、远离故土的地方待着,自然是人心不稳。自从烧了栈道后,一路上不断有士兵逃亡,刘邦一开始也派人去劝说阻止,但都没什么作用,有时候非但跑了的人没回来,去劝人的人也不见了踪影,后来,刘邦索性放开不管了。一路上,队伍拖拖沓沓、走走停停,刘邦的心情差到了极点。

行军向来讲究兵马未动粮草先行,韩信做了治粟都尉,在军队中也算是得到了重用。可刘邦让韩信来管军粮实在是大材小用,韩信依然无法发挥真正的才能,幸好韩信因为工作的关系结识了汉王身边的红人——丞相萧何

自从刘邦沛县起义后,萧何一直在刘邦身边帮他打理除军事外的一切琐事,是刘邦最倚重的人之一。韩信对治粟都尉一职并不满意,他开始主动向萧何就当前的局势提出自己的看法和建议,并希望萧何能把自己的建议转达给刘邦。萧何因韩信能有如此见识和观点而感到佩服,但他知道刘邦现在心情低落,对任何事情都提不起兴趣来,眼下并不适宜将韩信推举给刘邦,他只能不断褒奖、鼓励韩信。

等到刘邦的队伍抵达南郑,韩信再也坐不住了。他感叹自己命运多舛、所托非人,看来刘邦和项羽一样,不是一个能慧眼识珠的人,再看队伍里的人走的走、散的散,都各奔前程去了,索性自己也开溜算了。于是,刚到南郑,韩信再次做了逃兵。

那个时候,队伍里逃跑的人太多,刘邦又不怎么管事,这种事情大都是逐级上报,最后汇报给丞相萧何。萧何每天听手下读逃跑的人员名单,也只是点点头表示知道了,但这天,他听到手下报上来的“韩信”,再三确认,此韩信是治粟都尉韩信而不是跟随刘邦入关的韩国将军韩信后,萧何便立即骑马冲出军营。相府的官吏们跟随萧何的时间也不短了,却从来没见过丞相如此的表现,都惊慌不已,许久后,才有人想起应该马上告诉刘邦。

当手下将萧何也跑路了的消息告诉刘邦,刘邦大惊失色,差点没一头从床上栽下来,再派人去追的时候,连萧何的影子都看不见了。之后的两天,刘邦更加失魂落魄,时而唉声叹气,时而跳起来大骂萧何这个王八蛋忘恩负义,手下见状都噤若寒蝉,不知如何劝说刘邦。

没想到,两天后萧何回来了,见到萧何,刘邦既高兴又生气,指着萧何的鼻子就骂:“你他娘的跑什么!”(www.daowen.com)

萧何拱手作揖,对刘邦说:“大王,我没有跑,我是去追逃跑的韩信了。”

刘邦一脸不信的样子:“我呸!这么多人跑了也没见你去追过,这次去追什么韩信,骗谁呀!”

萧何抬起头,不紧不慢地说:“其他人都是一般人,一抓一把,跑了是小事,而这个韩信不一样,他是最杰出、最难得的人才。当然,如果你准备老死在南郑这里,那韩信是没有什么用的,但如果你还想争霸天下,就非用韩信不可。”

刘邦当即表示:“我的心思你当然是知道的,怎么甘心待在这穷乡僻壤的地方?那我看在你的面子上,就让他做个将军,怎么样?”

萧何回答道:“就做个将军他还是会走。”

刘邦不耐烦地说:“将军还不行?那就做大将军,总可以了吧。”

萧何拱手再拜:“这样的话真是大王之幸!”

刘邦一时失语,摇头苦笑道:“大将军就大将军吧,你把韩信那小子叫过来,我见一见。”

萧何正色道:“大王,你这说的什么话,拜大将军是军队里的头等大事,你怎么能跟招个阿猫阿狗一样,呼来唤去。就因为你这样,所以像韩信这样的人才要走。如果要拜韩信做大将军,大王你必须择吉日、斋戒、设坛,准备好各种礼仪,隆重地宣布这个重要的决定。”

刘邦一听还要走一套这么麻烦的流程,估计心里也是后悔得很,但有什么办法呢,王者一言,驷马难追,就这么着吧。

以前看史书的时候,我时常就某件事情做一些假设,以解释事件在史书上没有记载的前因,没法儿验证,只当自娱自乐。对韩信逃跑这件事,我也做过一些猜测,尽管没有切实的根据,但在一定程度上也说得通:

萧何月下追韩信,也可能是韩信以退为进的策略,假装逃跑又故意让萧何追上自己,通过萧何让刘邦认识到自己的重要性。不然,如果韩信是蓄意逃跑,且又行动在前,萧何没有派出大队人马撒网式地追查,只身一人哪那么容易就追得上?甚至我们从日后韩信对萧何无条件的信任(这也是韩信致死的原因)来看,两人的交情几乎可以说是深不可测。据此,我也可以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猜测有可能事情本身就是韩信和萧何自导自演的一出双簧:因为韩信确有惊人的才干,而刘邦一直不重视他,所以一个假装逃跑,一个假装去追,借此引起刘邦的注意,其实就是在外结伴、踏青游玩了两天而已。

如今历史已然过去,事情的真相永远都不可能被还原,但我们可以肯定的是,这是韩信人生的转折点,从此,他得到了一展所长的舞台。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