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中国史教学与研究:赛里斯与通往中国之路

中国史教学与研究:赛里斯与通往中国之路

时间:2023-10-0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西方正是通过“赛里斯”来关注和认识中国的。1615年,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在《利玛窦中国札记》中进一步证实了古希腊经典著作中的“赛里斯”“秦奈”以及马可波罗所说的“契丹”就是中国。特别是亨利·玉尔明确提出的“通往中国之路”观点,为尔后李希霍芬提出“丝绸之路”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中国史教学与研究:赛里斯与通往中国之路

在古代中西贸易中,丝绸是重要的物品之一,“游牧部落极为看重这种丝织品,因为它质地好、分量轻,铺床做衣都用得上。丝绸同样是一种政治权力和社会地位的象征”,它作为“一种奢侈品的同时,还成为一种国际货币”[1],具有特殊的影响力。“丝绸之路”的提出并不是突兀的,而是丝绸的特殊影响力和西方学者长期研究所产生的必然结果。西方正是通过“赛里斯”来关注和认识中国的。

“赛里斯”一词最早出现在公元前4世纪古希腊作家克泰夏斯(Ctesias)的作品中。[2]而西方人第一次见到中国丝绸是在公元前53年的卡莱之战。正是在这次战斗中,罗马人见到了令人眼花缭乱的丝绸军旗[3]以此为开端,西方古籍中开始出现有关赛里斯织物的记载。当时的西方人认为赛里斯织物是产自树上的羊毛。这种观点一直延续到公元1世纪。如罗马人老普林尼(PlineL’Ancien)在《自然史》中写道:“赛里斯人向树木喷水,冲刷下树叶上的白色绒毛,然后再由妻室来完成纺线和织布两道工序。”[4]到了公元2世纪,希腊人包撒尼斯(Pausanias)对丝绸有了新的认识,他在《希腊志》中第一次提出赛里斯织物不是从树叶上梳理的“羊毛”,而是一种叫“赛尔”(Ser)的蚕虫肚子胀裂之后产生的丝。[5]包撒尼斯的记载意味着西方开始意识到丝绸是和动物相关的。然而遗憾的是,这一认识并未在当时引起广泛关注。直到公元6世纪,西方人才弄清了丝与蚕的关系。普罗科波(Procope de Cesaree)的作品中有一段关于印度僧侣如何将蚕卵带入拜占庭的描述,从此西方世界对蚕、蚕卵和丝的认识才算是步入了正确的阶段。[6]正如杨共乐所言,西方人大约用了六百年的时间彻底弄清了丝与蚕的关系,对丝和丝织品才有了正确的认识。[7]

在古代西方,人们主要围绕“通往赛里斯国之路”来认识中西交通的。如公元1世纪末由古希腊佚名商人所写的《厄立特里亚航行记》(又译名《红海环航记》),是较早的将中西交通与丝绸贸易相结合的著作。作者指出了从赛里斯国到印度的交通路线,并且分别记述了可以从陆路以及海陆两种方式沟通彼此。根据作者的记载,赛里斯国通过两条不同的道路向印度出口丝线和丝绸。第一条道路经过大夏到达婆卢羯车大商业中心,另一条路沿恒河到达印度。关于赛里斯国的位置,作者认为:“赛里斯地区恰好位于小熊星座下面,而且据说它是蓬特(Pont)和里海对岸毗邻地区(即东方),在里海一侧便是莫迪斯低洼地(Palus Maeotis),里海海水由这里注入了大洋。”[8]这部航行记为人们认识中西交通提供了新的视角。

公元2世纪,古希腊地理学家托勒密(Ptolemy)在所著《地理志》中,明确描述了通往赛里斯国的具体道路,并且标注了赛里斯国的详细位置。托勒密根据古希腊地理学家马利奴斯(Marinos)的记载,同样用丝绸贸易描述中西交通:这条道路,是西方商人为了贩运丝绸为目的,从幼发拉底河渡口出发,向东前往赛里斯国的一条商路。这条商路途径一个叫石塔的中转站,最终到达赛里斯国都城赛拉(Sera,洛阳)。公元6世纪,古希腊作家科斯马斯(Cosmas)在其著作《世界基督教风土志》中进一步对中国的位置进行了详述,并且描述了丝绸之国到波斯的道路,可以分别取道陆路和海陆。[9](www.daowen.com)

在公元9世纪,波斯地理学家伊本·胡尔达兹比赫(Ibn Kburdadhhh,约约820—912年)在《道里邦国志》中对丝绸之路西段的道路走向进行了描述。[10]到了13世纪,世纪威尼斯商人马可波罗(Marco Polo)在《马可波罗游记中将中国描述为地域广袤、物产丰殷的富饶之地,无疑更加激发了西方人对中国的向往。西班牙的犹太艺术家亚伯拉罕·克里斯奎(Abraham Cresques)于1375年绘制的《加泰罗尼亚地图集》,描绘了一支沿着连接中国和波斯的丝绸之路旅行骆驼商队,他们从直布罗陀海峡到西欧、东欧、西亚、中亚直到中国。该地图也是中世纪第一幅欧亚大陆交通图。航海家哥伦布(Cristoforo Colombo)正是由于受到《马可波罗游记》以及《加泰罗尼亚地图集》的影响,踏上了寻找游记中的东方帝国之路。1615年,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Matteo Ricci)在《利玛窦中国札记》中进一步证实了古希腊经典著作中的“赛里斯”“秦奈”以及马可波罗所说的“契丹”就是中国。[11]1866年,英国地理学家、东方学家亨利·玉尔(Henry Yule)在其著作《中国和通往中国之路——中世纪关于中国的记录汇编》中站在欧洲的角度首次明确提出了“通往中国之路”的概念[12]

从上述中可以看出,从对赛里斯织物的探索到对赛里斯国的追寻,自古以来西方世界对于中国的探索从未停止过,并且随着时代的变迁和认知的不断深入,通往中国之路越发清晰地展现在西方世界面前。特别是亨利·玉尔明确提出的“通往中国之路”观点,为尔后李希霍芬提出“丝绸之路”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