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明代哲学家王阳明县令发现盗贼,宣讲良知引发道德觉悟

明代哲学家王阳明县令发现盗贼,宣讲良知引发道德觉悟

时间:2023-10-0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我们用一个发生在明代哲学家王阳明身上的故事来说明:据说王阳明任县令时,曾经逮住了一个盗贼,没有惩罚,而是宣讲他的哲学思想——“良知”,启发盗贼的道德觉悟。很明显,这是张红兵的良知发现后,自己对自己的“惩罚”,他在梦里和母亲说不上话,实际上是在自己良知面前的愧疚。

明代哲学家王阳明县令发现盗贼,宣讲良知引发道德觉悟

道德,在很多哲学家眼里,是人和动物的最重要的区别之一,德国哲学家康德说道德律使人性伟岸而崇高,是人高贵尊严之所在。所以,缺德、失德、不德,在许多道德家看来,无异于堕落如禽兽。

不过,现在有的学者不赞同,他们研究认为,动物也有类似于人类的道德行为,如合群、敬长、助幼、扶困等。但我认为,不能把动物的这些行为称之为道德,只能说是类道德。假设有一天人工智能技术有飞跃的进步,人类发明的智能机器人能自动识别情境,在大街上帮助身体不便者过街道,或者做义工等,不能说他们道德。为什么?这里牵涉到道德之所以为道德的地方,就是道德一定出于行为人的自觉,而不是自动。自觉和自动不同,自觉是有意为之,他知道他在这样做且为什么这样做;自动则不然,或者是自我的本能使然,如动物的所谓道德,或者是被预先设定、安排,如智能机器人。

所以,讲道德,必须从主观心理开始,必须先有自觉的道德意识。道德高于人的自然本能,那么,道德意识从何而来?就此有各种说法,如天赋论、神启论以及人的理性能力或者情感能力等。我们不是讨论道德哲学,所以不必逐一分辨和反思,我们先把道德作为人人皆有但只是处于潜在状态的意识,我们可以用明代哲学家王阳明的概念来说,是“良知”。“良知”,顾名思义,是好的、善的认知,反过来说更显明——“良知”就是“知良”,是人人皆有的判断事物好坏、善恶、良莠的能力。也就是说,不待教导,人就有可能凭自己的能力自主,自觉判断一件事情、一个行为的好坏和善恶,并践行之。

为什么人人皆有呢?我们用一个发生在明代哲学家王阳明身上的故事来说明:据说王阳明任县令时,曾经逮住了一个盗贼,没有惩罚,而是宣讲他的哲学思想——“良知”,启发盗贼的道德觉悟。但那个盗贼听不进去,排斥阳明的教育,还大言不惭地说:凭什么证明人都有良知?阳明不动声色,令人脱盗贼的衣服,刚开始盗贼还无所谓,等到最后底裤快要被扒下的时候,下意识地夹紧双腿,王阳明大喝一声:良知就在这里。良知的最初形态是什么呢?就是一种情感,是羞耻感,是不好意思,是难为情,是内心的愧疚不安。人的自然涌现,不待思索的直接感受,就已经在理性作判断之前表明了人的直接态度——“对”还是“不对”。

如果从修养来讲道德,最重要的不是接受道德知识,如去认识何为诚信,何为正直,何为勇敢等,而是“致良知”,把人潜在的道德意识在各类具体情境中彻底、完全地表现出来,使人成为一个道德主体。

我们要思考的问题是,良知如何被遮蔽?

我们举一个实例来说明。2013年8月7日《新京报》发表了一篇人物访谈,受访者是一个叫张红兵的北京律师,当年他已经五十九岁了,通过《新京报》表达他对母亲的忏悔[2]

1970年还在读初中的张红兵,举报母亲在家里发表不当言论,直接导致他母亲被枪决。此事成为他挥之不去的梦魇,几十年来他饱受心灵的折磨。他说:“有很多次,在梦里我见过她,还像临刑前那样年轻。我跪在地上,紧紧拉着她的手,但又害怕她突然消失。我说:‘妈妈,不孝儿我给您下跪道歉了!’但是她不回答我。在许多梦境里,她从来不和我说话,我相信,这是她对我的一种惩罚。”

很明显,这是张红兵的良知发现后,自己对自己的“惩罚”,他在梦里和母亲说不上话,实际上是在自己良知面前的愧疚。那么,张红兵何以会举报生母呢?(www.daowen.com)

《新京报》的记者问他当年“急于和母亲划清界限,会有自保的原因吗”,张红兵说:“从表面上看,我所追求的并非私利,志向纯粹高远,而实质上自保的成分占了非常大的比重。甚至我也把它算作自己的一种政治表现。政治表现可能给自己带来不一样的境遇。不过后来我和弟弟依然没有升高中的机会,不能当兵,不能进工厂,都下放到了农村。”

张红兵对他自己心态的剖析是真实的,也是真诚的。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人们被要求在大是大非的问题上站稳立场,被要求能经受住考验,政治是大于亲情的;人们能大义凛然地和自己最亲近的人就政治立场划清界限,是正当的。但是,从张红兵的叙述中,我们可以看见他潜意识中埋藏的原始动机。懵懵然,他想通过这种大义灭亲的所谓“无私”行为来获取当兵、进工厂等机会,“无私”的背后还藏着更深层次的“私”——这是潜于人性深处的本能。只是一个十六岁的少年涉世尚浅,打错了算盘,愿望落了空,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不仅失去了至亲,还让自己从此心神不安,彻底被置于良知的注视、审判和裁决之下。张红兵一步走错,悔恨终生。我们可以指责张红兵打错了算盘,但不能否认他懂得为自己打算盘。他作祟的私心以及小聪明,把他推入了万劫不复的深渊。当然,最后张红兵良知觉醒,他再也不能自离于悔恨。

从他的经历,我们可以看到,内心中不自觉的“私”以及自以为得计的“智”,乃是遮蔽良知的两大因素。

宋明理学家们就是这样认识的。北宋理学家程颢在《定性书》中认为:“人之情各有所蔽,故不能适道,大率患在于自私而用智。”曾有学生问王阳明:人都知道孝顺父母,敬重兄长,却不能做到,这说明知和行不统一,是两件事。阳明回答:“此已被私欲隔断,不是知行的本体了。”阳明还说:“天下之人心,其始亦非有异于圣人也,特其间于有我之私,隔于物欲之弊。”抛开宋明理学的特定概念,这些对人性的观察和判断,即使放到我们今天,也没有过时,仍然可以给予我们启发。

明白良知被遮蔽的原因,对于如何“致良知”,自然而然就有了相应的修养路径和方法。

第一个,是“无私”。所谓“无私”,不是说不为自己考虑,不顾自己的利益,而是说应该秉承公心,处事公道。简单来讲,就是凡事先问该不该,而不是把于己有利还是无利、利多还是利少放在第一位来考虑。对于该做的事,不计成败利钝,尽力而为;对于不该做的事,即使有利可图,也要坚决止步;并且,对该做的事,亦须按事情本身的理路来,不搞花样。花样翻新,也是私心作祟的表现。

第二个,是“去智”。所谓“去智”,不是说不要智慧,而是不耍小聪明。因为小聪明一出来,就有了权衡、比较、算计、投机、作伪、造假等,将扭曲行为。我们从媒体上经常可以看到这样的新闻:有些人为了在旅游景点逃票,费尽了心机,抄小路,翻护栏;有人为了在高峰时间段的地铁上能被人让座,有意假扮孕妇以博取人的同情。再就是研究规则,专门钻漏洞。对于耍弄小聪明的拙劣,古代的智者很多都认识得清楚。《庄子·刻意》说:“去知与故,循天之理。”《管子·心术上》:“君子恬愉无为,去智与故。”都是把不用小聪明作为走正路的修养方法。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