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传统山水画发展空间法则及赏析

传统山水画发展空间法则及赏析

时间:2023-10-0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认识散点透视正是解读中国山水画的第一把关键钥匙。虽然东晋画家对山水景观已经有所思考,但根本不具备解决山水画中空间问题的能力。隋朝研究山水领域的最佳代表为展子虔。五代基于隋朝展子虔以及唐代山水画的研究成果,完全解决了山水画中的空间问题,进入了山水画的成熟阶段。荆浩著有山水理论《笔法记》,其中提出了“图真”与“搜妙创真”的概念。

传统山水画发展空间法则及赏析

认识散点透视正是解读中国山水画的第一把关键钥匙。散点透视区别于西方焦点透视,而散点透视法则的形成则来源于五代时期的山水画理论。山水画从萌芽到成熟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站,东晋。东晋顾恺之的人物画中出现了很多风景,当然这一时期山水画并未形成,而山水也只是作为人物画中的配景而已。即使是配景,顾恺之也开始了对山水景物的探索,顾恺之有理论著作《画云台山记》,里面记录了他对自然景观的观察与心得。不可否认,这一时期的山水确实相当稚拙,山与树的表现简单粗糙,山、树木以及人物的大小、远近、比例的处理方法也相当原始。与其说是山水,更像是一个地标或是一个符号。虽然东晋画家对山水景观已经有所思考,但根本不具备解决山水画中空间问题的能力。第二站,隋朝。隋朝研究山水领域的最佳代表为展子虔。展子虔的《游春图》水天相接、青峦叠嶂、烟波浩渺,画中山、水、树木、亭台楼阁、人物泛舟的布局与比例显得较为合理,较于东晋时代已有了很大进步,但透视法则与景观设计仍然不够成熟。第三站,五代。五代基于隋朝展子虔以及唐代山水画的研究成果,完全解决了山水画中的空间问题,进入了山水画的成熟阶段。五代山水画分为北方画派和南方画派。北方画派中有一位叫作荆浩的大画家,正是他的艺术理论解决了山水画中的关键问题。荆浩著有山水理论《笔法记》,其中提出了“图真”与“搜妙创真”的概念。“图真”意指作为画家要深入自然观察自然,通过观察画出真山真水,所谓“师法于自然”正是此道理。“搜妙创真”需要分两部分来理解。第一,“搜妙”。“搜妙”与“图真”的意思接近,亦指为走进自然观察自然,用图画记录所观察到的景物。而不同之处在于,“搜妙”中通过观察写生出的图画并不是最终画稿,而是作为素材被搜集起来。将搜集的素材编排整合,组成新图像的再创造过程正是“创真”的意义所在。例如范宽的《烟岚秋晓图》,其是不同视角、不同景观、甚至不同季节的山川合集。范宽在布局时融合了仰视、俯视、平视多个视角,并按照美学秩序将它们整合为统一画卷。“搜妙创真”的创作思路很像是拼图,将零散的拼块拼成完整图画。不过此创作手法与现代主义艺术思潮中“解构”与“重构”的方法也非常相似。

范宽《烟岚秋晓图》(局部)(www.daowen.com)

范宽《烟岚秋晓图》(局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