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大辽皇朝亡于自朽,文化之痛!

大辽皇朝亡于自朽,文化之痛!

时间:2023-10-0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辽朝全盛时版图,东起日本海,西到阿尔泰山,南界今河北白沟河,北至额尔古纳河、大兴安岭北部,如此盛大之国,却被金朝灭亡。大辽皇朝覆亡,文化之诫何在?其一,大辽之亡,亡于自朽。大辽之亡,不亡于天祚,而始于穆宗。在皇帝与后妃、皇帝与皇子、皇帝与外戚、皇子与皇子、皇妃与皇妃、外戚与外戚之间,骨肉相残,愈演愈烈。赐文妃及晋王自尽,牵连高官多人。这是契丹的历史之殇,也是辽朝的文化之痛。

大辽皇朝亡于自朽,文化之痛!

辽朝全盛时版图,东起日本海,西到阿尔泰山,南界今河北白沟河,北至额尔古纳河、大兴安岭北部,如此盛大之国,却被金朝灭亡。汉朝贾谊《治安策》云:“前车覆,后车诫。”大辽皇朝覆亡,文化之诫何在?简作分析,举例如下。

其一,大辽之亡,亡于自朽。大辽之亡,不亡于天祚,而始于穆宗。辽穆宗耶律璟,为太宗耶律德光之长子,世宗耶律阮被杀后,耶律璟即皇帝位,时二十岁,在位十九年。辽穆宗是一位昏君、淫君、酗君、玩君、暴君、乱君。他荒于政事,酗酒无度,凶狠残暴,渔猎无厌。如“昼夜酣饮者九日”,“自立春饮至月终”;又如辽应历十六年(966年)九月,以“重九”为由,自庚子至壬子,宴饮无度,夜以继日,共十二日夜[46]。他游猎无度,连续数月,嗜猎山林,日射夜淫,不理朝政;他惨无人性,以虐杀为乐,如射杀、烧杀、肢解、砍手足、折腰颈、剁肉酱等;他听信巫言,杀活人取胆,以人胆和药,冀求长生,而日杀一人,曾杀数百人;他疯狂残暴,身边近侍,任意妄杀—最后,夜间被“近侍小哥、盥人花哥、庖人辛古等六人反,帝遇弑,年三十九”[47]。《辽史·穆宗本纪》“赞曰”:“荒耽于酒,畋猎无厌。侦鹅失期,加炮烙铁梳之刑;获鸭甚欢,除鹰坊刺面之令。赏罚无章,朝政不视,而嗜杀不已。变起肘腋,宜哉!”[48]物必自腐,而后生蠹。迨至天祚,“自椓国本,群下离心。金兵一集,内难先作,废立之谋,叛亡之迹,相继蜂起。(金军夺占黄龙府)驯致土崩瓦解,不可复支,良可哀也!”[49]

天祚帝即使在失陷黄龙府的危急时刻,宫廷内斗,没有消弭,反而加剧。在皇帝与后妃、皇帝与皇子、皇帝与外戚、皇子与皇子、皇妃与皇妃、外戚与外戚之间,骨肉相残,愈演愈烈。如辽天庆五年(1115年)九月,女真完颜阿骨打攻陷黄龙府。十一月,辽天祚帝亲征,统“骑兵五万、步卒四十万、亲军七十万至驼门”[50]。其间,发生宫廷政变:文妃所生之子敖卢斡封晋王,为人最正,素有人望;但权臣萧奉先之妹元妃所生之子封秦王。奉先恐晋王继皇位,而诬晋王之姨夫等谋立晋王夺位,尊天祚帝为太上皇。事闻,大开杀戒。赐文妃及晋王自尽,牵连高官多人。时天祚帝与金阿骨打战于护步答冈,诸辽军闻晋王等死,无不流涕,人心解体,军队或投金,或哗变,或怠战。结果:“辽师败绩,死者相属百余里。(金军)获舆辇、帟幄、兵械、军资,他宝物、马牛不可胜计。”[51]辽帝败走夹山。后辽天祚帝被金军俘获,寻死去。大辽核心已腐,苍天亦难救矣。

《辽史·刑法志》论曰:“盖自兴宗时,遽起大狱,仁德皇后戕于幽所,辽政始衰。道宗杀宣懿皇后,迁昭怀太子,太子寻被害。天祚知其父之冤,而己亦几殆,至是又自杀其子敖卢斡(晋王)。传曰:‘于所厚者薄,无所不薄矣。’辽二百余年,骨肉屡相残灭。天祚荒暴尤甚,遂至于亡。噫!”[52]

辽太祖耶律阿保机四处征战,创立开国规模,奠下宏图大业;其子孙继承祖业,文化统合,不断推进,延续二百余年。但是,始终没有妥善处理其同女真部落的联盟关系。

其二,辽朝南进,后顾有忧。辽朝在武力吞并诸部时,虽有成就,亦有问题—主要表现在对女真部打击有余、征敛有过,而体恤不足、联盟不固。这就产生了腹背受敌,后顾有忧的两个问题。

辽朝始终陷于前有大宋,后有女真,腹背受敌的局面。尽管辽宋订立盟约,双方基本处于和平状态,但辽朝与女真始终没有处理好关系。辽主索取女真贡品过多、过重、过急、过苛。如一次“女直进良马万匹”[53];又一次诏森林部族“依旧岁贡马千七百、驼四百四十、貂鼠皮万、青鼠皮二万五千”[54]。每年进贡貂鼠皮一万张,实在是苛暴“猛于虎也”!《金史》记载:“辽每岁遣使市名鹰‘海东青’于海上,道出境内,使者贪纵,征索无艺,公私厌苦之。”[55]辽朝与女真的矛盾与演化,不是愈来愈缓和,而是越来越激化。这成为辽朝执政的一个死结,最终女真取代契丹,大金取代大辽。

其三,得文失道,随俗弃本。辽朝执政者,进入中原后,在处理与宋和女真的关系时,既有成绩,也有错误;成绩使其稳住了北部中国的统治,错误使其丢失了祖宗打下的江山。后者主要表现在:得文失道,学到了汉文诗词歌赋,却没有“文以载道”;随俗弃本,学到了汉族礼仪习俗,却丢失“厚德日新”。古训云:“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辽主既丢了“厚德”,也不再“日新”。失德则失民,失新则失国。辽主失德失民的集中体现是:“耽乐无厌,不恤国政,盗贼蜂起,天下土崩。”[56]

其四,辽朝之亡,亡于女真。辽朝夹在大宋和西夏之间,呈现宋、辽、夏鼎立分治的局面。辽主重视处理同宋和夏的关系。或同宋结盟抗夏,或同夏结盟抗宋,求生存,图拓展。前者,如辽圣宗统和二十二年,即宋真宗景德元年(1004年),辽和宋订立《澶渊之盟》,宋岁输银十万两、绢二十万匹;后者,谨慎处理与西夏的关系—“夏之境土,方二万余里,其设官之制,多与宋同。……河之内外,州郡凡二十有二”[57]。于此,《辽史》也有可取之记载。但是,大辽最终的结局,既不是被宋灭亡,也不是被夏灭亡,而是被女真灭亡。这是早期辽主所没有预料到的。本来,契丹与女真同属于阿尔泰语系,生活与习俗有共同之处,如果辽朝与女真结成联盟,不仅能够巩固其政权,而且可能连兵大举南下,灭亡宋朝,建立统一全国的政权。然而,辽朝执政者没有结成契丹—女真联盟;却是,女真与宋约定“海上之盟”,金与宋南北两面击辽。结果“凡燕之金帛、子女、职官、民户,为金人席卷而东。宋朝捐岁币数百万,所得者空城而已”[58]。这是契丹的历史之殇,也是辽朝的文化之痛。仅举一例。《三朝北盟会编》记载:

“海东青”者,能击天鹅。人既以俊鹘而得天鹅,则于其嗉得珠焉。海东青者出五国,五国之东接大海,自海东而来者,谓之“海东青”,小而俊健,爪白者尤以为异。必求之女真,每岁遣外鹰坊子弟趣女真,发甲马千余人,入五国界,即海东巢穴取之,与五国战斗而后得。其后女真不胜其扰……由是诸部皆怨叛,潜附阿骨打。[59]

《三才图会》中记载的海东青

辽朝与女真之关系,及至天祚,打成死结。《辽史·天祚皇帝本纪》“赞曰”:“降臻天祚,既丁末运,又觖人望,崇信奸回,自椓国本,群下离心。金兵一集,内难先作,废立之谋,叛亡之迹,相继蜂起。驯致土崩瓦解,不可复支,良可哀也!耶律与萧,世为甥舅,义同休戚。奉先挟私灭公,首祸构难,一至于斯。天祚穷蹙,始悟奉先误己,不几晚乎!”[60]

这个极其沉痛的历史教训,后被满洲开国君主所吸取。后来清太祖努尔哈赤、太宗皇太极、世祖顺治、圣祖康熙、世宗雍正、高宗乾隆,即所谓“三祖三宗”,始终抓住“满蒙联盟”这一政纲,从而成为满洲入主中原且统治华夏达二百六十八年之久的一件重要法宝。

大辽覆亡之后[61],开启大金皇朝。

【注释】

[1]《新唐书》卷二一九《北狄列传》“赞曰”,中华书局点校本,1975年,第6183—6184页。

[2]《旧唐书》卷二〇〇《安禄山传》,中华书局点校本,1975年,第5368页。

[3]《新唐书》卷二二五《安禄山传》,中华书局点校本,1975年,第6420页。

[4]杨国忠(?—756),杨贵妃堂兄,备受宠信。官至宰相,兼领四十余使,结党营私,贿赂公行,权倾庙堂,朝野愤慨。侍玄宗逃至马嵬,被杀。

[5]《新唐书》卷二二五上《安禄山传》,中华书局点校本,1975年,第6411页。

[6]姚汝能:《安禄山事迹》,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第31页。

[7]《旧唐书》卷一二〇《郭子仪传》,中华书局点校本,1975年,第3450页。

[8]《新唐书》卷一三七《郭子仪传》,中华书局点校本,1975年,第4600页。

[9]《旧唐书》卷一二〇《郭子仪传》,中华书局点校本,1975年,第3450页。

[10]《新唐书》卷二二五上《安禄山附子庆绪传》,中华书局点校本,1975年,第6421页。

[11]《新唐书》卷二二五上《安禄山附子庆绪传》,中华书局点校本,1975年,第6423页。

[12]覃怀,“两唐书·地理志”无载,点校本亦无注。《中国古今地名大词典》载:“覃怀”当在涞水之东、淇水之西。它在黄河之北、太行山之南。据《中国文物报》2021年6月8日第4版文载:“焦作古称覃怀、河内”,是知“覃怀”即今河南省焦作市。

[13]《旧唐书》卷一二〇《郭子仪传》,中华书局点校本,1975年,第3457页。

[14]《旧唐书》卷二〇〇上《史思明传附子朝义传》,中华书局点校本,1975年,第5382页。

[15]《新唐书》卷一五〇上《史思明传附子朝义传》,中华书局点校本,1975年,第6434页。

[16]《旧唐书》卷一二〇《郭子仪传》,中华书局点校本,1975年,第3465页。

[17]《元史》卷二〇八《外夷一》,中华书局点校本,1976年,第4616页。

[18]蔡伟杰:《从草原民族的历史重新认识中国》,见[日]杉山正明著,郭清华译:《疾驰的草原征服者:辽、西夏、金、元》,台湾商务印书馆,2017年。

[19]《新五代史》卷六一《吴世家》,中华书局点校本,1974年,第762页。

[20]《新五代史·序》,中华书局点校本,1974年。

[21]《新五代史》卷六一《吴世家·杨行密》,中华书局点校本1974年,第748页。

[22]《魏书》卷一《序记》,中华书局点校本,1974年,第1页。

[23]《辽史》卷三七《地理志一》,中华书局点校本,1974年,第445—446页。

[24]《辽史》卷三二《营卫志中》,中华书局点校本,1974年,第378页。(www.daowen.com)

[25]《辽史》卷一《太祖本纪上》、卷二《太祖本纪下》,中华书局点校本,1974年,第1—24页。

[26]《辽史》卷二《太祖本纪下》,中华书局点校本,1974年,第24页。

[27]《辽史》卷五九《食货志上》,中华书局点校本,1974年,第923页。

[28]《辽史》卷六八《游幸表》,中华书局点校本,1974年,第1037页。

[29]《金史》卷一〇五《程寀传》,中华书局点校本,1975年,第2308页。

[30]《辽史》卷一〇三《文学上·序》,中华书局点校本,1974年,第1445页。

[31]《辽史》卷一〇《圣宗本纪》,中华书局点校本,1974年,第107页。

[32]《辽史》卷一〇《圣宗本纪》,中华书局点校本,1974年,第107页。

[33]《辽史》卷一八《兴宗本纪》,中华书局点校本,1974年,第211页。

[34]《辽史》卷一八《兴宗本纪》,中华书局点校本,1974年,第217页。

[35]《金史》卷一〇五《程寀传》,中华书局点校本,1975年,第2307页。

[36]《金史》卷一〇五《任熊祥传》,中华书局点校本,1975年,第2310页。

[37]董新林等:《辽上京宫城考古:发现大型建筑基址和祭祀坑》,刊《中国文物报》2019年4月19日第5版。

[38]《辽史》卷四〇《地理志四》,中华书局点校本,1974年,第496页。

[39]《辽史》卷二〇《兴宗本纪》,中华书局点校本,1974年,第248页。

[40]《左传》卷二三《成公十三年》,十三经注疏本附校勘记本,中华书局影印本,1980年。

[41]《辽史》卷四九《礼志一·吉仪·祭山仪》,中华书局点校本,1974年,第834页。

[42]许慎撰,段玉裁注:《说文解字注》,第10篇上,中华书局影印本,2013年,第485叶。

[43]《辽史》卷四五《百官志一》,中华书局点校本,1974年,第685页。

[44]《辽史》卷三八《地理志二·东京道》,中华书局点校本,1974年,第456页。

[45]《辽史》卷三三《营卫志下》,中华书局点校本,1974年,第383页。

[46]《辽史》卷七《穆宗本纪》,中华书局点校本,1974年,第84页。

[47]《辽史》卷七《穆宗本纪》,中华书局点校本,1974年,第87页。

[48]《辽史》卷七《穆宗本纪》,中华书局点校本,1974年,第87页。

[49]《辽史》卷三〇《天祚皇帝本纪四》,中华书局点校本,1974年,第359页。

[50]《辽史》卷二八《天祚皇帝本纪二》,中华书局点校本,1974年,第333页。

[51]《金史》卷二《太祖本纪》,中华书局点校本,1975年,第28页。

[52]《辽史》卷六二《刑法志下》,中华书局点校本,1974年,第947页。

[53]《辽史》卷一五《圣宗本纪六》,中华书局点校本,1974年,第168页。

[54]《辽史》卷一六《圣宗本纪七》,中华书局点校本,1974年,第186页。

[55]《金史》卷二《太祖本纪》,中华书局点校本,1975年,第23页。

[56]《辽史》卷三〇《天祚皇帝本纪四》,中华书局点校本,1974年。

[57]《宋史》卷四八六《夏国传下》,中华书局点校本,1977年,第14028页。

[58]宇文懋昭撰,崔文印校证:《大金国志》卷二,中华书局校证本,1986年,第30页。

[59]徐梦莘编:《三朝北盟会编》卷三,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本,2019年,第10—11页。

[60]《辽史》卷三十《天祚帝本纪》“赞曰”,中华书局点校本,1974年,第359页。

[61]据《辽史·本纪》记载辽九帝是:(1)辽太祖耶律阿保机(亿),基业开创九年,在位十一年,年号神册等,病死,终年五十五岁;(2)辽太宗耶律德光(尧骨),年号天显、会同等,在位二十一年,病死,终年四十六岁;(3)辽世宗耶律阮(兀欲),年号天禄,在位五年,被弑,终年三十四岁;(4)辽穆宗耶律璟(述律),年号应历,在位十九年,被谋杀,终年三十九岁;(5)辽景宗耶律贤(明扆),年号保宁、乾亨,在位十五年,病死,终年三十五岁;(6)辽圣宗耶律隆绪(文殊奴),年号统和、开泰等,在位四十九年,病死,终年六十一岁;(7)辽兴宗耶律宗真(只骨),年号景福、重熙,在位二十五年,病死,终年四十岁;(8)辽道宗耶律洪基(查剌),年号清宁、咸雍、太康等,在位四十六年,病死,终年七十岁;(9)辽天祚帝耶律延禧(阿果),年号乾统、天庆等,在位二十五年,被金俘死,终年五十四岁。辽祚共九帝二百一十年(916年—1125年)。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