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柳州高职教育园建设问题的实证研究结果

柳州高职教育园建设问题的实证研究结果

时间:2023-09-2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为了解决这些问题,东部沿海地区如浙江、江苏等省份率先建立起高职教育园区,随后全国各地纷纷效仿。其一,地方政府过分看重高职教育园区的经济效用。很多地方兴建高职教育园区的出发点是发展经济,目的归宿在于巨大的经济效应,因而在高职教育园区建设的指导思想上推行的也是经济至上原则,过分渲染“抓职业教育就是抓经济”,从而轻视甚至忽略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规律和要求。其二,高职教育园区成为房地产开发的一种途径。

柳州高职教育园建设问题的实证研究结果

(一)决策机制欠流畅

自20世纪90年代末我国高校扩招以来,部分高校尤其是高职院校面临着校园面积小、办学空间不足、教育资源短缺等困境。为了解决这些问题,东部沿海地区如浙江、江苏等省份率先建立起高职教育园区,随后全国各地纷纷效仿。但是目前关于职教园区的理论研究还停留在起步阶段,基本的理论问题还不甚清晰,尚未形成理论体系,致使职教园区的建设缺乏理论支撑。一些地方政府对于高职教育园区建设的必要性和基本办学条件未经科学论证就匆匆上马高职教育园区项目,不遵循科学的发展观和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规律,不切合当地的实际,出现起点高、大手笔、盲目建设、相互攀比等现象,造成国家资源的严重浪费。一些高职教育园区在建设中摸着石头过河,但改革已进入深水区,如果不能科学预测,量力而行,那么巨大的资金投入将成为城市发展的沉重负担。同时,随着我国人口结构的变化,城市、农村中小学数量都在剧减,再加上各地职业学校招生过程中出现恶性竞争现象,今后几年一些职业学校将出现生源短缺的问题。高职教育园区从建设投入使用到发展成为完善、成熟的社区,需要5~10年甚至更长的成长期,如果对未来的学龄人口发展趋势把握不准,盲目追求大规模建设,那么很多职教园区在尚未达到理想的规模效应之前,便会因生源不足而出现“空巢”现象。

上述问题的出现,笔者认为有两方面的原因。其一,地方政府过分看重高职教育园区的经济效用。很多地方兴建高职教育园区的出发点是发展经济,目的归宿在于巨大的经济效应,因而在高职教育园区建设的指导思想上推行的也是经济至上原则,过分渲染“抓职业教育就是抓经济”,从而轻视甚至忽略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规律和要求。其二,高职教育园区成为房地产开发的一种途径。根据《房地产管理法》规定,教育属于公共事业领域,教育事业所使用的土地具有行政拨划的性质。很多地方政府在短期效益的驱动下,偏离了高职教育园区的发展目标,地方政府甚至扮演了虚做教育、实做开发、变相炒“地”的角色。

(二)投资主体较单一,建设资金较匮乏

目前,我国很多职教园区的建设投资主要由政府牵头,向银行贷款筹资,但职教园区的建设资金绝非一个小数目,都是数亿、几十亿、甚至上百亿,而政府由于承担着地方很多其他工程项目的投资,对高职教育园区的后续建设往往力不从心。这使得职教园区的后续资金来源匮乏,很多原本规划的工程项目也被搁浅,园区内的实训基地,周边的商业服务、休闲娱乐、交通文化等配套设施非常不完善。

此外,高职教育园区内的经营收入也非常有限,资金回笼的渠道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高职院校,包括学费和住宿收费;二是企业部分配套服务设施的经营收入、出租收入和物业收入等;三是其他收入,包括相关部门和人员缴纳的电信管理费、物业管理费、交通管理费等,其中最主要的收入是学生的学费和住宿费。然而,由于多方面的原因,高职教育园区的生源并不理想,学费、住宿费极其有限,对于大规模“铺摊”的高职教育园区来说,很难实现收支平衡。

高职教育园区的建设资金来源单一,后续资金匮乏,笔者认为主要原因有两个。第一,园区的建设缺乏完善的投资机制。如果职教园区的建设只靠政府来筹措资金,一手包揽,不靠市场化运作,就不能从根本上改变职教园区建设资金不足的局面,也很难维持园区的可持续发展。第二,高职教育园区的投资主体,无论是政府、企业或是个体,总是追求投资回报,但是绝大多数高职教育园区未能达到他们预期的“回报”,由此出现高职教育园区初步建成后的遗留问题及继续建设与发展问题。

(三)教育资源共享不够,共生效应难发挥

1.硬件资源共享不足

从调查数据来看,柳州职教园区的硬件资源共享率非常低,图书馆(24.9%)、教室(9.7%)、运动场(2.2%)、实训基地(9.6%)的共享率均未超过25%,也就是说超过75%的学生没有使用过本校外的硬件设施,而教室、运动场、实训基地的共享率甚至还未超过10%。图书馆方面,未使用过其他学校图书馆的学生中40.4%的学生认为距离太远是其未使用的主要原因,22.8%的学生认为学校间“一卡通”不能通用是其未使用的原因;运动场方面,未使用过其他学校运动场的学生中83.2%的学生认为距离太远是其未使用的主要原因,10%的学生认为学校禁止外校学生使用是其未使用的主要原因;教室方面,未使用过其他学校教室的学生中,87.6%的学生认为未使用的主要原因是学校间距离太远,曾使用过他校教室的学生中用来上课和上自习的学生不到60%;实训基地方面,几乎没有借用过外校实训基地的学生到达90.3%,未使用过外校实训基地的学生中61.2%的学生认为距离太远是其未使用的主要原因,而经常使用外校实训基地的学生只有1%,说明学校间实训基地资源共享并未真正开展。(见图6-1)

图6-1 硬件资源共享状况

2.软件资源共享不顺

从调查数据来看,教师资源共享方面,有42.0%的学生听过外校老师的课,然而经常有外校老师任教的不到20%,说明学校间教师资源的共享亟待提高;外校选修课方面,高达97.6%的学生几乎没有参加过跨校选课,未参加跨校选修课的学生中54.8%认为距离太远、不方便是其未选的主要原因(见图6-2);可供选修的外校课程数量方面,有58.1%的学生认为可选课程数量少,认为数量丰富的只有3.8%;外校选修课的质量方面,有45.5%的学生希望可供选择的课程是实用型课程,带有职业技能,而31.0%的学生认为互选课程只要满足自身兴趣即可;在互选课程网络平台方面,有32.8%的学生认为互选课程网络平台有更新,但不及时,只有4.5%的学生认为互选课程网络平台有及时更新,还有39.0%的学生没有了解过互选课程网络平台的情况;在选修课学分互认方面,有11.4%的学生认为其所在的学校承认或部分承认选修的外校课程,21.8%的学生认为其所在的学校不承认选修的外校课程,而66.8%的学生不知道选修课学分互认的情况。(www.daowen.com)

图6-2 未使用外校课程资源的原因

3.园区周边配套设施共享不清

从调查的数据来看,高达82.7%学生认为园区的公共服务设施不能满足需求,希望园区周边能增加商业服务设施(64.8%)、文化设施(60.34%)、休闲娱乐设施(77.2%)、体育设施(49.7%)。对于学生最希望职教园区能得到改善的方面的调查显示,40.0%的学生希望园区能够提高公共交通效率,节省时间,31.0%的学生希望能够完善高职教育园区的配套服务设施,18.7%的学生希望有更多的企业和科研院所可以进行合作,10.3%的学生希望改善高职教育园区的环境质量(见图6-3)。

图6-3 希望园区周边配套设施改善情况

职教园区建设的主要目的是整合各种职教资源,使其集中化、规模化,从而降低办学成本、提高办学效益,更好地培养技能型人才及服务地方经济的发展。从调查结果来看,高职教育园区中高职院校、科研机构和企业的集聚度较高,但其集聚效应大都停留在物理空间的集聚层面,缺少优质教育资源的共享。园区内形成的共生模式比较单一,还未形成复杂的共生网络;人才输送、技术转让、委托研发、共同开发等合作频率较低,效果较差;共生单元兼容度较低,高职院校为企业输送的技术人员还达不到高质量标准,并且技术人员、信息等质参量还没有形成连续的相互作用关系;高职院校之间还没形成很好的合作关系,有些甚至是竞争大于合作,相互争夺资源。

高职教育园区资源共享不足,共生效应难发挥,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其一,职教园区内各院校由于办学能力和办学层次上的差异,以及由此产生的对本校优质教育产权的保护,使得各院校普遍缺乏共享的意识。其二,职教园区内缺乏一个对应的专门机构深入研究、分析、评价、反馈园区共享的各方面因素。如园区内究竟要实现哪些教育资源的共享,如何在高职教育园区的总体规划、设计和建设中充分地体现共享的理念,如何评估、反馈和保障共享的效果等。其三,共享政策和制度的缺失。虽然很多地方政府和教育部门推出了一些支持职教园区资源共享的政策和原则,但还未出台针对职教园区资源共享的具体政策。因没有相应的制度政策作为依据和保障,园区内各院校依旧各自发展,各自为政。其四,软件资源(如课程、师资)共享的实际操作难度较大。这主要与职教资源的属性和边际成本有关,硬件资源具有公共产品属性,可以重复使用,即使有所磨损也比较容易计算边际成本,而软件资源具有俱乐部产品属性,如果重复使用,就会涉及比较复杂的边际成本问题,在实际中不容易操作。[2]

(四)文化建设不到位,文化生态未建构

文化生态是指以生态学的方法论考察文化的发展状态,是特定文化构成要素之间、文化之间、文化与其外部环境之间相互关联和制约而达到的一种相对平衡的结构状态。文化作为社会发展的一个部分,同社会其他方面相互协调,这被称为文化的外部生态秩序;文化作为一个有机整体,其内部各部分各要素之间也相互协调,使各种文化样式、文化板块、文化主体都得到相应的发展,并形成一定的张力、保持相对平衡状态,这是文化的内部生态系统。从文化生态角度看,高职教育园区文化就是师生在园区这一特定区域及其所在社区的日常生活、学习、工作、研究和娱乐等过程中所形成的独特文化,其文化特质与周边时空和群体的文化状况呈现一种生态性的交融关系。作为一种育人文化,园区文化通过一定的物质环境和精神氛围使生活在其中的每个成员都有意无意地在思想观念、心理因素、行为准则、价值取向等方面发生认同,从而实现精神、心灵、性格等方面的全面塑造。

目前,地方政府和园区内各高职院校比较注重高职教育园区的规模建设,而对园区文化建设和文化生态构建的研究较少,园区内的文化生态状况令人担忧。其一,园区文化与社区文化缺乏互动。区域文化的形成总是在与其周边文化环境及其宏大社会文化背景的互动过程中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高职教育园区文化的形成不能脱离所在城市和社区周边文化环境的支持、抚育、维护、滋养,而应是两者共同构成的相互滋养的文化圈。然而,高职教育园区往往设立在“文化沙漠地带”,甚至远离城市文明,以致成为“文化孤岛”。由于缺少文化的天然互动,园区文化外部生态秩序失衡,导致高职教育园区“文化生态”缺失。其二,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不协调。教育需要厚重的文化来熏陶,高职教育园区的发展不是单靠园区空间硬件设施的外在形式上的扩张,而是需要“大师”和孕育“大师”场所所需的校园软件设施。然而,在现实的高职教育园区中却暴露出建筑规划及形式雷同、个性特征缺少、周边环境混乱、卫生状况差、文化底蕴不足等问题。如何让师生在享受优越的物质文化的同时也潜移默化享受丰富优质的精神文化,是高职教育园区建设中一个引以关注的问题。其三,教师文化与学生文化的交流障碍。师生是高职教育园区文化的主体。但是,高职教育园区长驻人员少,师资力量比较薄弱,通常只有少数青年教工、教辅和后勤保障人员常驻新校区,教师赶点上课,基本不在园区逗留,谈不上参与园区的文化活动。教师生活、学习及工作的大部分时间都脱离了与学生的互动,更不能给学生以经常示范。这样,由于空间的间隔,再加上教学和“政工”两线分隔的管理体制,使师生之间产生明显的交流阻隔。

高职教育园区文化建设不尽如人意,既有历史的原因,又有现实的原因。从大背景来看,文化是一个历史长期积淀的产物,其特点之一是历史积淀性。国内众多高职院校是从20世纪90年代才开始蓬勃发展,而高职教育园区是20世纪90年代末才开始兴建,浅短的建设时间使得高职教育园区先天文化底蕴不足。比如常州高职教育园区是国内最先建设的以高等职业教育为特色的园区,至今建设时间还不足10年,在这些年里,园区内各院校大都忙于基础设施建设、教育教学改革、教育教学评估等工作,没有太多的精力和时间对内在的文化建设进行全面规划和实施。另一方面,从高职教育园区各院校本身来看,由于其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为高技能、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学校工科、理科的气息较为浓厚,实践性、实验性教学活动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所占比例较重,而文化气息、文化氛围的培养意识则较为淡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