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中国近代史上李鸿章的贡献及仕人困境

中国近代史上李鸿章的贡献及仕人困境

时间:2023-10-0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有说法称,甲午之战是李鸿章一人在与整个日本对抗。作为中国近代史上饱受争议的人物,李鸿章对于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现代化进程等方面所作出的贡献是不可否认的。诚然,李鸿章固然有受人诟病的决断,他囿于派系倾轧的小气,但对于一个在中国传统教育体系下成长起来的中国仕人,他所做的已称得上是前无古人。文章采取了层层剖析的结构,从史实到时局分析再到仕人困境,由表及里,有一定深度。

中国近代史上李鸿章的贡献及仕人困境

李鸿章领导的洋务运动在中国近代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身体力行地实践“师夷长技以自强”,思想之先进,总是让人忘了他是个从小习圣贤书、写八股文出身的传统的中国仕人。他没有留过洋,唯一一次离开中国还是一场背着棺材的外交之行。他能够在国家危难之际挺身而出,担起国难的重担,并带领着中国向他所完全陌生的领域走去,实属不易。

李鸿章对于西学只是一知半解而已,他知道工业革命让西方变得强大了,中国再也不是万国朝拜的那个中国了,此时中国应该向西方学习。于是他在保守的中国掀起了洋务的浪潮,带领中国走出近代化的第一步。李鸿章如此懂得变通,却也是如此顽固迂腐。他不愿触碰清廷统治的根基,也身在其中陷于派系之争,甚至洋务派内部的权力的争夺。

有说法称,甲午之战是李鸿章一人在与整个日本对抗。这种说法存在着夸大之嫌。

李鸿章算得上是中国仕人中做得出色的。当时清廷之上多的是同李鸿章拥有相同教育背景的人,几次战争加之外国传教士的进入,他们对于西学有所耳闻,却也只是知其皮毛,腐败的制度紧紧地束缚着他们的思想。中国的传统文化培养不出工业革命所需的技术型人才,他们也盼着中国好,但翻遍了圣贤书,却不得其法,只能眼看着中国没落下去。李鸿章仕于国家危亡之际,他一生都不能忘情于政治,也没有忘情于救亡图存。这种体验其实是晚清时期很多知识分子的共同宿命。

诚然,学界对于李鸿章褒贬不一。他带领中国走向了一个新时代,却也有很多让人诟病、令人不齿的行为,但至少他在中国近代化进程中、在中国铁路的发展中所起的作用无可比拟。

作为中国近代史上饱受争议的人物,李鸿章对于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现代化进程等方面所作出的贡献是不可否认的。梁启超所著的《李鸿章传》在军事、外交、经济等方面一一做出了罗列和叙述,主要以正面观点来评述李鸿章对于中国的推动与促进作用。诚然,李鸿章固然有受人诟病的决断,他囿于派系倾轧的小气,但对于一个在中国传统教育体系下成长起来的中国仕人,他所做的已称得上是前无古人。在中国近代铁路的发展中,更是留下不可磨灭的印记,学者曾鲲化先生评价他说:“我国路界唯一之元勋,其合肥李文忠公鸿章乎!”[17]从晚清铁路引进及推广这一事中,可以看出以李鸿章为代表的部分士大夫群体的觉醒与探索,然而这些力量在面对这个陈旧的社会时显然力度不够,但是他们在矛盾挣扎中前行,努力地让晚清迈向近代化之路。

[专家点评]

此文围绕李鸿章在中国近代铁路引进推广中的作用而展开。其长处在于:既看到了李鸿章在晚晴知识分子群体/官员群体中的独特性,亦即对西方新鲜事物的敏锐观察与大胆利用,且对列强通过铁路来控制中国之野心抱有警惕感,又分析了他作为过渡时代的政治家,无法也无力撼动传统体制的局限性。文章采取了层层剖析的结构,从史实到时局分析再到仕人困境,由表及里,有一定深度。作者还参阅了李鸿章全集,从一手材料中引申观点。这是值得赞许的。整篇文章注释规范,是一篇不错的学术论文

此文的不足之处在于:第一,文字功底不佳,不仅有一些错别字,而且用词不准确,语言感觉不佳;第二,只关注到李鸿章与朝中人士的斗争,却没有进一步展开李鸿章与列强之间的斗争,未能看到他作为中国近代史上处理外交事务之关键人物的重要性;第三,文章的结构不平衡,第三部分过于简单,未能进一步延伸和论述。

——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教授 孟钟捷

【注释】

[1]杨晨瑶,复旦大学附属中学2018届学生。本文指导教师张敏霞。本文获2016年博学杯历史人文素养展示活动论文三等奖。

[2]白寿彝:《中国交通史》,中国文史出版社2015年版,第220页。

[3]宓汝成编:《中国近代铁路史资料》第一册,中华书局1984年版,第47页。

[4]李鸿章:《李文忠公全集·奏稿》卷十七,第53页。(www.daowen.com)

[5]梁启超:《李鸿章》,红旗出版社2015年版,第293页。

[6]刘锡鸿:《英轺私记》,湖南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25页。

[7]李孟符:《春冰室野乘》,山西古籍出版社1995年版,第228页。

[8]宓汝成编:《中国近代铁路史资料》第一册,中华书局1984年版,第121页。

[9]刘锡鸿:《英轺私记》,湖南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26页。

[10]铁道部档案史志中心编:《中国铁路历史钩沉》,红旗出版社2002年版,第14页。

[11]李鸿章:《李文忠公全集·奏稿》卷三十九,第25页。

[12]同上书,第29页。

[13]同上书,第27页。

[14]李鸿章:《李文忠公全书·译署函稿》卷十二,第4页。

[15]白寿彝:《中国交通史》,中国文史出版社2015年版,第229页。

[16]同上。

[17]曾鲲化:《中国铁路史》(一),广文书局,第42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