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海上的记忆与寻踪:张謇教育思想的特征》

《海上的记忆与寻踪:张謇教育思想的特征》

时间:2023-10-0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张謇心目中理想的教育自然是能为国家输送大量专业人才的现代教育,但这并不意味着他对于中国古代教育一概摒弃。张謇认为在晚清兴办新式教育、剔除旧教育的遗风即是践行孔子的教育之道。从这个角度来看,张謇的“成周学制”的构想非但是古为今用,而且是并包中西。但张謇又非不顾国情全盘接受西方教育。怀着这样的想法,张謇产生了古为今用、并包中西的教育思想,其兼容并蓄的魄力确也成为张謇教育思想的特征。

《海上的记忆与寻踪:张謇教育思想的特征》

张謇心目中理想的教育自然是能为国家输送大量专业人才的现代教育,但这并不意味着他对于中国古代教育一概摒弃。事实上他对于古代的“成周学制”大加赞赏,并撰《学制宜仿成周教法师孔子说》一文表明自己的观点,此文开头便大赞“成周学制”,认为“中国学制较有依据者,莫备于成周”[14]。随后以《礼记》中相关记载为依据,分析“成周学制”中所授之课、普及教育及其年龄等细节,并处处以成周的教育比拟晚清改革后的教育,如言《学记》“理论合于师范养成教员之用”,又言“塾”犹如今天的“初级小学”,“庠”犹如今天的“高等小学”,“序”犹如今天的“中学及高等之学”,“学”犹如今天的“京师大学”。他还尽量将礼、乐、射、御、书、数六艺迁合当时课程,如谓“加减乘除及《九章》”都是“数”,又谓“书即今所谓国文”。张謇如此附会,用意无非是要说明新式的教育实与成周教育相符,并且希望可以借助成周学制来批判科举教育,鼓吹新式教育。所以他在下文中接着说:“然则成周普通教育,该于六艺。今世好古君子,辄曰保存国粹。国粹者六艺也。”[15]他还尖锐地批判以读经为教育,认为孔子的时代只有《易》《诗》《书》三经,其中《易》不用来教授,《诗》的教授在成童以后,而《书》更是“政治家言”,乃是“专家之学理,入官之预备”[16],所以要求初等小学的儿童在普通科学之外还要读经是不可取的。张謇认为在晚清兴办新式教育、剔除旧教育的遗风即是践行孔子的教育之道。

张謇借助成周学制和孔子教育来推崇新式教育,一方面充分展现了他对于古代传统教育的部分认可——毕竟他有着传统的教育背景,古典文化在其思想上留下了深深的烙印;另一方面也是古为今用全力倡导新式教育的体现。这是因为孔子是中国古代世界的精神权威,其学说与思想在士人学生之间广为流传,其言语与行为对于黎民百姓更是深有影响。借助孔子来推崇新式教育,可帮助朝野士子及广大群众尽快接受这一新鲜事物。其实张謇所提倡的新式教育是向西方、日本学习而来的,因而《学制宜仿成周教法师孔子说》实与“泰西近古”说暗合,即所谓“援外以入于中,一若反求诸己而不必乞邻者”[17]。从这个角度来看,张謇的“成周学制”的构想非但是古为今用,而且是并包中西。“张謇创办的新式教育……在形式和内容上有许多是借鉴西方教育的。”[18]此语诚然。试观张謇在《代鄂督条陈立国自强疏》中建议开设的科目,如外语、制造、水师和开矿等,即知张謇所提倡的新式教育实是对西方教育的学习与借鉴。(www.daowen.com)

但张謇又非不顾国情全盘接受西方教育。他认为西方的方法与制度不一定和中国国情相符合,对于其中好的部分应学习借鉴,对于其中不好的部分也可以“析而讨之,比之斟之”[19],以此征验自己的利病得失。怀着这样的想法,张謇产生了古为今用、并包中西的教育思想,其兼容并蓄的魄力确也成为张謇教育思想的特征。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