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赤壁城市空间演变研究:赤壁物质文化遗产

赤壁城市空间演变研究:赤壁物质文化遗产

时间:2023-10-0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赤壁古城的街巷肌理大多符合这一心理舒适值。

赤壁城市空间演变研究:赤壁物质文化遗产

1.古城墙及城门

古城墙及城门是蒲圻古城现存较完整的部分,2006年赤壁市对其进行了修复。但是,目前古城墙人为破坏现象极为严重,重新修复的四座城楼均已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部分砖石破损,照明电线被剪断,门板被卸下,门窗几乎全被打坏,门楼的墙面上被人乱涂乱画,地下有被焚烧的痕迹。另外,由于古城墙地处中心城区,城内房屋和居民较多,古城墙周边生活垃圾乱堆乱倒、城墙墙体上乱刻乱画等现象也较严重。古城墙及城门是蒲圻古城仅存的历史遗迹,其重要性不言而喻,保护古城墙及城门,控制周边区域的建设发展,协调周围的景观绿化对赤壁市城市空间发展有重要的意义。

(1)古城墙及城门保护目标

通过修复加固等措施和手段,实现古城墙及城门传统风貌的保护与更新,并在改善周边环境、协调周边区域建设的基础上,将蒲圻古城墙及城门打造成新的旅游及市民休闲点,使其体现赤壁城市特色,在修复保护的同时成为具有活力的吸引空间。

(2)古城墙及城门保护对策

①完善法制管理,加强文保教育。把古城墙及城门的保护纳入法制化、规范化的轨道。城墙的保护不仅仅是政府单方面的行为,还需要依靠广大群众的支持和拥护才能落到实处。可借助市民休闲广场等公共空间,通过宣传画册、新闻媒体、图片展板等形式大力宣传文物法律、法规,不断提高市民文物保护的法律意识,逐步引导市民意识到:作为历史文化遗产的古城墙是一种不可再生的文化资源,一旦毁坏将无法补救。

②引导科学规划,着眼整体保护。古城墙及城门保护不仅要着眼城墙本体,还要将城墙、城林、护城河水系、周边的城市绿地以及周边的建筑物都容纳到保护区中,将城墙的保护与历史文化相结合,有机地融入现代城市的建设和发展中。在城市总体布局上,明确划分保护区与发展区。在风貌保护区内,保持原有建筑风格特色,新建筑的高度、体量、造型、色彩与原有传统风貌相协调。

③保护、开发、利用相结合。古城及城墙保护的资金,靠国家投入肯定只是杯水车薪,这就需要将保护和开发利用有机结合,以保护为目的,以开发、利用为手段,使古城墙成为对外开放的窗口,在促进经济、旅游等各行业的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应充分发挥古城池在历史、文化、旅游等方面的独特价值,使之成为重要的城市名片,带动旅游文化产业,为城市发展提供更多的有利条件;结合文物保护,创造积极的公共开放空间,为市民提供充足而良好的户外文化休闲空间。同时,充分挖掘和整理历史文化名城的物质资源和精神资源,构筑特色旅游体系,增强其吸引力。[2]

2.古城街巷肌理

当传统街巷街道宽度D与建筑高度H的比值在1~2之间时,古城会有较舒适古朴的街道空间感(见图6-5)。赤壁古城的街巷肌理大多符合这一心理舒适值。在疏通古城的道路交通、改善行车环境的同时,延续传统的空间尺度是古城街巷肌理今后发展应该继续的道路。

古城道路根据其周边风貌特色的不同分为三类,不同风貌特色的街巷在发展中要根据自身的特点形成各自的发展战略。(www.daowen.com)

一类风貌保护街区路:道路沿线保护建筑、保留历史建筑分布集中,风貌特色十分明显,道路保持着历史宽度,且基本维持原有的空间尺度的特色突出的道路。该类风貌保护道路不得拓宽,并应严格保护好沿线的保护建筑和保留历史建筑,尺度和风格与周边的保护、保留历史建筑基本协调的一般历史建筑也应以保留、整治、修缮为主,保护好原有良好的庭院、绿化、古树名木、有特色的围墙、路面铺装、街道家具、行道树等,严格控制沿线开发地块的建筑高度、体量、风格、色彩、形式、面宽、后退距离、建筑间距等各项规划指标,与周边的历史建筑和道路的历史风貌相协调。

图6-5 风貌保护道路分类

(图片来源:《赤壁市城市历史风貌保护规划》)

二类风貌保护街区路:沿线分布有一定数量的保护建筑、保留历史建筑,但沿线或单侧的保护建筑和保留历史建筑所占的比例较小,同时交通矛盾较为突出。该类风貌保护道路可根据原规划红线宽度、沿街保护建筑和保留历史建筑的位置、行道树、绿化等因素适当进行拓宽,少量与道路拓宽有矛盾的保护建筑和保留历史建筑视建筑保护要求可采取位移、局部拆除、开设骑楼等方法处理。规划的街道高宽比应接近原有街道比例,适当控制沿线开发地块的建筑高度、风格、形式、面宽、后退距离、间距等,以彼此间相互协调为原则。

三类风貌保护街区路:沿线保护、保留历史建筑分布较少,但道路的路网格局、尺度、线形有一定特色。根据风貌保护道路空间尺度、道路景观特征以及道路两侧历史建筑的需要,同一条道路的道路红线宽度允许不同,道路线型允许局部弯曲。

3.其他历史构筑物建筑

其他历史构筑物建筑主要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的峨石宝塔和县级文物保护单位位于赤壁市金鸡山烈士陵园内的蒲圻烈士纪念塔。对这些历史构筑物的保护发展策略如下:

第一,要对构筑物本体进行保护。按照构筑物本身的价值和保存状况,对其结构体系、外部风貌和内部装饰装修等进行修复。第二,要注重对周边环境的保护,其中最重要的是对周边现有历史信息的保护、对现有不协调建筑景观的改造和对新建建筑风貌的控制。要划定历史构筑物在城市规划管理中的法定控制线——紫线,从法定层面确定保护与控制的具体要求。要明确历史构筑物边界,明确安全防护距离,划定建设控制区域,并对保护主体周边的环境和风貌进行控制。第三,要在利用中进行保护。在满足各项保护要求的基础上,对历史构筑物的有效利用,充分发挥其历史教育价值、经济价值及景观价值,是实现保护目标的最佳方式。[3]峨石宝塔和烈士陵园都在结合旅游进行保护和发展,在实现一定经济价值的同时,可实现保护并使得其历史意义和文化重要性得到传承和发扬。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