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海上记忆:琴行兴起推动上海钢琴文化传播

海上记忆:琴行兴起推动上海钢琴文化传播

时间:2023-10-0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钢琴作为乐器进入上海中上层百姓的生活,除了在教堂、学堂这些特定场所之外,琴行在上海的诞生与扩展也能反映当时上海人对钢琴这个外来乐器的接受和对西洋文化的认可。谋得利琴行的工人数从最初的20人后来发展为200多人,钢琴月产量为100架,外来移民的宁波人在上海外国人开办的琴厂里成为中流砥柱,这也成为西方文化渗透到中国的典型案例。最有名的由宁波人开设的琴行有祥兴琴行、永兴琴行、精艺琴行、上海琴行等。

海上记忆:琴行兴起推动上海钢琴文化传播

钢琴作为乐器进入上海中上层百姓的生活,除了在教堂、学堂这些特定场所之外,琴行在上海的诞生与扩展也能反映当时上海人对钢琴这个外来乐器的接受和对西洋文化的认可。上海最早的一家琴行是由英国人于1850年在南京路开办的谋得利琴行,当时琴行里的钢琴都是由英国进口的,早期的琴行也大多由外国人开设,如罗班臣琴行、来瑞罗琴行、胜利琴行。19世纪末,随着教堂和学堂数量的增加,琴行的钢琴已不能满足市场的需求,因此,英国人于1890年开办了一个钢琴组装加工厂,工人全部由手工技术一流的宁波人担任。谋得利琴行的工人数从最初的20人后来发展为200多人,钢琴月产量为100架,外来移民的宁波人在上海外国人开办的琴厂里成为中流砥柱,这也成为西方文化渗透到中国的典型案例。随着宁波人把造琴技术学会后,中国人也开始自己开设琴行。最有名的由宁波人开设的琴行有祥兴琴行、永兴琴行、精艺琴行、上海琴行等。

琴行开办数量的增多反映了市场对钢琴的需求,其背后折射出钢琴文化的发展,其中,非常重要的一点是反映了维新变法、百日维新后新式学校育人的需求。最典型的案例是1912年在上海成立了国立音乐学院。这个学校的成立是蔡元培的“以美誉代宗教”思想的实践。琴行还刊登广告,画面是“一女孩午夜自起床蹑足欲入室弹琴,以示该琴诱惑之大”[10]。《怎样购买钢琴》等指导性文章的出现一定程度折射出人们对钢琴的需求。[11]钢琴也成为高档礼品用于赠送,如1923年4月《世光学报》刊登马永灿赠送世光学校一台钢琴。(www.daowen.com)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