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张九龄与李林甫:权力斗争的背后,隐藏着社会文化因素

张九龄与李林甫:权力斗争的背后,隐藏着社会文化因素

更新时间:2025-09-1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张九龄和李林甫的冲突,看似是单纯的相位争夺和政治上的争权夺利,事实上其后存在广阔的社会文化因素。最终张九龄彻底地输给了李林甫,从大唐的中枢地位上摔了下来。也就是说,之所以张九龄和李林甫会在中枢机构中爆发那么大的矛盾,与张九龄的个人性格缺陷有着密切的关系,而这似乎与中国历代所认为的张九龄清和风度背道而驰。

李林甫“柔佞多狡数”,靠着巴结逢迎的手段爬上宰相高位,他因为权倾朝野而闻名天下,也因为杀伐果断而让世人胆寒。有人为李林甫的一生做了一个定论:“口有蜜,腹有剑。”

李林甫读书不多,但却有着过人的投机钻营的技巧,在位期间,着力于堵塞言路,打击异己,所以最终他以反传统的方式,坐上了宰相的大位,把持唐朝政局十九年。

李林甫从亲缘关系来讲,他还是唐高祖堂弟长平王李叔良的曾孙。他的舅舅姜皎,是帮唐玄宗登基大统的功臣之一。正是凭借姜皎的帮助,加上自己的努力,李林甫才能够顺利地来到太子身边,并很快当上了国子监的一名官员。

国子监云集了天下英才、宗室权贵之子。李林甫不失时机地给那些人以力所能及的好处,以便结交和网罗一大批门生故吏,不久之后,李林甫便奠定了雄厚的政治根基。

在姚崇和宋璟这样的贤相辅佐下,唐王朝取得了开元之治的伟大成就。然而,一个依靠几个人而屹立而起的王朝,很难同用制度法律约束下的盛世一样来得长久。因为开创唐朝盛世虽然有明君贤相的重要因素,但是均田制和府兵制的创立,符合国情的军队制度和土地制度更是盛世的保障。

随着时局的发展,均田制和府兵制都遭到了破坏,新近创立的募兵制虽然有一定的实际作用,但执行者才是关键,由于制度的不严格执行,致使原本掩藏在帝国内部的危机逐渐显露了出来。隐藏在繁华之下的深度危机,如同一颗会生长的毒药,逐渐生根发芽。

正在唐玄宗苦思自己国家发展的前途之时,李林甫不失时机地走入了唐玄宗的视野。

李林甫为人处世有一个特点,即注重原则秩序,不管人情世故,他认为国家的一切都需要一个良好的秩序,要实现这种秩序井然的面貌,就必须以法治国。李林甫最终顺利地进入了唐玄宗所领导的政治中枢,开始了他左右天下、只手遮天的为政生涯。(https://www.daowen.com)

开元二十三年(735),唐玄宗再次加封张九龄为金紫光禄大夫,累官封他为始兴县伯。为了遏制张九龄权势的扩张,李林甫向唐玄宗推荐了自己的心腹牛仙客,此人是小吏出身,没有经过正规的科举,因此颇受进士出身的张九龄的歧视。事实上牛仙客在治理地方上很有一套,他在河西节度使帐下任职时,节省公费过万,他所管辖的仓库充实,而且其中储备的器械也很精良,可见他治理得当。唐玄宗打算提拔他做尚书,谁知却遭到了张九龄的严重反对,于是玄宗只能暂且压下此事。

第二天,李林甫对玄宗说:“牛仙客有宰相之才,如何不能做尚书?张九龄是书生酸腐顽固的见识,实在是不识大体。”玄宗对于张九龄生出了不满。

此事反映了张李之争的本质内涵和唐玄宗治国思想的转变。张九龄和李林甫的冲突,看似是单纯的相位争夺和政治上的争权夺利,事实上其后存在广阔的社会文化因素。张九龄代表传统儒家士子,而李林甫则代表着看似不学无术却注重实践的法家人物。二者一个注重名节名声,一个关心实际和利益,最终的斗争必然会爆发。

张九龄和李林甫之间本质的不同,决定了他们在唐玄宗眼中所扮演的角色的不一样;再往深一点考虑,张九龄出身于平民,有着书生意气的政治理想;而李林甫则是传统的贵族,要维持贵族的特权。维持官僚政治,是他们这个阶层最为原始的诉求。很不幸的是,这两种政治理想在一个不合适的时间与不恰当的地方交汇,所产生的结果,就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最终张九龄彻底地输给了李林甫,从大唐的中枢地位上摔了下来。

在英国学者崔瑞德《剑桥中国隋唐史》一书中,对于张九龄有一番评价:“张九龄是一个有名的难以相处的人,拘泥、固执、碍事,并且对一些小的原则问题斤斤计较;他心胸狭窄,偏见很深。”也就是说,之所以张九龄和李林甫会在中枢机构中爆发那么大的矛盾,与张九龄的个人性格缺陷有着密切的关系,而这似乎与中国历代所认为的张九龄清和风度背道而驰。

在唐玄宗早期执政过程中,君王和大臣之间的关系始终是相对的平等和轻松,对于张九龄的风度,唐玄宗由衷地赞赏。只是随着晚期唐玄宗的安于怡乐,对于掌控的重视,唐玄宗对于张九龄的政治风格不再包容。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