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柳州市第二职业技术学校的侗族服饰传承项目

柳州市第二职业技术学校的侗族服饰传承项目

更新时间:2025-09-1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侗族刺绣位列柳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是农耕文化的产物,主要集中在三江县同乐乡一带。柳州市政府、市教育局也非常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在本项目民族服饰与汽车内饰教学工厂的建设上给予了100万元的地方财政资金支持。

侗绣进校园 大师传技艺 民族文化传承出新意

——服装设计与工艺专业服务地方产业发展典型案例[31]

一、实施背景

柳州素有广西工业名城、历史名城、文化名城、旅游名城之美誉。柳州市所管辖的三江、融水、融安等地是侗族、苗族、瑶族等少数民族的聚居地,民族风情浓郁,民族文化源远流长。侗族刺绣位列柳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是农耕文化的产物,主要集中在三江县同乐乡一带。

侗族刺绣具有“凡图必有意,有意必吉祥”的文化特征,反映出侗族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神灵的崇拜。它以反复绣缀为特色,绣面平整、针法丰富、线迹精细、色彩鲜明,可广泛应用在头巾、婴儿背带、妇女胸兜、布花鞋、鞋垫、烟袋、挎包等人们的日常用品上。受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现代工业技术的发展对传统手工业的极大冲击等因素的影响,带有浓厚乡土气息的侗绣用品逐渐失去存在的市场,已成为博物馆中的艺术收藏品。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靠口授行为传承的文化遗产在逐渐消失,并且因为后继无人已濒临消亡。如何为侗族刺绣找回市场,服务于地方经济发展,重新焕发生命力,成为一个急需我们研究解决的命题。

传承是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最好的保护。我校服装设计与工艺专业请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进校园,挖掘侗族刺绣的优势,找准侗族刺绣与现代生活的融合点,不断创新,在民族文化传承方面做了富有成效的探索。

二、主要目标

瞄准柳州市汽车后市场产业和民族风情旅游产业发展对特色汽车内饰品和旅游服饰品的需求,将柳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侗族刺绣”引入校园。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大师工作室,开展侗族刺绣文化研究,开设民族服饰制作课程,开发特色教材,传授侗族刺绣技艺,创新研发旅游服饰品及汽车内饰品,建立民族服饰与汽车内饰教学工厂,培养具备创作时尚民族风的汽车内饰品及民族服饰品能力的服装专业人才,为柳州市汽车产业和旅游产业的发展锦上添花,传承和发扬侗族刺绣非遗文化。

三、实施过程

1.传承侗绣技艺,建立非遗传承人大师工作室

聘请柳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侗绣代表性传承人韦清花大师进校园,向服装设计与工艺专业师生传授侗绣技艺。在校内建立大师工作室,以大师为主导,专业教师为主创和助教,从侗绣文化和技艺中提取精华,将传统技法与现代技术相融合,教会学生创作具有民族风的各类饰品,在学中做、做中学,从而实现侗绣技艺的传承。

2.研究侗绣文化,开设特色课程,开发新教材

组建项目课程研究团队,研究侗绣文化,根据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将侗绣文化及技艺的传授融入专业课程教学中,开发成为《广西少数民族服饰制作》《汽车内饰制作》两门特色课程,设为专业方向必修课,其中《广西少数民族服饰制作》成为自治区级立项建设的品牌课程。专业教师与侗绣大师一起互学互教,对学生边教边学,逐步积累教学项目和教学素材,开发形成了两本特色课程的配套教材,改变了侗绣技术口耳相传的传统传授方式,提高了技艺传承的稳定性和广泛性。

3.运用侗绣元素,开发民族服饰及汽车内饰品

柳州市的汽车后市场产业和旅游产业需要具有地方特色的产品充实市场,经过可行性分析后,项目团队选定汽车内饰品和旅游民族服饰品作为侗绣文化和技艺传承和发扬的载体,通过大胆运用侗绣元素,在民族服饰及汽车内饰品上进行创新研发,形成多个系列作品,极有效地为地方产业的发展创新了思路,为侗绣非遗文化的弘扬和发展找到了出路。

4.建设教学工厂,搭建生产性实践教学平台

为了将创新研发的作品转换为产品,同时为专业师生提供实践教学的场所,亲身体验生产过程,提高技能水平,专业积极寻找到了两家企业合作,与企业共同制定《民族服饰与汽车内饰教学工厂建设方案》。在学校及柳州市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投入资金,新建了一间民族服饰与汽车内饰教学工厂。通过教学工厂这个生产性实践教学平台,实现了侗绣技艺传承与企业需求的直接对接。

四、条件保障(https://www.daowen.com)

1.政府高度重视

自治区教育厅非常重视发挥我区职业教育在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作用,在本项目的开展指导和资金使用方面给予大力支持。柳州市政府、市教育局也非常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在本项目民族服饰与汽车内饰教学工厂的建设上给予了100万元的地方财政资金支持。

2.企业积极参与

柳州市红裳服饰有限公司与柳州凌达汽车部件有限公司主动参与到项目实施过程中,发挥企业技术及管理优势,与学校建立产学合作研发中心,给予了新产品研发、教学工厂运行管理人力及物力支持。

3.学校大力支持

学校为服装设计与工艺专业聘请柳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侗绣代表性传承人韦清花大师,为大师工作室的建立调配场地及设备资源,为大师工作室的管理及运行提供资金及人力支持,保障了项目的有效推进。

4.团队优势明显

服装设计与工艺专业具有一支视野开阔、专业技术精湛、研发能力较强的双师型教师团队,能支持和配合韦清花大师做好侗绣文化及技艺的传承和发扬工作,保障了项目的顺利实施并取得显著成果。

五、成果与成效

1.突破非遗文化传承进课堂难题,教改成果传四方

侗绣非遗文化的精华经过项目团队之手,物化成为专业课程标准、教学资源和特色教材,打破了口耳相传的局限性,解决了非遗文化通过学校课堂广泛传承的问题。《广西少数民族服饰制作》《汽车内饰品设计与制作》两本特色教材经由广西教育出版社公开出版发行,在全国推广。通过互联网网络查询,尚未查询到同类教材。

2.突破传统与时尚相融合难题,研发出特色新产品

传统的民族服饰和服装很难让现代都市人在日常生活中穿戴和使用。服装专业师生将传统民族元素巧妙地应用到现代服饰品和汽车内饰品中,研发出了具有特定民族风格的多个系列作品,得到两家合作企业的采纳;在柳州市创意集市活动中展出,被人们竞相购买;在全国全区学生技能作品展览洽谈会上获得了二、三等奖的好成绩。

3.突破非遗传承濒临消亡的困境,培育地方产业急需人才

侗绣文化及技艺通过专业课堂向学生广泛传授,通过旅游民族服饰与汽车内饰品这些具有广阔市场前景的载体焕发了新意,破除了传承和发扬的困境。拥有民族文化素养和技艺的专业学生具有更广阔的就业市场和提升空间,备受企业欢迎。我们培养的第一批学生已在知名服装企业上岗,其中的优秀学生很快被提拔为设计部门的技术骨干或成为企业的技术骨干培养对象。第二批学生还在校即被企业预订一空。不断有企业慕名而来,寻求与学校建立订单培养合作关系。

六、体会与思考

选择引入校园的项目必须符合区域经济和产业发展的需求,学校自身必须有实施项目的条件和基础,选择什么样的项目是决定研发工作是否有价值的关键。本项目在校企合作推广研发成果,带动三江侗族自治县具有侗绣手艺的村民发家致富方面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值得长期研究并大力推进,争取企业、学校、学生、村民的多方共赢。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