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鲁僖公二年:春秋公羊传摘要

鲁僖公二年:春秋公羊传摘要

时间:2023-10-0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原文二年,春,王正月,城楚丘1。上无天子,下无方伯,天下诸侯有相灭亡者,桓公不能救,则桓公耻之也。译文鲁僖公二年,春季,周王的正月,在楚丘筑城。卫于闵公二年灭于狄,今齐桓公率诸侯为卫筑城,安置流亡政府。虞公不从其言,终假之道以取郭。还,四年,反取虞。是为了使虞成为首恶。虞接受贿赂,借道给灭国的人,从而自己灭亡。虞公不听从他的话,终于借给他们道路取得郭国。名诡诸,晋武公之子。

鲁僖公二年:春秋公羊传摘要

原文

【经】二年,春,王正月,城楚丘1

【传】孰城?城卫2也。曷为不言城卫?灭也。孰灭之?盖狄灭之。曷为不言狄灭之?为桓公讳也。曷为为桓公讳?

上无天子,下无方伯,天下诸侯有相灭亡者,桓公不能救,则桓公耻之也。然则孰城之?桓公城之。曷为不言桓公城之?不与诸侯专封也。曷为不与?实与而文不与。文曷为不与?诸侯之义,不得专封。诸侯之义不得专封,则其曰实与之何?上无天子,下无方伯,天下诸侯有相灭亡者,力能救之,则救之可也。

译文

【经】鲁僖公二年,春季,周王的正月,在楚丘筑城。

【传】为谁筑城?为卫国筑城。为什么不说是为卫国筑城?因为它被灭了。是谁灭了它?是狄灭了它。为什么不说是狄灭了它?是为齐桓公隐讳。为什么要为齐桓公隐讳?上无(英明的)天子,下无(贤能的)方伯,天下诸侯中有被灭亡的,齐桓公不能救,齐桓公以为耻辱。那么是谁为它筑城?是齐桓公为它筑城。为什么不说是齐桓公为它筑城?是不赞许诸侯擅自行封。为什么不赞许?实质上赞许而字面上不赞许。字面上为什么不赞许?诸侯之道,不能擅自行封。既然诸侯之道不能擅自行封,这里说实质上赞许是什么原因?上无(英明的)天子,下无(贤能的)方伯,天下诸侯中有被灭亡的,(别的诸侯)在力量上能够救它的,去救它是可以的。

注释 1 楚丘:地在今河南滑县东。2 城卫:为卫国筑城。卫于闵公二年灭于狄,今齐桓公率诸侯为卫筑城,安置流亡政府。

【经】夏,五月,辛巳,葬我小君1哀姜。

【传】哀姜者何?庄公之夫人也。

【经】夏季,五月,辛巳日,安葬我国君夫人哀姜。

【传】哀姜是什么人?是庄公的夫人。

注释 1 小君:国君夫人。是讣告各国的文件中的称呼。《论语·季氏》说:“君称之曰夫人,夫人自称曰小童,邦人称之曰君夫人,称诸异邦曰寡小君,异邦人称之亦曰君夫人。”

【经】虞师、晋师灭夏阳1

【传】虞2,微国也。曷为序乎大国之上?使虞首恶也。曷为使虞首恶?虞受赂,假3灭国者道,以取亡焉。其受赂奈何?献公4朝诸大夫而问焉,曰:“寡人夜者寝而不寐,其意也何?”诸大夫有进对者曰:“寝不安与?其诸侍御有不在侧者与?”献公不应。荀息进曰:“虞、郭见与5?”献公揖而进之,遂与之入而谋曰:“吾欲攻郭,则虞救之,攻虞则郭救之,如之何?愿与子虑之!”荀息对曰:“君若用臣之谋,则今日取郭,而明日取虞尔。君何忧焉?” 献公曰:“然则奈何?”荀息曰:“请以屈产之乘6与垂棘7之白璧往,必可得也。则宝出之内藏8,藏之外府9,马出之内厩,系之外厩尔,君何丧焉?”献公曰:“诺。虽然,宫之奇10存焉,如之何?”荀息曰:“宫之奇知11则知矣。虽然,虞公贪而好宝,见宝必不从其言。请终以往。”于是终以往,虞公见宝,许诺。宫之奇果谏:“《记》12曰:‘唇亡则齿寒。’虞、郭之相救,非相为赐,则晋今日取郭,而明日虞从而亡尔,君请勿许也。”虞公不从其言,终假之道以取郭。还,四年,反取虞。虞公抱宝牵马而至,荀息见曰:“臣之谋何如?”献公曰:“子之谋则已行矣,宝则吾宝也,虽然,吾马之齿亦已长矣。”盖戏之也。夏阳者何?郭之邑也。曷为不系于郭?国之也。曷为国之?君存焉尔。(www.daowen.com)

【经】虞军、晋军灭了夏阳。

【传】虞是小国,为什么把它排在大国(晋)的前面?是为了使虞成为首恶。为什么要使虞成为首恶?虞接受贿赂,借道给灭国的人,从而自己灭亡。它是怎样接受贿赂的?晋献公在诸大夫朝见时问他们,说:“寡人夜里睡觉睡不着,那心事是什么?”大夫中有人上前回答说:“是睡不安稳吗?那些侍御们有不在身边的吗?”晋献公不应声,荀息上前说:“是虞国、郭国出现在脑子里了吗?”献公作揖,招他向前,就与他一同进入内室谋划说:“我想攻郭国,虞国就会援救它;攻虞国,郭国就会援救它。对这种情况该怎么办?想和你一起思考这件事!”荀息回答说:“君如果用臣的计谋,就可以今日取得郭国,明日取得虞国。君忧什么呢?”晋献公说:“那么该怎样去做?”荀息说:“请带着屈地所产的马和垂棘所出的白璧前去,就一定能得到(郭国)。而这宝是把它从内仓库拿出,藏到外仓库里;马是从内厩里把它牵出,系到外厩里。君有什么损失呢?”献公说:“是的!即使如此,宫之奇在那里,如何对付他?”荀息说:“宫之奇聪明是聪明了。即使如此,虞公贪婪而嗜好宝物,看到这些宝物,一定不会听从他的意见。请决定带了(这些宝物)去。”于是决定带了(这些宝物)去,虞公见了宝物,答应(借道的请求)。宫之奇果然谏阻,说:“史书上说:‘唇亡则齿寒。’虞和郭应该相互救助,而不应该相互将对方给予别人。(如果应允晋国,)那么晋国今天取得郭,明天虞就随着灭亡了。君请不要同意!”虞公不听从他的话,终于借给他们道路取得郭国。(晋军)返国四年,再来攻取虞国。虞公抱宝牵马而来,荀息见了(对晋献公)说:“臣的计谋如何?”晋献公说:“您的计谋已经实现了,宝还是我的宝,即使如此,但我的马的牙齿也已经长长了。”这是和他开玩笑。夏阳是什么地方?是郭国的邑。为什么不把它系在郭国?是把它看成一个国家。为什么把它看成一个国家?因为国君在那里。

注释 1 夏阳:郭(虢)邑,在今山西平陆东北。要塞之地。郭,即“虢”,也是姬姓国,有东虢西虢之分。东虢在今河南荥阳,后为郑所灭。西虢在今陕西宝鸡,后随周平王迁到上阳,今河南三门峡。这里的郭(虢)是西虢。2 虞:姬姓小国。在今山西平陆县境。3 假:借给。4 献公:晋献公,晋国国君。名诡诸,晋武公之子。5 虞、郭见与:(脑子里总是)出现虞国郭国的事吗?6 屈产之乘(shèng):屈产这个地方出产的宝马。屈产,晋地名,产良马,在今山西石楼。乘,驾车的马,这里就是说马。7 垂棘:晋国出产美玉的地方,在今山西潞城北。8 内藏(zàng):宫内藏财物的地方。9 外府:宫外藏财物的地方。府,府库,储存财物处。10 宫之奇:虞国大夫,一作宫奇,谏虞君不听,率家族奔曹。11 知:读为智,富有智慧。12 《记》:谓记录古人言谈的史书。

【经】秋,九月,齐侯、宋公、江人、黄人1盟于贯泽2

【传】江人、黄人者何?远国之辞也。远国至矣,则中国曷为独言齐、宋至尔?大国言齐、宋,远国言江、黄,则以其余为莫敢不至也。

【经】冬,十月,不雨。

【传】何以书?记异也。

【经】楚人侵郑。

【经】秋季,九月,齐侯、宋公、江国人、黄国人在贯泽结盟。

【传】举出“江国人、黄国人”是为什么?是说的远方国家。远方国家都来了,为什么中原国家只说齐、宋来了?大国举出齐、宋,远国举江、黄,就表明其余国家没有谁敢不来。

【经】冬季,十月,没有下雨。

【传】为什么记?是记异常现象。

【经】楚人侵伐郑国

注释 1 江人、黄人:实指江国与黄国国君。江、黄皆嬴姓小国,江在今河南息县西南。黄在今河南潢川西。2 贯泽:宋地,在今山东曹县南。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