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隋唐史:启迪青少年的明君之路

隋唐史:启迪青少年的明君之路

时间:2023-10-0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唐太宗在晚年暴露的两个最大的缺点就是奢侈靡费和不喜臣下进谏。贞观初期,唐朝的政治基础还不够稳定,唐太宗为了将国家治理得更好,做到了一个普通的君王几乎无法做到的事情,那就是从谏如流,任人唯贤。唐太宗或许也感觉到了这种现象,于是便将群臣召来希望他们能指出他的过失并提出建议。再加上征讨高句丽之战的失败,唐太宗大病了一场。大病之后,唐太宗的身体状况一直都不好,可以说是每况愈下。

隋唐史:启迪青少年的明君之路

唐太宗并非圣贤,身上也存在着很多缺点。这些缺点在他晚年的时候都一一暴露出来。

唐太宗在晚年暴露的两个最大的缺点就是奢侈靡费和不喜臣下进谏。早期的唐太宗生活非常简朴,但这个良好的品质却没能一直保持下去,开始过起奢侈的生活来。就连他自己也认识到了这一点,希望李治能够引以为戒,不要再这方面效仿他。

贞观晚期,唐太宗下旨在洛阳修建了宫苑,还在此地修建了元圃苑和飞山宫。不仅如此,为了在各地游兴方便,他还在各地都修建了行宫,例如西山有襄城宫、关中有汤泉宫,等等。这些宫殿在当时耗费了不少人力物力,使得当地人民的徭役加重了不少。

不过晚年的唐太宗虽然向往着奢侈的生活,但他也没有太过放纵自己,而是将享受尽量控制在自己和国家可以承受的范围之内。在唐太宗的遗嘱中他还特意提到要停止一切营造活动并要求丧事从简,可见他也清楚地知道太过奢靡只会给国家带来难以挽回的恶果。

贞观初期,唐朝政治基础还不够稳定,唐太宗为了将国家治理得更好,做到了一个普通的君王几乎无法做到的事情,那就是从谏如流,任人唯贤。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他到了后期就开始日渐骄纵起来,朝中甚至出现了“正人不得尽其言,大臣莫能与之争”的现象。(www.daowen.com)

贞观十七年(643),魏徵辞世,朝廷上下的谏言就愈发地减少了。唐太宗或许也感觉到了这种现象,于是便将群臣召来希望他们能指出他的过失并提出建议。长孙无忌等人也知道太宗此时已经不能像往常一样虚心纳谏了,于是便奉承太宗说他并没有什么过失。

贞观十七年(643),因为皇子之间争斗,唐太宗已经是精力憔悴。再加上征讨高句丽之战的失败,唐太宗大病了一场。大病之后,唐太宗的身体状况一直都不好,可以说是每况愈下。为了延续自己的寿命,唐太宗不仅服用了许多本国术士练就的丹药,还服用过天竺人的丹药,但都收效甚微。

唐太宗死于贞观二十三年(649)五月,死后葬于昭陵。这位开创了大唐盛世的君王在武德九年(626)因玄武门之变登上皇位,其在位共二十三年,文治武功,千古罕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