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女皇武则天的治国才能与女强人形象

女皇武则天的治国才能与女强人形象

时间:2023-10-0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作为一个手段毒辣、作风强硬的女皇帝,武则天的治国才能是可圈可点的。而作为一个女强人,武则天则因拥有许多男宠而为后世侧目。唐高宗有八子四女,其中后四子、后二女均为武则天所生,这一点,足以说明武则天在性生活方面的贪婪和霸道。这时候,武则天已经年届七旬,身为御医的沈南璆尽职尽责,对女皇关心有加。其实,作为一个女皇,一个精明的政治家,武则天蓄养男宠应该说主要是为了显示女皇的威权。

女皇武则天的治国才能与女强人形象

大唐永昌二年(690年)的秋天,中国第一也是唯一的女皇帝武则天登基,国号大周,改元天授。这个时候,李治已经死了八年了。作为一个手段毒辣、作风强硬的女皇帝,武则天的治国才能是可圈可点的。而作为一个女强人,武则天则因拥有许多男宠而为后世侧目。

应该说,武则天招纳男宠,主要是用来浇灭欲火的,这与武氏家族女性普遍性欲较强的基因有关。武则天的母亲荣国夫人(后改封太原王妃)88岁时,仍性欲十足,竟然与自己的外孙贺兰敏之乱伦通奸,对此,《旧唐书》称“敏之既年少色美,烝于荣国夫人”;《新唐书》称“敏之韶秀自喜,烝于荣国”;就连治学严谨的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也称“敏之貌美,蒸于太原王妃”,可见这事不是虚构。另外,武则天的女儿太平公主、姐姐韩国夫人、外甥女魏国夫人在私生活方面也都不甚检点。

武则天14岁入宫,从“太宗闻其美容止,召入宫”(《旧唐书》)的记载来看,垂涎已久的唐太宗决不会放过她。但是,由于武则天性格刚强,缺乏女子的柔弱,不久便被唐太宗晾在一边,坐了12年的冷板凳。所以,武则天没有生育,封号也一直是才人。唐太宗死后,武则天出家,后改嫁唐高宗。唐高宗有八子四女,其中后四子、后二女均为武则天所生,这一点,足以说明武则天在性生活方面的贪婪和霸道。唐高宗后期多病,身体变得很差,武则天的性欲受到了压制。不过,追逐权力,在一定程度上冲淡了武则天的生理欲望。

权力,是男人的春药,也是女人的催情剂,而且地位越高、权力越大,这种来自身心的蠢蠢欲动就越强烈。弘道元年(683年),唐高宗病逝,武则天掌权,身心放松,久蛰的生理欲望在权力的刺激下再次激活,于是,男宠成为武则天这个寡妇的必需品。

在武则天的众多男宠之中,最有名的有四个。然而这四个男宠,却个个结局悲戚。武则天的第一个男宠是薛怀义。第二个男宠是御医沈南璆,沈南璆为人温和,很知道武则天的心思。这时候,武则天已经年届七旬,身为御医的沈南璆尽职尽责,对女皇关心有加。一来二往之中,武则天喜欢上了他,让他侍寝。可是,沈南璆却身心虚弱,成全不了武则天的美意。于是,在某个良宵,沈南璆暴死于宫中。

万岁通天元年(697年),太平公主把美貌年轻、通晓韵律、能歌善舞的张昌宗引荐给武则天。在博得武则天的欢心之后,张昌宗又把自己的哥哥张易之引荐给她。起初,武则天并没有把他们公开带到宫中,而是以在宫里写书(修《三教珠英》)为名,在内殿和后宫与他们厮混的。在和武则天相处的八年时间里,张易之和张昌宗深得武则天的恩宠,历任司卫少卿、控鹤监内供奉、奉宸令、麟台监,封恒国公,得赐田宅玉帛无数。

除了自己的女儿推荐、官僚推荐、男宠自荐,武则天还经常密派心腹到民间明察暗访秘密搜罗。经过了披沙拣金般的淘换,武则天的“后宫”也渐渐形成了规模,据说是“面首三千”。由于人员众多,数量庞大,为了便于管理,在698年,武则天成立了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皇帝配偶的组织部——控鹤监,设立了正副主管和主祭官。后来又选拔张易之、张昌宗兄弟担任行政主管。武则天的“后宫”丝毫不逊色于男性帝王们的三宫六院。在这些“阳道壮伟”的情人们的陪伴下,武则天度过了她辉煌快乐的晚年,直至被迫退位。

然而,天下男人多如牛毛,期待伺候武则天的男人虽然很多,但不可能人人都有机会。那么,武则天在选择男宠方面有什么讲究呢?

首先,武则天的男宠都是年轻的美男。薛怀义“伟形神,有膂力”(《旧唐书》),“伟岸”(《新唐书》),是一个相貌不凡、高大威猛的帅哥。史料没记载沈南璆的相貌,但他能够入得宫廷,专职给皇帝、皇后等高端人物看病,最起码是一个温和、儒雅的清秀男子。张易之“年二十余,白皙美姿容”,张昌宗“面似莲花”(《旧唐书》),二人都长得十分貌美标致。另外,从“天后令选美少年为左右奉宸供奉”和“近闻上舍奉御柳模自言子良宾洁白美须眉……专欲自进堪奉宸内供奉”(《旧唐书》)来看,年轻貌美是武则天挑选男宠的首要条件。(www.daowen.com)

年轻、貌美、健壮,是武则天挑选男宠的三个必备条件。上有需求,下必投其所好。那么,是不是符合这三个条件的男子就可以充当武则天的男宠呢?非也。唐代文人宋之问就吃了武则天的闭门羹。宋之问很有才华,且“伟仪貌,雄于辩”(《新唐书》),各方面条件都不错。武则天下令“选美少年为左右奉宸供奉”,宋之问蠢蠢欲动,也想为武则天出力,并专门给武则天写了一首表明心迹的诗。“则天见其诗,谓崔融曰:‘吾非不知之问有才调,但以其有口过。’盖以之问患齿疾,口常臭故也。之问终身惭愤。”(《太平广记》)武则天拒绝宋之问,除了他有“口臭”,还在于他太露骨。武则天虽然是皇帝,虽然贪恋美男,但她毕竟是女人,仍须保持必要的矜持。宋之问如此明目张胆,况且有生理缺陷,别说武则天不喜欢他,不敢与他亲近,就是喜欢也不好答应。事实上,除了宋之问,凡是公开自荐的,不论是父亲举荐儿子“洁白美须眉”,还是自我标榜“阳道壮伟,过于薛怀义”(《旧唐书》),均遭到了武则天的拒绝。武则天一时糊涂,发出的“选美少年为左右奉宸供奉”诏令,在朱敬则的劝谏下也废止了。可见,武则天选择男宠还是很注意影响的。

受家族基因的影响,也受权力因素的刺激,武则天晚年虽然欲望亢奋,但终其一生也不过四个男宠而已。四人中,薛怀义是千金公主悄悄献媚,张昌宗是太平公主秘密推荐,张易之是张昌宗顺带引荐,沈南璆则是武则天的地下情人,入宫时均未造成恶劣影响。武则天晚年,朝政基本上由易之兄弟专擅。太子李显(即被废黜的唐中宗)之子李重润及永泰郡主私下议论二张专政。张易之知道后跑到武则天那里诉苦。风烛残年的武则天不问青红皂白,责问太子。太子无奈,缢杀了自己的儿女。神龙元年(705年)武则天病重,大臣崔玄、张柬之等起羽林兵迎中宗李显复位,把病榻上的武则天请下了皇帝宝座。随后,诛张易之、张昌宗兄弟。《太平广记》记载,二人在迎仙院被杀后,其尸体又于天津桥南被公开枭首。武则天的最后两个男宠落了个尸骨不全。

其实,作为一个女皇,一个精明的政治家,武则天蓄养男宠应该说主要是为了显示女皇的威权。二张入侍后,武则天已年满73岁,就算生活优裕,养生得法,服用春药,也难使一个老妪返老还童。她之所以这样做,是在向众人炫耀:既然男子为帝可以有成群的嫔妃,女子登基也应该有侍奉的男宠。在中国历史中,除武则天外,女人为帝绝无仅有。一位女性政治家在男性皇帝专制的时代,想立于不败之地,就需要经历孤军作战的艰难。为使臣民信服,就要人为地、主动地树立自己的绝对权威和尊严。她在所有的领域内都要行使同男性皇帝一样的权力,都要享受同男性帝王一样的利益。因此,在“性”的问题上,她也要效仿男性帝王了。即使不是为了“性欲”,她想拥有几个可以安慰寂寞、稍解老来忧愁的年轻异性,对贵为天子的她来说也是易如反掌的。

在所有这些和男宠有关的故事中,几乎与一般的恋情一样,存在爱情、友谊等诸多情感,也存在性的关系。在这种情感枝干上,同样也衍生出阴谋、凶杀、奸淫、虐待等各种非常事件。一部男宠的故事集,就是一部人类情感的世情画卷。

为男宠披上文化的外衣,是因为这个社会职业很古老,很有市场,还与不少文化名人有牵扯。南朝著名诗人褚渊就做过山阴公主的男宠;武则天改元建周的时候,许多拥唐的文化名家,都曾冒着生命危险,站出来拿武则天蓄养男宠说事,试图阻止朝代更替。一直到清朝时,曹雪芹的经典巨著《红楼梦》出现,男宠文化依然在其中多有体现:薛蟠与贾宝玉为了男宠秦钟几乎大打出手,王熙凤对贾蓉的专宠等,均说明男宠文化在清代很盛行,并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广泛存在于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男宠文化,在历朝历代均有不俗的传承,朝廷宫闱之内,民间富裕之家,但凡床笫寂寞者,多有蓄养男宠之念之行,此人性使然,社会使然,文化使然,不足为怪。正如人们反对妓女盛行,说倡优文化是一种畸形文化一样,男宠文化,也是一种跛了脚的文化形式,尽管常说存在即合理,但是,其无论怎么存在、怎么传承,也必然是一瘸一拐,难以走进社会主流。

男宠作为一种非主流的存在,先天与审美意识有关,在审美的领地,它是香花还是毒草?如同一部《红楼梦》,有人看见的是恶心,有人看见的是病态,有人看见的是原始的诱惑,有人看见的是细腻、敏感的心灵情怀,有人看见的是魔鬼面目模糊的微笑,有人看见的是上帝独特的抚摸。

中国自古以来,与社会的存在同步,文学艺术同样拥抱男宠现象,只有极少数是明显的歧视态度,还有一部分是病态的欣赏,更多的是完全从人性出发,对之进行安之若素的审美表达,产生了绚丽多彩的文艺作品。数量之多,质量之精,举世罕见,只是长期以来,由于主流声音过于洪亮,这一部分作品被忽视。实际上,其中体现的另类世界的生活,有着深厚的社会基础和历史沉淀,具有很高的研究和鉴赏价值。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