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关中地区礼仪审美研究成果

关中地区礼仪审美研究成果

时间:2023-10-0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据西北少数民族与文化人类学的研究,认为小麦引入我国已有5000多年的历史,小麦在中国的本土化经历了一个自西向东,由北南来的历程,陕西应该是我国最早种麦的地方。在陕西诸多面食中,面花,也称礼馍、花馍,以其绚丽多彩的形式,成为了陕西人传承礼仪、审美追求的艺术珍品。在陕西的农村,至今仍保留着送礼送面花这一习俗,且不同季节、不同节气、不同节日、不同对象,所送的面花内容不一。

关中地区礼仪审美研究成果

据西北少数民族与文化人类学的研究,认为小麦引入我国已有5000多年的历史,小麦在中国的本土化经历了一个自西向东,由北南来的历程,陕西应该是我国最早种麦的地方。由于小麦产量极高、营养丰富,因此逐渐成为主食,后又逐渐产生了丰富多彩的各类面食。在陕西诸多面食中,面花,也称礼馍、花馍,以其绚丽多彩的形式,成为了陕西人传承礼仪、审美追求的艺术珍品。

陕西的面花历史可以追溯到西周时期,到汉唐,陕西的面花已经发展到高峰,并且开始出现在一些大型宴会中。《陕西烹饪大典》中记载:唐中宗时宰相韦巨源“烧尾宴”中的“素蒸音声部”,就是一组用面团捏塑造型,经蒸制而成的面花,其造型是将面团分为70份,共捏成70个美如仙女的面人,她们中有手持不同乐器,吹拉弹唱的乐妓;有身着舞衣,翩翩起舞的歌舞妓,上席时按乐舞演奏的章法安放各自位置,组成一个大型的乐舞场面,让赴宴的宾客观赏品鉴之后,再下筷一个一个吃掉。

面花在民间是风俗信仰的象征物,又是人们礼尚往来的媒介。面花最早用于祭祀,以后演变到生活的方方面面,如节庆送礼、生日祝寿、婚丧嫁娶等。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的黄陵面花,就起源于对黄帝的祭祀。在陕西的农村,至今仍保留着送礼送面花这一习俗,且不同季节、不同节气、不同节日、不同对象,所送的面花内容不一。(www.daowen.com)

华县女儿出嫁时,娘家要送集虎头、龙身、鱼尾为一体的“大谷卷”花馍。澄城县过春节讲究蒸双鱼、双鸡的坠灯馍,虎馍,枣山和十二生肖造型的面花。彬县正月十五“追婿看女”送面花,西府岐山县二月二送“花花”,合阳县洽川清明节娘家给头年出嫁的女儿送“娃女”面花。韩城农村乞巧节,给男孩子蒸“砚台馍”,给女孩蒸“簸兰馍”。八月十五和九九重阳节,长安和渭北送“九座糕”面花,讲究娘家要给出嫁的女儿送面花,一直送到女儿生育为止。大蒜县阿寿村有纪念大医学家孙思邈的系列面花。农村造屋上梁时,亲戚要送花贡摸和鸡造型的面花,意在“上梁大吉”。清明节亦有造型很大的祭祖面花。面花从其制作工艺上大致分为蒸制和烙制两大类,其中尤以蒸制的种类繁多。其造型千姿百态,有飞禽走兽、花鸟鱼虫、历史人物、民间传说等。

合阳面花以其造型生动夸张、色彩鲜艳夺目、民俗气息浓郁、制作精巧细腻等特点被国家文化部授予“面花之乡”的称号。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