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高职实训基地分类及探索结果

高职实训基地分类及探索结果

时间:2023-10-0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一)生产性的实训基地1.校内生产性实训的定义校内生产性实训是指由学校提供场地和管理,企业提供设备、技术和师资支持,校企合作联合设计和系统组织实训教学的实践教学模式。

高职实训基地分类及探索结果

校内实训基地主要承担高等职业教育日常教学实习和仿真训练,应拥有先进的仪器设备,健全的管理制度,并配备相应的实训指导教师和教材,能够较好地满足教学计划对能力训练的要求。校内实训基地的建设通常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生产性的实训基地;另一种是非生产性的实训基地。

(一)生产性的实训基地

1.校内生产性实训的定义

校内生产性实训是指由学校提供场地和管理,企业提供设备、技术和师资支持,校企合作联合设计和系统组织实训教学的实践教学模式。该定义认为校内生产性实训是校企双方利用各自的优势联合在校内建设的适用于实践教学的一种教学模式。该模式尽管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校内生产性实训的基本特征,但还缺乏对其本质内涵的反映。校企联合共建并非是校内生产性实训的本质特征,校内生产性实训所强调的:一是实训教学的生产性特点;二是在校内进行的实践教学。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可以是学校自身投资建设,也可以是学校与政府、行业、企业联合共建。从政府导向和未来发展趋势看,联合共建是校内生产性实训的发展方向,因为它有利于充分发挥各方的优势。

基于对校内生产性实训本质特征的认识,我们将校内生产性实训界定为:高职院校充分利用自身的优势,独自或与政府、行业及企业联合,在校内建设具有生产功能的实训基地,通过生产产品、研发技术、服务社会等生产性过程,实现经济效益,并在生产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实践技能,提高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的一种实践性教学模式。校内生产性实训不但为师生创造了真实的职业环境,还可以利用其创造的经济效益购置设施设备、改善教学条件、加强技术研发等,这样就变消耗性实验实习为创造效益的生产经营活动,为实训基地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校内生产性实训的特点

第一,由高职院校按照新的高职教育理念配置教育资源创设的实训条件。

这种实训条件的建设可以通过共建的方式来完成:由院校提供场地(土地、建筑能源等基础设施条件及管理人员、管理机构),企业提供设备、实训师资、生产任务、技术标准、原材料等,这样院校减少了设备、师资的投入和原材料的消耗及真实生产实训环境的其他建设投入,企业减少了征地、基本建设、配套设施的投入,获得低成本的劳动力和技术研发的合作伙伴,缩短了项目从投资到投产的周期,是一种生产要素和职业教育要素优势互补、资源配置效益最大化原则的具体实现和直接应用。

第二,是校企合作实施的基于工作过程的职业教育的重要环节,是对传统培养模式的一种全面革新。

①院校进行教学管理,企业进行生产组织,教学与生产交替实施,训练、生产一体化。②实训的内容以企业生产任务为中心,具有任务明确性、训练全面性、内容生产性、产品应用性的实践特点。③改变按照专业、年级、班级管理的常规模式,按照生产要求建立生产组织管理模式。④不是纯消耗性的技能操作重复训练或模拟,而是有产品质量标准要求,可计算出经济效益、顶岗操作的实际工作或部分有偿劳动。⑤在真实的生产环境、企业文化和职业体验条件下,按真实的生产要求生产真实的产品。⑥实施按照企业的管理标准、产品的质量标准、效益的评价标准、项目的训练标准进行多维度的考核。

第三,按照市场经济规律建立保障性机制。

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是遵循市场经济规律和教育规律建设的,即按照生产要素和教育要素配置方法,追求多赢的目标,因而形成了协调、持续的保障性机制。①有利于学生的发展,体现以学生为本的育人理念。只有在这种真实的生产环境中才能体现“学生校内实习与实际工作的一致性”,才能最有成效地培养、提高学生的职业技能和综合职业素质。同时,由于一些生产性实训还会给学生带来部分补贴,提高学生的自立意识、自立能力和成就感。②有利于高职院校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高职院校高水平实验场地等基础设施的长期利用,降低了设备的投入成本,减少了实训教师和生产组织管理人员的人力投入,提高了办学的方向性、目的性和实效性,解决了严重制约人才培养质量的实训条件问题。高职院校可以用更多的精力和更大的财力投入新型课程建设和教学改革,全面提高办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更高程度实现职业教育的社会服务功能。③有利于企业的发展。企业减少了对基础设施的投入,大大缩短了投资周期,得到了成本较低的劳动力。对于企业支付给在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实习学生的报酬,可以按照《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印发〈企业支付实习生报酬税前扣除管理办法〉的通知》的规定在计算缴纳企业所得税时扣除。如果发展校企对人才的“订单培养”,更为企业减少了培训成本的支出,并提供长期有力的人力资源保障。④有利于社会的发展。这种生产要素与教育要素的科学合理配置实现了以最小的投入实现最大效益的原则和目标,减少物资、资金及其他要素的浪费,是建设节约型社会的一大创举。同时,真实的生产环境能培养学生较强的职业技能、职业素质、劳动意识、质量意识、责任意识,使其有更明确的职业目标和更强的职业发展动力,有利于实现培养有良好职业素养的高技能人才的目标,为经济发展提供技能人才支持。高水平的职业教育作为社会发展的重要领域,也是社会发展和进步的重要标志,因此,可以说社会效益是校内生产性实训产生的最重要的效益。

3.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原则

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要营造真实的职场环境与职场氛围,必须具备与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相一致的“职业环境”。但当前生产性实训基地存在如下问题:①实训基地设备与行业企业实际不一致,不能开展行业先进训练项目,难以与生产一线的实际工艺衔接。②缺乏具备实际生产操作经验的实训指导教师,与企业生产实际存在差距。③课程内项目与项目之间、课程间项目与项目之间缺乏系统性和关联性,学生的综合能力难以得到系统有效的提升。④实训基地缺乏开放性,实验实训设备利用率低。⑤生产性实训基地中存在生产性与教育性、利益性和教学效果之间的矛盾。

因此,在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中要注重相关要素的建设,遵循建设目的明确性、人才培养系统性、教育资源开放性、实践环境真实性、服务地方发展的原则,牢固贯彻以人才培养为根本目的、以学生实践能力的提高为核心、以实训资源开放共享为基础的思想,建设与行业、企业实际高度一致的实训条件,充实和提高实践教学师资队伍、提高实践教学质量,正确处理生产性与教育性之间的关系,实现教育资源利用最大化和产出效益最大化。

(二)非生产性的实训基地

非生产性实训基地常被称为模拟仿真实训基地,是指用于学生实习实训的场所,不具有产品生产的性质和功能。

1.非生产性实训基地的类型(www.daowen.com)

这类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是由于各种原因的限制使学校不能在校内建立起具有生产性质的实训基地,通常包括以下几类。

(1)受法律法规限制

由于一些专业面向的岗位具有特殊性,这些岗位不仅难接受学生批量的实践教学,还因为岗位的准入门槛受到法律法规的限制,难以在校内建立生产性的实训基地,比如金融保险、法律类等。这些专业实训只能通过购买相关教学软件,建立虚拟企业,通过仿真模拟进行实训,比如金融类专业建立财政模拟实训室、证券投资模拟实训室、税收模拟实训室等;保险类专业建立保险业务模拟实训室;法律类专业建立法庭模拟实训室等。

(2)受资源投入限制

有一些专业,如航运类专业、电子电路类专业、医学护理类专业、土木工程类专业等,受资源投入限制难以建立生产性的实习实训基地。这些专业要建立生产性实训基地,需要投入巨大的建设费以及后期的实训费,因此,受学校的资金、技术、人才、土地等资源投入的限制,使得这类专业的实训基地建设只能通过考虑计算机软件仿真模拟的形式或设备实物、物理模型来模拟生产现场。

(3)实训内容的特殊性

由于学生实训内容的特殊性,使得学校难以建立校内生产性实习实训基地,也只能通过建立模拟仿真类实训来解决学生技能训练的问题。学生实训的特殊性一部分是由于实际的活动难以在学校复制,比如国际贸易活动中的许多业务流程、企业市场营销活动、电子商务活动、会计审计、导游活动等。因此,这类专业只能通过建立模拟实训进行大量的操作训练。

2.非生产性实训基地的特点

非生产性实训基地具有下列主要特点。

第一,聘请知名企业的管理者成立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提供企业对人才规格需求的信息,共同进行职业分析、工作分析、能力分析,与行业、企业联合开发课程,确定统一教学计划、培养目标、教学大纲、实训计划及实训大纲。

第二,建立师生双重身份制。教师兼有公司机构中管理者身份,学生兼有被公司雇用职员的身份。这种模式的意义在于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提高学生技术知识和实践能力的养成。这种模式强调师师合作、生生合作和师生合作,将教学活动定位在一种互动的复合活动上。

第三,改革实践教学方法和手段,由模拟型向实战型教学转变。把模拟型的实训教学改革成为同企业管理运作相一致的教学。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市场运作能力,又避免了单纯消耗性实习的弊端,节约了大量的实习经费。

第四,培养学生综合职业能力,同时注重个人品质在职业活动中的作用。人际交往与合作共事的能力,组织、规划、独立解决问题与创新能力等作为职业能力的重要构成要素。

第五,具有终身教育创业教育的特性。“模拟仿真”的教学既适用于职业技术的学历教育,也适用于成人上岗、转岗培训和技能提高的终身教育。

3.非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原则

非生产性实训基地是行为导向教育哲学思想的具体体现。在教学中,行为导向意味着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创造出教与学和师生互动的社会交往仿真情境,在这种情境中,他们通过反复练习,进而形成自然的、符合现实经济活动要求的行为方式、智力活动方式和职业行为能力,即在专业能力、方法能力、社会能力和个性方面得到发展。这种实训基地模式的效果已经得到了实践的验证,如德国最新的“办公学校”模式、丹麦的“模拟公司”等。它们的共同特点都是首先创造一个真实的职业环境。

在这些模拟实训基地的建设中,应注重真实职业环境的建设,在实用技能的训练设计方面努力贴近一线的生产、技术、工艺,从设备、厂房建筑、工艺流程、管理水准、人员配置和要求、标准化以及质量与安全等方面模拟或接近职业环境,使学生进入实训场地就能感受到一种职业的氛围。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