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云南少数民族语言文字

云南少数民族语言文字

时间:2023-10-0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有语言,无文字。民国《中甸县志》下卷《社会状况·语言文字》有汉人、倮罗、古宗、么些、傈僳、回民六种。……族中各有一种语言,其最通行者为傈僳语。民国《纂修云南上帕沿边志》种族上帕夷民,虽分怒子、傈僳、拉马三种,而语言则仅有怒子、傈僳两种。民国《纂修云南上帕沿边志》语言贡山夷民,原有五种,曰古宗,曰喇嘛,曰怒子,曰傈僳,曰曲子。……全境通用傈僳语。

云南少数民族语言文字

傈僳……有夷话,无夷字。凡江外深山之间皆有。

光绪《永昌府志》卷57《群蛮志·种人》

力些……《永北府志》:……不通汉语。……此辈老于深山,大半不履城市。

道光《云南通志稿》卷184《南蛮志三之三·种人三》

北胜州土司所属夷人种类:力些……不通汉语。……此辈老于深山,大半不履城市。

乾隆《永北府志》卷25《土司·种人附》

北胜州知州所属夷人种类:力些一种……不通汉语。男女衣食相同。此辈老于深山,大半不履城市。

羊坪土千总所属夷人种类:力些一种……稍通汉语,略知礼节。

光绪《永北直隶厅志》卷7《人物志下·土司·种人附》

傈僳,以拉等为字。……语与诸夷别。……不通汉语。

光绪《云龙州志》卷5《秩官志·附夷地风俗人情》老窝土司

傈僳……因子取名。不烧香,不着履,不洗面,不通汉语。……以木刻为券,通信亦然。

光绪《云龙州志》卷5《秩官志·附夷地风俗人情》六库土司

傈僳有家野之分:家傈僳住澜沧江内,耕田住屋,各有村寨头人,能通汉语,服官管束,交纳钞粮,与民人无异。野傈僳住居江外,山硐密箐,并无村寨头人,不通汉语,亦不服官约束……

嘉庆七年云贵总督觉罗琅玕奏折[17]

栗粟……借贷刻木为契。

[清·乾隆]余庆远:《维西见闻纪·夷人》

栗粟,维西、中甸、剑浪、云龙、腾越各边地皆有之。……不信佛而信鬼。借贷,刻木为契。

[清·光绪]杨琼:《滇中琐记·栗粟》

小江之茶山人,傈僳种也……语言声音极轻细。无文字,用木刻记事。男子多通汉语,且讲汉礼者。

[清·宣统]李根源著,[民国]李根沄录:《滇西兵要界务图注》卷2《乙线》

栗粟以滇省沧、潞两江上游为多,其居于未定界者,散住岔角江、拉打阁、恩梅开江上游沿岸,及尖高山北昌银沟、之非河一带。……别有语言,多与华人来往,故晓汉语者较多。

[民国]尹明德:《滇缅北段界务调查报告》

傈僳,以滇省沧、潞两江上游为多。……别有语言,因多与汉人来往,故晓汉语者较多。

民国《保山县志稿》卷13《土族》

傈僳无文字,近年英国教士亦仿美教士汉生教野人办法,以罗马字母拼为傈僳语,为之创造文字。惟其收效不如野人之普遍,只能行于信仰耶教之一部分。其原始记录法,概用木刻,木刻长二寸,宽五分,凡二个,边各锉为齿形,两木刻之齿缝相遇时必密合,立约者各持其一以为证据,亦中国古代符节之遗意。但傈僳中亦间有读汉书、略识汉字者。

民国《腾冲县志稿》卷23《第十五·种人》

傈僳种人,原无文字,有美教士翰生,用英文字母拼音法造成傈僳字,教之读书写信,傈僳便之。英教士傅能仁更推广之。乃相率入教。至今腾冲边境,凡有傈僳之村寨,无不有耶教士之足迹焉。其宗教之侵略,洵乎可畏,为政者亦希注意及之也。

民国《腾冲县志稿》卷25《第十七·宗教》 (www.daowen.com)

么些、栗些、古宗各有土音不相同,惟栗些与怒人、俅人所言同者,为栗人土音类怒人,怒人土音又类俅人也。

民国《维西县志稿》卷16《方言·土音》

么些、栗些,亦各有字迹,专象形,人则图人,物则图物,为书契,无姓氏。

民国《维西县志稿》卷2《第十七·礼俗》

傈僳种,系土著。有语言,无文字。

民国《云南维西县地志全编》

中甸虽有七种民族,而文字仅有五种,即汉文、藏文、回文、摩西文、倮罗文;其力些、苗子二种,仅有言语而无文字。

民国《中甸县志》下卷《社会状况·语言文字》

中甸有汉、藏、回、苗、摩些、力些、倮罗七种民族,而语言仅有六种,因回族汉族同为一种语言也。……力些语多腭音、喉音,而唇音、舌音最少,鼻音、齿音更少,语言粗涩,言词简单。

民国《中甸县志》下卷《社会状况·语言文字》

有汉人、倮罗、古宗、么些、傈僳、回民六种。……傈僳住东山,另有夷语,有傈僳文,恒不适用,风俗与倮罗同。

民国《云南省中甸县县志·人口·种类》

语系,有四种:傈僳话、汉话、倮倮话、民家话。

民国《泸水志》第16章《方言·语系》

上帕……怒、傈自成部落,亦无土司统属。族中各有一种语言,其最通行者为傈僳语。向无文字,纪事则以木刻或结绳为之。虽颁白者,亦不知其年龄,经过事实,更属茫然,几不知此外别有天。

民国《纂修云南上帕沿边志》(1)沿革

上帕夷民,原有三种,曰怒子,曰傈僳,曰拉玛。怒子全系土著,无姓氏,不识年龄,不谙文字,不通汉语。傈僳概由沧江一带移来,亦无姓氏,内分四族:一名瓦咱,二名括咱扒,三名亥咱扒、四名獗咱扒,均系傈僳语。以汉语译之:挖为鱼,从余姓;括为荞,从乔姓;亥为鼠,从褚姓;厥为蜂,从风姓;扒为老者之称。此外别无姓氏,亦不知年龄,不通汉语。

民国《纂修云南上帕沿边志》(5)种族

上帕夷民,虽分怒子、傈僳、拉马三种,而语言则仅有怒子、傈僳两种。拉马语仅沧江一带有之,移来帕地者,概从傈僳语。怒语甚狭,惟怒子一种始用此,外能知者甚鲜。傈僳语则全境通用,尽人皆知。

民国《纂修云南上帕沿边志》(6)语言

贡山夷民,原有五种,曰古宗,曰喇嘛,曰怒子,曰傈僳,曰曲子。……此五种夷人,均无姓氏,不识汉文,不通汉语。古宗、喇嘛,有学习藏文者。曲子、傈僳,均不识年龄岁月。

民国《征集菖蒲桶沿边志》第十五《氏族》

菖属民虽分喇嘛、古宗、怒子、傈僳、曲子五种,而语言仅有三种。喇嘛、古宗,均系古宗语。怒子、曲子,均系怒子语,均通傈僳语,傈僳通古宗、怒子语者甚少。全境通用傈僳语。

民国《征集菖蒲桶沿边志》第十六《方言》

黎苏,一作为力苏,为数无多,散居盐边、会理等地,尚保持其独立的语言风俗。

民国《宁属调查报告·政俗门》

俐苏族……语言与倮夷、西番不同,汉人鲜通其语者,而俐苏则悉通汉语。语言之外,无文字也。

民国《西昌县志》卷12《夷族志》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