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河北南部重要城垣:古代园林史纲

河北南部重要城垣:古代园林史纲

时间:2023-09-3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唐代魏州取代邺城成为河北南部水陆要冲,经济文化发达。唐玄宗时,魏州为河北道采访使治所。唐王朝积聚江淮、河南的钱帛于此,储盔甲、兵器等军用物资于清河库,以供北部边防军需。图4-3位于清河县的唐代贝州故城遗址恒州,是隋唐时期河北中部重要城市,贞观十七年撤销一批动乱时期的“州”,强化中心城市地位,真定作为恒州城,地位巩固。永泰二年滹沱河水患中恒州城垣坍塌,李宝臣拓建真定城,强化军事防御功能和中心城市地位。

河北南部重要城垣:古代园林史纲

唐代魏州取代邺城成为河北南部水陆要冲,经济文化发达。唐代有“河朔之州魏为大”之说。唐玄宗时,魏州为河北道采访使治所。开元二十八年(740年)开西渠,引永济渠至城西,注魏桥,以通江淮之货,又夹河制楼百余间,作为储藏货物之所。“魏州十万户,歌钟喧里闾。”[7]

贝州(今清河县旧城)号称“天下北库”。唐王朝积聚江淮、河南的钱帛于此,储盔甲兵器等军用物资于清河库,以供北部边防军需。安史之乱初,贝州尚存“有布三百余万匹,帛八十余万匹,钱三十余万缗,粮三十万斛”[8]物资的聚集,船只往来,促进了贝州城市发展和商业繁盛。

图4-3 位于清河县的唐代贝州故城遗址

恒州(镇州,今正定),是隋唐时期河北中部重要城市,贞观十七年(643年)撤销一批动乱时期的“州”,强化中心城市地位,真定作为恒州城,地位巩固。开元十四年(726年)唐玄宗于真定置恒阳军都督府,作为统辖周边军队的最高指挥中心。边塞诗人高适经真定,留下了《真定即事奉赠韦使君二十八韵》的诗篇,赞真定“城邑推雄镇,山川列简图”。

安史之乱后,安禄山大将张忠志举恒、赵、深、冀、易、定六州战卒五万人归朝廷,被唐朝封为赵国公,擢礼部尚书,名其军为成德军,拜节度使兼恒州刺史,赐姓名李宝臣[9],从此形成了一百多年藩镇割据。

永泰二年(766年)滹沱河水患中恒州城垣坍塌,李宝臣拓建真定城,强化军事防御功能和中心城市地位。扩建后的恒州城城墙、城门、门楼、箭楼、防水设施得到加强,各级官吏府第、官衙建筑宗教建筑大量增加,并创建了配套的园林。

《读史方舆纪要》中称,常山郡“旧城周二十里,唐宝应中成德帅李宝臣筑”。实此乃真定城外郭。正定城符合中国传统城垣格局,“内之为城,外之为郭”。内城之内还有牙城(衙城)。成德军节度使牙城,位于今正定县政府位置,北邻潭园,南面到公元2000年发现后晋节度使安重荣巨碑碑座附近。牙城是成德军节度使军事首脑中心,驻五六千牙兵将守卫。牙城之外是内城,周围4.5千米。阳和楼是内城南门,城内居民区和商业区,分若干街坊,有敬爱坊、安业坊、井楼坊、宣化坊等。

公元821年,唐穆宗李恒即位,按封建避讳制度,避帝讳,改恒山名镇岳,恒州为镇州,治真定(今正定)。清雍正元年(1723年),因避讳雍正皇帝胤禛名讳,改真定为正定,真定府和真定县从此改称正定府、正定县。(www.daowen.com)

唐代恒州城不仅有巍峨高峻的外郭城墙和牙城、内城垣,而且城内有隋朝创建的龙藏寺,唐代天宁寺开元寺、龙兴寺、广惠寺、临济寺、文庙等大型建筑群及其配套园林,丰富了城垣文化内涵和艺术魅力。

图4-4 1932年梁思成考察正定古建筑拍摄的阳和楼

图4-5 位于井陉县天长镇的唐代天长军故城南门瓮城

洺州城,位于邯郸市东偏北30千米处,俗称“广府古城”,始建于春秋中叶,秦汉时先后为平干国、广平国都及曲梁县和广年县治所。隋仁寿元年(601年),因避隋炀帝杨广名讳,改广年为永年。隋末,窦建德创建大夏朝,在此建都,称夏王。唐代为洺州治所。瓮城、角楼、马道、城门洞、千斤闸、城门楼建筑恢宏,是我国古城墙营造技术和布局的经典。城内历史上官署棋布,庙宇半城,老街纵横,有三十多条街道,分四大街、八小街、七十二道弯。广府镇是中外闻名的古城、水城,古城边有21.5平方千米的湿地,有各种水鸟野鸭。

天长镇古城,位于井陉县太行山区,唐大和元年(827年)墓志中有“天长城隅”字样证明,天长镇在唐中期已建城池。唐末藩镇割据为军事要隘,置天长军,宋为天威军。宋神宗熙宁八年(1075年)复置井陉县,治城迁至天威军。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