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韩信谋反案:刘邦的良弓与谋臣

韩信谋反案:刘邦的良弓与谋臣

时间:2023-09-2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对刘邦来说,连项羽都不能战胜的韩信就是他刘邦的良弓、猎狗、谋臣,所以,韩信的结局早已注定了。于是刘邦当即命令张良代替自己到齐国去,任命韩信为齐王。虽然在刘邦看来,他是趁机要挟,但实际上韩信没有造反的想法。汉高帝六年十月,刘邦听说有人告韩信谋反,便拿着告密信问手下的将领该怎么办。“陛下,有人告韩信谋反,韩信知道吗?”

韩信谋反案:刘邦的良弓与谋臣

刘邦好不容易才夺得了天下,每个开国之君最担心的事情就是如何保住自己得来不易的胜利果实。开国皇帝们是通过什么样的手段才取得了天下,他们自己自然是再清楚不过了。手下的功臣们有什么能力、有多大的能力,他们自然也是了然于胸。如果有一个人的能力跟自己不相上下,甚至某些方面还强过自己,既然你都能做皇帝,那这个人为什么就不能?所以,那些能力太强,特别是那些功高盖主的开国功臣,向来都为开国皇帝所忌惮。既然你能造别人的反,为什么别人就不能造你的反?你能革别人的命,为什么别人就不能革你的命?谁又能保证这些功臣就没有意愿也想来这金銮殿上坐坐?即便手下人很安分都不这么想,好不容易坐到金字塔最顶端的那个人却很难不这么想,所以,疑心病就成了每个帝王的通病。

所谓“打江山难,守江山更难”,古往今来皆是如此。

当然,刘邦的这些心思,头脑清醒、智慧过人的大臣也能猜到,比如张良。当年,刘邦大封功臣的时候,因为张良是“帝王之师”,是刘邦身边“三个最杰出的人才之一”,是“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的功臣。刘邦便任他在齐地挑选三万户来作为自己的封国。面对如此丰厚的封赏,张良却婉言谢绝了,他只挑了第一次和刘邦相遇的留县作为自己的封地,做了个“留侯”。张良的言外之意很清楚:如果陛下您一旦要清理功臣,希望您能“留”我一条命来。

然而,当大家把脑袋别在裤腰带上去做一件事情,历经千辛万苦才获得了成功,现在终于到了分桃子的时候,又有几人能有张良般清醒的头脑?

高飞的鸟儿都打尽了,好的弓箭就不需要了;狡猾的兔子都死光了,用来追逐兔子的猎狗就可以煮来吃了;强大的对手被消灭了,给自己出主意的谋士也就没有存在的必要了。对刘邦来说,连项羽都不能战胜的韩信就是他刘邦的良弓、猎狗、谋臣,所以,韩信的结局早已注定了。

当年刘邦从成皋逃出又收编了韩信停留在赵国境内的大军后,给韩信的命令是让他自己组织赵国的兵民再去攻打齐国。刘邦没料到韩信抓壮丁的能力这么强,他居然很快就又组建了一支军队,随后不仅攻克了齐国,还斩杀了项羽手下的大将龙且并消灭了西楚国二十万大军。刘邦自己却屡屡受困于成皋、广武、固陵等地。当刘邦因为自己屡次打不过项羽而苦恼不已,正希望韩信能来帮他一把的时候,左等右等,等来的却只有韩信的一封信,信上说他刚平定齐国,这个地方的人反复无常,而且齐国邻近楚国,如果没有人来代理齐王,恐怕这地方是不得安宁的,所以他就想勉为其难做个代理齐王,为大王您分忧。

之前韩信待在赵地不主动救援刘邦就已经让刘邦心存芥蒂了,现在还借机要挟,可想而知,刘邦收到这样一封信时是什么想法,看完信,他就当着送信的使者的面拍桌子破口大骂:“混蛋!老子被困在这里,朝思暮想着韩信那小子来帮我一把,他却只想着做代理齐王!”

在刘邦身边的张良和陈平一听刘邦公开叫骂,两人不约而同地踢了下刘邦的脚,张良低声对刘邦说:“现在我们自顾不暇,命都快保不住了,怎么管得了韩信要称什么齐王啊,不如做个顺水人情,不然韩信恐怕要生二心。”

刘邦一听马上醒悟过来,是啊,一旦韩信造反,那不是让刘邦雪上加霜吗?可是骂都骂了,总不能让别人当作没听见吧,或让导演喊个咔重来一遍吧?好在刘邦的应变能力非常了得,他话锋一转,不假思索地继续骂:“王八蛋,大丈夫要做王就做真王,还代理什么!”于是刘邦当即命令张良代替自己到齐国去,任命韩信为齐王。

刘邦对韩信的感情是很复杂的,一方面,他欣赏韩信的军事才华;另一方面,韩信的一些行为又令他感到担心甚至恐惧。这一次,韩信得到了他想要的齐王称号,但从这一刻起,韩信就正式进了刘邦准备秋后算账的名单。

可怜韩信!虽然在刘邦看来,他是趁机要挟,但实际上韩信没有造反的想法。做了齐王之后,韩信在面对项羽的说客武涉和自己的谋士蒯通两次劝他脱离刘邦,要么投靠项羽,要么和刘项两家三分天下的游说时,都坚决地站在了刘邦这一边。

韩信永远都不会忘记,当年在汉中的时候,刘邦曾经让出自己的车子给他坐,脱下自己的衣服给他穿,分出自己的饭菜给他吃。韩信是一个没落贵族,内心根深蒂固的士人观念让他坚持认为,自己坐了刘邦的车子就要承载起刘邦的顾虑,穿了刘邦的衣服就应当怀揣着刘邦的担忧,吃了刘邦的东西就应当为刘邦尽忠。韩信之所以要求做齐王,并不是有二心或趁机要挟,其实他只是单纯地想做一个王风光风光而已,韩信最大的失误是情商不高,要求提得不是时候。

刘邦可不管这么多,消灭项羽后,刘邦做的第一件事就是跑到韩信的军营里收缴了他的兵权,然后把韩信由齐王改立为没有军队的楚王。楚王就楚王吧,韩信也没有抱怨,军队没了可以再招,好歹自己还是个王啊。

可就是这么个毫无实权的楚王,刘邦也不准备让他当了。汉高帝六年十月,刘邦听说有人告韩信谋反,便拿着告密信问手下的将领该怎么办。

韩信大概平时也觉得自己的能力远高出刘邦手下的其他将领,自认为要是没有他韩某人在,这群废物的骨头早被项羽敲成灰了。满朝上下他与别人既不合群又不合拍,当了王后恐怕更是两眼高高在上,只用鼻孔瞧人。很多人暗地里都想摆他一道,以致当看到刘邦手上告发他韩信造反的信时,各个武将的回答异口同声地好像排练过:“马上发兵,活埋了那小子!”

没有一个人站出来为韩信说话,哪怕只是质疑一下告密信的真伪。

刘邦却没那么冲动,不管怎么样,简单的数学推论他还是懂的:

∵项羽打不赢韩信

刘邦打不赢项羽

∴刘邦打不赢韩信

得出这个结论一点也不难。

刘邦一言不发地注视着底下表现得义愤填膺的群臣们,心里已经不住地骂:你们这群王八蛋,说得轻松,真要打起来还不知道是谁活埋谁呢。没办法,刘邦只能问陈平这件事该怎么办。

这时,陈平没有附和众大臣,他站出来说:“陛下,诸位大臣说得都不对。”

“哦?”刘邦一听陈平的话顿时来了精神,以为陈平会有什么不同的意见。

“陛下,有人告韩信谋反,韩信知道吗?”

“不知道。”

“那陛下度量一下自己的士兵比韩信的精锐吗?”

“比不上。”

“那您手下的将领比韩信高明吗?”

“那也不如。”

“那敢问陛下,您的兵比不上韩信的兵,将领也比不上韩信,就这么去攻打他,不是逼他造反吗?韩信一旦造起反来您不是找死吗?”

陈平的一番话表面上看起来是不赞成刘邦干掉韩信,但这才是要逼死韩信的节奏啊,他让刘邦意识到自己的兵比不上韩信的兵,将也比不上韩信,那这样的人还能留在世上吗?

果然,刘邦马上坚定了要抓住韩信的决心,面对众武将的慷慨陈词,还没表态的他也不说什么决定出不出兵的话了,问题从“是不是要处置韩信?”直接变成了“要怎么处置韩信?”。

刘邦接着问了一句:“那该怎么办呢?”

这对一肚子都是阴谋诡计的陈平来说还不是信手拈来,他早就成竹在胸:“听说自古以来天子都有借巡狩大会诸侯的惯例,陛下可以假装宣布准备到云梦泽去巡游,并要在陈县大会各路诸侯。陈县在楚国的西边,陛下到了韩信的地盘上,他是一定要出来迎接陛下的,他知道陛下喜欢到处去玩,所以肯定不会有所怀疑和防备。韩信又不是项羽,只要他来了,要拿住他还不是一个武士就能搞定的事吗?”

刘邦深以为然,于是马上依照陈平的计策,昭告天下说大汉天子要到云梦泽去巡狩并准备在陈县大会各路诸侯。

接到刘邦即将出巡的消息,韩信突然紧张起来,因为在此之前,朝廷在三个月内接连发生了臧荼和利几谋反的事情。臧荼是项羽封的燕王,利几本是项羽的旧部,这两个人的谋反很快就被刘邦御驾亲征给平定了。韩信虽然没有谋反的打算和准备,但刘邦这个时候来到楚国西边的陈县会不会是有所图谋?韩信对此不能确定,万一刘邦是来抓他的呢?

也许是韩信点背,有病乱投医的他不知听信了谁的鬼话出了个昏招,在刘邦快到陈县的时候,韩信逼死了躲藏在自己身边的项羽旧部、自己的朋友、朝廷的通缉犯钟离眛,拿着钟离眛的人头去见刘邦,满以为这样就能和刘邦达成和解。

刘邦这时候已经坚定了要拿掉楚王韩信的决心,怎么肯理会韩信拿什么来,而且韩信杀了钟离眛,正好又加了条卖友求荣的罪名。刘邦抓他也自觉是伸张正义了,心里本就不多的愧疚兀自又少了几分。

韩信虽然长得人高马大,但显然武艺不佳,两人一见面,刘邦二话不说,立即命令武士一拥而上将他绑了,然后就这么随意往自己的车上一扔,云梦泽也不游了,马上下令起驾回宫。

被五花大绑扔进车里的韩信还不知趣,他自嘲说:“果然跟别人说的一样,现在天下已定,我也该死了。”

刘邦只冷冷地回了一句:“有人告你谋反。”随后刘邦干脆车也不让韩信坐了,叫人把他从自己的马车里拉出来戴上手铐、脚镣关进囚车里一路往西,懒得再搭理他。(www.daowen.com)

控制住了韩信,刘邦基本达到了自己的目的,但他还是不忍心就这么杀掉韩信。刘邦也知道,告韩信谋反的信件内容没什么能站得住脚的依据,甚至告密信可能就是刘邦授意手下人弄出来的,于是拿住了韩信后,刘邦很快就下令大赦天下,顺便也把韩信给赦免了。

赦免是赦免,但楚王是不能再让他当了,刘邦给韩信封了个淮阴侯,而且只让他待在长安,让他在自己的眼皮子底下待着,希望韩信能够就这么安安分分地过完他的一生。

韩信也不是傻子,当他逐渐平静下来之后,终于想清楚了刘邦为什么这么对他,正所谓“匹夫无罪,怀璧其罪”。韩信的军事才能既是他得到崇高地位的原因,也是他沦落到这幅境地的罪魁祸首。他知道,即便自己什么都不做,但只要他还活着,刘邦就不可能放心,于是他干脆撂挑子不干了,整天请病假窝在家里不上班。

日复一日,韩信就这么在刘邦的眼皮子底下生活,他很少跟人来往,也不屑于跟刘邦手下的将领们为伍,甚至有一次,韩信路过樊哙家门口的时候,樊哙亲自出门跪下来送迎,说:“感谢大王肯光临寒舍。”韩信也没搭理樊哙,出门仰天大笑道:“我韩信居然落到跟樊哙这种人为伍的地步!”

樊哙是刘邦手下重要的武将,又是刘邦的连襟,韩信和樊哙同样都是列侯,你韩信和樊哙为伍又怎么了?当然,刘邦和大臣们心里知道韩信的委屈和冤枉,大家也都能理解和容忍他的所作所为。对刘邦而言,韩信毕竟是消灭项羽的第一功臣,刘邦虽然不喜欢他,但如果他能看清形势安分守己,就让他这么得过且过地活着也好,刘邦实在是不忍心就这么把他杀掉。

“就这么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地让他混日子吧!”这也许是刘邦最初的想法,直到两人之间发生了那次决定韩信命运的谈话。

那次谈话发生在皇宫里,刘邦见韩信长期请病假不来上朝,就派人请他入宫叙旧。韩信毕竟还是臣子,朝可以装病不上,但皇帝有请,只要你还能动弹那还是不得不去的。两人分宾主落座,酒菜上齐后,刘邦随即主动跟韩信拉起家常和往事来,韩信心里对刘邦一直心存警戒和不满,所以一开始话并不多。当刘邦回忆起在战场上两人一起征战的峥嵘岁月时,韩信仿佛梦回当年,不知不觉间也开始畅所欲言起来。

等谈话的气氛逐渐融洽后,刘邦突然话锋一转,开始评论起当朝的各位大臣来。首先,刘邦一一列举了好几个武将的名字,让韩信来评论下他们的军事能力。这时候,韩信马上警觉起来,疑心刘邦是在试探他是否和其他人暗中勾结,于是韩信小心地对各个武将进行了中肯的点评,在军事上,谁擅长什么,欠缺什么,能带多少人,说得头头是道。

韩信毕竟是军事天才,说到专业问题那自然是句句切中要害,听得刘邦不住地点头称是,接着刘邦问了一句:“那你看老子我打仗能带多少人马?”

韩信久疏战阵,好容易逮住个纸上谈兵的机会过过嘴瘾,一时嘴快,想也没想就回答刘邦:“陛下你带个十万人就差不多了。”

刘邦不置可否,紧接着又问了一句:“那你呢?”

韩信点评了好多人都得到了刘邦的赞同,自然有点飘飘然起来,得意地说:“我带兵当然是越多越好,多少我都能带。”

好,等的就是你这句话!刘邦心里暗自发狠:敲打了你这么久居然还不知悔改,多多益善是吧?刘邦面带嘲讽地一笑:“既然越多越好,那你怎么被我抓住了?”

从刘邦的笑中,韩信猛然觉醒,自觉失语,忙尴尬地打圆场:“陛下你虽然不善于带兵,但善于带将,所以我这种只能带兵的人才被陛下抓住了。陛下这种天赐的神技,我们做臣子的是想学都学不来的。”

刘邦心里骂道:呸,神技,老子的神技是把你们这些诸侯都灭了,你还没真正领教过呢!

这时候,说什么都没有用了,韩信的马屁拍到了马腿上,只好找个理由讪讪地回家了。或许从这一刻起,韩信和刘邦的关系就已经到了不可挽回的地步。刘邦不再试图挽留韩信。而韩信也意识到自己可以浑浑噩噩混日子的时光到头了,往后的日子里,刘邦随时可能拿自己开刀,他必须为自己的活路打算,哪怕是做鱼死网破的挣扎。

又过了一段时间,因为二哥刘仲私自跑路,刘邦只能派自己信任的手下陈豨做巨鹿郡的郡守去守卫代地。陈豨临出发前曾去跟韩信告辞,韩信一反以往对其他将军们的冷漠态度,遣退了身边的随从,主动握住陈豨的手把他拉到自家的庭院里问道:“我有话跟你说,你愿意听吗?”

韩信在汉军中毕竟是军神一般的存在,得到他的指点对自己肯定大有裨益,于是陈豨马上虚心受教:“将军有话请讲。”

韩信低声对陈豨说:“你要去的地方,是天下出精兵的地方,而你是陛下最信任的人。即便是这样,你到了外面一定会有人不断在背后告你谋反。第一次陛下可能不信,第二次陛下可能就会怀疑了,而到了第三次,我们的陛下一定会亲自带兵去打你。但如果你有别的意思,到了那边就可以早做准备,一旦你要起兵,我可以给你做内应,你我联手还有摆不平的事情吗?”

当时手握重兵、独自在外的诸侯往往没有好下场,这是大家有目共睹的事情,他韩信就是活生生的例子,所以,韩信的一番话也不由得陈豨不信,于是两人暗地里结下了攻守同盟。

到了汉高帝十年,陈豨果然就在代地发动反叛,自称代王,叛军声势很大,一度拿下了常山郡五分之四的地盘。刘邦迫不得已,只能自己御驾亲征。出发之前,刘邦曾要求韩信陪同自己一起出征,韩信诈病不去。刘邦出发后,韩信便派人到陈豨家中给陈豨通消息,准备和陈豨来个里应外合,一举干掉刘邦。

当时韩信的计划是这样的:他准备伪造刘邦的诏书把长安城里的囚徒、犯人等从牢里放出来,和他韩信的家臣一起组成一支队伍,然后杀掉还在长安城里的吕后和太子,发动政变,再劫持汉朝的军队和陈豨一起夹击刘邦。

甚至据说为了准备这次谋反,韩信还发明了风筝,准备用来测算某地与未央宫之间的距离,具体方法和过程我不得而知,但想来是利用了类似勾股定理之类的原理。韩信打算计算好距离之后直接打个地道到刘邦的床底下,然后派伏兵从地道进入皇宫出其不意地干掉吕后和太子。当然这事见于野史,真实性我们不得而知,但至少说明韩信为了谋反已经是绞尽脑汁了。

陈豨曾经是刘邦的心腹,此人仰慕战国时期的信陵君,也学信陵君养士,手下有门客数以千计,据说他在回家省亲的时候曾经路过邯郸城,他的门客把城里的客房都住满了。如此众多的手下中有三五能人异士并不稀奇,所以,陈豨本身就是一股不可忽略的力量。韩信则是名动天下的将军,论军事能力在汉朝之中更是无出其右者,可以想见,两人一旦联合起来,要撼动刚刚成立的汉朝政权也不是难事。由此看来,一旦韩信的计划得逞,刘邦似乎岌岌可危。

然而,天佑大汉,就在计划送出等待陈豨回复的时候,韩信手下的一个舍人得罪了韩信,韩信把他关了起来准备杀掉。这时,舍人的弟弟就把韩信谋反的计划全盘透露给了吕后。吕后和丞相萧何一合计,当即决定由萧何出面去请韩信入宫赴宴,借机除掉韩信。赴宴的理由是刘邦在前线打了胜仗,反贼陈豨已经授首,群臣们正在宫里大摆筵席庆贺。

在那个通信基本靠吼的年代,信息的传播速度是比较慢的。韩信自己也不知道当时前线的局势,所以萧何说陈豨已经败了,韩信心里只是感到震惊而无从分辨消息的真伪,但不管怎么样,他表面上还是推辞道:“我有病,还是不去了吧。”

萧何的态度不容分说,直言道:“虽然你身体不好,但这么大的事不去恐怕说不过去,还是勉强去一下的好。”

萧何毕竟是朝廷上为数不多能入得了韩信法眼的人才,对韩信又有知遇之恩,韩信自觉不能过分驳他的面子,只好答应和萧何一起进宫。收拾停当后,韩信便踏上了他的不归路。

其实哪有什么庆功宴。韩信随萧何进宫后,早已埋伏好的武士一拥而上。韩信怎么是武士们的对手,一下子就被绑了押到长乐宫的钟室里杀了。随后,吕后以谋反的罪名杀光了韩信三族。

我写下的事情如果不做特殊交代,则均出自正史,但在韩信谋反这个正史记载的故事里面,至少有几个主要的破绽:第一,作为犯了谋反这样大罪的人,为什么陈豨没有被抄家,韩信还能和他的家人互通消息?第二,既然已有谋反的准备和谋反的计划,为什么陈豨谋反之前并没有先通知韩信?有的资料说当时有人告陈豨谋反,刘邦马上查办,结果查到陈豨的家人做了诸多不法的事情,很多事情牵连到陈豨,于是韩王信手下叛将王黄、曼丘臣等人劝诱陈豨反叛,如是这般,陈豨才反了。这说明陈豨从预备谋反到正式谋反还是有一段时间间隔的,他完全有时间先和曾经有过攻守同盟的韩信通过气再谋反啊,为什么他不这么做,反而是谋反了以后才让韩信知道消息?第三,韩信作为最杰出的军事家,行事为什么如此不缜密,谋反这么大的事情居然被手下舍人的弟弟知道了?

于是汉代的陆贾在他的《楚汉春秋》里给我们讲了另一个牵扯韩信谋反的故事。故事只有一个大概:

淮阴侯韩信谋反,刘邦御驾亲征而张良留守关中。恰逢出征时刘邦的身体不适,只能乘坐辒辌车(嬴政的死尸也在这种车里待过几十天)前行。

刘邦的队伍才走出了三四里地,张良便追了上来,而且行色匆匆、披头散发,风度全无,赶到车边拉开车窗窗帘就问刘邦:“如果陛下死了,是准备按诸侯的规格入葬还是按平民百姓的规格入葬呢?”

虽然刘邦生病了,但脾气一点都没变,一听张良的话马上就跳起来指着张良的鼻子骂:“老子是天子,为什么要按诸侯或平民的规格安葬!”

张良回答说:“现在英布在东边造反,淮阴侯韩信在西边叛乱,我担心陛下您会死无葬身之地。”

如果这个故事属实,就和我们所知道的事情完全不符,但写这个故事的陆贾是汉初的功臣之一,还是汉朝初年最有名的大儒,他是与刘邦同时代的人,不比几十年后生活在武帝时期的司马迁,更早于写《汉书》的班固两百多年,因此,他的故事应该不是空穴来风。为了尽可能地接近历史的真相,我结合两个版本的故事,只能得出一条重要的结论:刘邦早已洞悉韩信的谋反意图。

刘邦洞悉韩信谋反意图的时间我想大概就是在那次“多多益善”的谈话之后。所以刘邦才没有彻底处理陈豨的家人,韩信才得以和陈豨谋划行动事宜,一切都只是为了让韩信自己暴露出来。

反形已具,你安能不死?

也就是因为这样,刘邦或许早已经有意识地将自己要除掉韩信的打算透露给最信得过的人,比如,皇后吕雉、丞相萧何,或者说这些人大概已经猜测出了刘邦要除掉韩信的意图。所以,吕后才敢在不经过审讯,也没有获得刘邦批准的情况下将韩信脸上刺字、割鼻、斩脚趾、乱棍打死、枭首、制肉酱,如此这般,一步步残忍地杀死了韩信。

韩信就如同神通广大的孙猴子,最终还是逃不出刘邦的五指山。

当刘邦基本平定陈豨的叛乱回到长安后,吕后已经如他所愿杀了韩信。这时候,司马迁在《淮阴侯列传》里仅仅用“且喜且怜之”五个字就生动地把刘邦的心情表达了出来——刘邦的感情是复杂的,他既感到高兴又感到可惜。他可惜的是韩信的才华,高兴的是韩信的死,但重要的是,历史会永远记住韩信的死是咎由自取,是吕后自作主张,跟他刘邦基本没什么关系。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