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解决空间认知障碍的关键

解决空间认知障碍的关键

时间:2023-10-0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空间显现的具象性,其实就是空间本质抽象性的转换载体,是空间物化的显现形式,更是一种空间表述的媒介语言,即“空间语言”。“空间本体”又可视为“空间关系”,是空间抽象存在的本质,与“空间载体”,也就是“空间语言”共同构成对空间的理解。物化的空间语言,使人们对空间的感知从一开始便步入到具象视觉的规定中,并在认知中充分获得视觉体验的愉悦快乐,不断满足人们的认知天性。

解决空间认知障碍的关键

空间,作为关系的存在,决定对其认识的特征—“通过现象看本质”。

换而言之,空间往往不能直接被感知,它需要载体转换,间接完成对空间的认识。

打个比方,空间一词的抽象性类似于:“社会”“人民”“正义”“善良”……这些抽象概念对大家并不陌生。当人们试图回答这些抽象概念时,自然会被许多具体人物或事件的记忆包围,并用无数直接或间接的经验来试图解说其涵义,以至于在解释这些抽象概念时,往往会采取“比如……”等转换句式来帮助说明清楚。

同样,当人们谈及空间的时候,亦倾刻会联想起许多有关空间的具体感受与记忆,并试图通过所见之形象加以描述总结。

因此,空间认知的过程,实际上是体现空间本质的抽象性与空间显现的具象性之间的对立纠缠。

空间本质的抽象性,说到底是因为体现了一种关系的存在,是反映隐藏在表象背后的力量态势,而非可见的具体之物,属于非物质状态。

空间显现的具象性,其实就是空间本质抽象性的转换载体,是空间物化的显现形式,更是一种空间表述的媒介语言,即“空间语言”。其使命是将空间纯粹的抽象意念,显现为可视的现实场景,以符合人的认知方式。

举两个例子:当人们欣赏一幅画作时,首先会被作品动人的造形、丰富的色调、精湛的用笔、迷人的光影,甚至入味的细节刻画等所感染;同样,当理解某个建筑空间时,我们也首先会关注围合的墙体、覆盖的顶面、造形的手法以及空间材质与界面装饰、室内家具的风格,甚至特定的场所气息等因素。然而,在人们被作品表现媒介吸引的同时,却极易忽略作品背后暗藏的形式逻辑、建构秩序、场域力量等抽象关系,而一旦剥离这些空间表现媒介,作品的逻辑秩序和抽象关系,同样不复所见。(www.daowen.com)

至此,在空间认知的过程中,开始出现两大极易混淆的概念:即“空间本体”与“空间载体”。

什么是空间本体呢?

“空间本体”又可视为“空间关系”,是空间抽象存在的本质,与“空间载体”,也就是“空间语言”共同构成对空间的理解。因为,媒介语言是对空间的传达,却不是空间本身,又极易干扰对空间的认识,以至于模糊两者的内涵,产生认知上的误区。这便是认识空间复杂性的缘由所在:表现为语言载体与空间本性在认知上的纠缠博弈,以及具象世界对抽象关系的掩盖迷惑。

那么,什么是空间语言呢?

对“关系”的呈现,通常需要凭借真实的转换载体,借助“空间语言”可将“空间关系”具象化。空间语言就是将空间抽象关系可视化的物质媒介,具体包括:“形态”“色彩”“材质”“肌理”“光线”等最基本的视觉要素。通过视觉媒介或非视觉媒介的语言载体,方可将不可见的空间抽象关系转译成可视的具体场景。而设计师的水准,则无疑反映为对语言的驾控能力。

物化的空间语言,使人们对空间的感知从一开始便步入到具象视觉的规定中,并在认知中充分获得视觉体验的愉悦快乐,不断满足人们的认知天性。由于如此先天性的认知习惯,在大家的认知被视觉感官绑架的同时,还将沉淫于视觉所带来的享受,并彻底膜拜在语言媒介所产生的魅力之下,从而忽略了存在于精彩表象背后的抽象原型(意念)。而艺术的出现,恰巧又将这种人性的缺陷和对感官的满足推向文明的极致。

于是,这种来自于人类先天认知方式的局限,构成了对空间本性理解的最大障碍。而艺术的诞生亦由此成为人类最伟大的障眼法之一。加之历史的发展有更多“文化”理念被进一步植入空间,并在各类伟大风格的裹挟之下,对空间本相的认识则越加遥远。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